于是,在江南錢氏的帶動下,整個江南等地的官員,找關系,托門路,開始對徐處仁下手了
彈劾猶如紙片一般,飛入了紫禁城,整個朝廷之中,充斥著彈劾徐處仁的奏折,朝會之時,更是有人站出來,直接列舉了徐處仁十八條罪證,比如飛揚跋扈,欺壓江南世家等等之類的,看樣子,如果不把老徐罷免,這些人,可不會善罷甘休的
趙佶看著桌案上堆滿的奏折,隨便打開一個,就是彈劾徐處仁的,揉著腦袋,頭有點疼了,對于徐處仁南下賑災所做的事,他怎么會不知?因為老徐就算遠在杭州,也經常派人把奏折送回京,就是訴說賑災之中,自己所做所為而已,還有江南各地糧價瘋漲的事,趙佶都看在眼里
趙佶雖然對于政事不感興趣,但是,江南如此大的災害,有可能危害自己的皇位,他可是很上心的,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糧價瘋漲,然后百姓災民怨聲載道,他可是恨不得把江南等地的糧商都給殺個精光,恨他們發國難財,不識大體,居然在國家存亡的關頭,還只在乎自己的那點蠅頭小利
隨后在相府的打壓下,糧價下跌,趙佶很是滿意,覺得自己果然沒有看錯人,老徐果然是個能做事的,甚至打算老徐回京以后,好好的獎賞一下,賞罰分明才能服眾,有功勞就要賞,趙佶覺得理所當然
但是,現在鬧成這樣,已經把趙佶煩的頭疼了,朝會之上,居然全部是罵老徐的,沒有一人替他說話,老徐的人緣也太差了一點吧
趙佶不好好想一想,徐處仁的人緣這么差,到底是因為什么?還不是因為這次賑災,得罪了滿朝文武,因公忘私,不惜己身,還不是為了維護趙官家的皇位
明知道老徐并沒有過錯,所做的事,趙佶也非常欣賞,但是,當滿朝文武都站在了徐處仁的對立面,喊著罷相的時候,作為皇帝的趙佶,也不能駁了眾人的意見,有句話說得好,眾怒難犯,民意難為,當滿朝文武都充滿了對老徐的怨言,希望他下臺的時候,那老徐也只能下臺了
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帝這種生物,對自己兄弟,家人,都能下得去狠手,對于手底下官員什么的,那還用說么?
本來正打算起程回京的徐處仁,收到朝廷傳來的圣旨之時,有一種不真實的錯覺
本以為是陛下褒獎這次賑災,沒想到,居然是一紙調令,不是褒獎,是貶斥
圣旨之上的話倒是說的好聽,說宰相徐處仁,在位期間,忠君體國,更是為了江南百姓而奔波勞碌,因年歲已高,才調去登州頤養天年,此乃陛下貼心之舉云云,總之,話是說的花團錦簇,但是含義很明確,回家養老吧!
徐處仁一臉蒼白的領旨謝恩,站起身的時候,身形晃了幾晃,握著圣旨的手都在顫抖,這直接就是罷相啊,怕是都能夠載入史冊了
大宋時期,厚待文人,尤其是文官,更是特權階級,罷相這種事,可從來沒有過,以往皇帝對哪個宰相不喜,為了顧及雙方的臉面,一般都會私下派人去提醒一下,陛下希望你告老還鄉,趕緊上奏折請辭吧
而這個時候,得到消息的宰相,就算是戀棧權位,卻也明白,這是陛下留給自己的臉面,只好聽話的上奏折請辭,然后皇帝陛下在挽留三次,等第四次的時候,才會允許宰相請辭,這就叫三辭三讓,陛下拜相的時候,也有這么一個流程,體現了當朝天子對文人的尊重
但是,這個傳統,居然在徐處仁這邊打破了,當朝天子根本沒有什么三辭三讓的流程,居然一封圣旨,就把老徐給發配了,在大宋的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
徐處仁握著手里的圣旨,他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為什么會讓當朝天子做出罷相這種事,而且是絲毫不顧雙方臉面的罷相,難道籌集賑災款,自己做錯了么?或者是南下賑災,打壓糧價自己做錯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為了這個國家,為了朝廷,為了陛下的皇位
徐處仁自認,自己所做的這幾件事,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沒有貪墨一文錢,也沒有借勢打壓政敵,怎么就變成這個樣子了?難道諾大的大宋,容不下他這一個做事的人么?
本以為自己忠于陛下,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大宋了,哪能想到,自己的一腔熱血,居然換回來這么一個涼薄的結局,雖然有句話說的好,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但是,正常人,心里怎么會沒有怨,怎么會沒有恨,這天下,這朝政,被一群尸位素餐,無能的小人所把持,能不亡么?
這一切,已經跟徐處仁無關了,卸去宰相職責的他,現在就是一個普通的老者而已,本來健碩硬朗的身體,一夜之間,居然蒼老了許多,當祝彪看到老徐一臉毫無生氣的樣子,也只能無奈的嘆息一聲,不知道說什么話
這個時候,說什么安慰的話都沒用,只不過會讓他更加傷心難過而已
祝彪本來打算跟著徐處仁一起回京,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必要了,直接打道回府,轉個圈,直接回登州好了,說實話,對于回家,祝彪倒是覺得挺高興的,京城水深,又有點渾,對于他這種小人物,還是遠離那個名利場比較好,況且,對于名利之類的東西,祝彪本就不怎么感興趣,他就是簡簡單單,平平安安的活著而已
而蔡澤這個賑災主事人,也干到頭了,他是宰相徐處仁的人,頂頭上司都被罷免了,賑災的事,已經不歸他管了,朝廷之中,自有人過來接任,而蔡澤,只需要聽從調令,聽從朝廷的安排,回京述職就夠了,至于回京以后,是被閑置下來,還是另有重任,這就等朝廷的安排了!
一心為民,想要做點事實的兩個人,一個被罷相,一個被調回京城等待安排,何等的諷刺,對于此,蔡澤與徐處仁也沒什么辦法,因為他們是大宋的官,就必須聽從朝廷的調令,或者說,聽從當今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