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zhàn)時,孫策與袁紹私下書信中,提到自己將率軍輕裝襲擊許都,搶奪漢獻帝,破壞曹操后方。袁紹大呼,孫伯符,好樣的。
然而,孫策恰如郭嘉所料,孫策恃勇好斗,必將喪于刺客之手。當孫策遭遇刺殺,經(jīng)治無效,月余身亡。郭嘉神一般的預測,震驚華夏。當時,郭嘉都被稱為死神的預言家。頗為眾人忌憚。
孫策遇刺,遂襲擊許都之事不了了之。誰人繼之,又如何能夠繼之?成為了孫策逝后,當前的巨大問題。
孫策在臨終前把家族大旗交給了孫權,并派人請來張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孫策將死,只求保境安民,不失基業(yè)有失。欲圖天下,暫時無能為力也。當時,張昭等人以為他說的是他三弟,欣然稱是。
結果,孫策又命人叫來二弟孫權,給他佩上印綬,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后來,一語成讖。
孫權把持江東四十多年,卻未能有多少建樹,幾乎是啃著父親和大哥的三世基業(yè)存活。主要孫權的班底太復雜,父孫堅的程普、朱冶一幫舊吏,兄孫策的周瑜、張昭一幫臣子,自己的一幫新晉臣子,還好孫權活了六七十年,把這三代官僚搞成一代基業(yè)。
張昭等大臣重臣以孫翊有長兄孫策之風而希望孫策將兵權交給三弟孫翊,但出乎意料的孫策讓二弟孫權來繼承。而因為孫策把權力交給孫權,不少支持孫翊成為繼承者的勢力紛紛反叛。約在同年四月四日夜里因重傷而過世,享年二十六歲。
孫策死后,他的余威尚在,江東大族對于孫權態(tài)度模棱兩可。當年,江東之中,孫策十分強勢連占三郡,速奪江東,擊敗劉表。孫策的功勛卓著,使得眾大家族畏懼于孫策,使得他們不得不屈服于強權。然而,孫權初立,威勢不足,試探孫權的底蘊和城府,是這幫大家族與孫家兩代臣子的必為。
于是乎,孫策死后,廬江太守李術第一個開始不聽孫權的命令,李術背后站著的是廬江大世家陸家。
同時,在江東六郡,孫策手下的太守,吳景,朱冶,孫賁,孫輔,李術,周瑜。三個親戚,一個舊部長者,一個兄弟,唯有李術是部下。所以,李術被江東各大家族推上前臺,成為代言人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況廬江陸家與孫策有世仇,當年袁術打仗沒錢,四處要錢,命時任廬江太守陸康給點錢糧,陸康沒給。當孫策去拜謁陸康的時候,陸康把他當做一介小輩,孫策惱之。后來袁術令孫策攻討廬江,陸康死,劉勛繼任廬江太守。后來孫策擊敗劉勛,也不敢自居廬江,遂使李術居之。
然孫策亡,李術便成了孫權上位的第一個難題。年僅十七歲的孫權,僅僅做過一縣之長,在此大局之下,如何作為,江東都在觀望。孫權是否可以繼承孫策的事業(yè),還是成為洪荒歷史下的一粒塵土,且看周瑜、張昭、孫權之作為?
孫權謹奉孫策遺言,“外事不明問周瑜,內(nèi)事措理問張昭”,問計張昭。張昭對曰,“如今先主新亡,而江東大局未定,蠢蠢欲動者眾多。您又新上任,執(zhí)掌江東,不肯奉您為主的必然很多。李術,則是眾人推舉的代言人。我們當與之交好,令其追殺其他‘亡叛’之徒。一試其心,二誅他害。”
孫權聽從張昭之建議,為了摸清楚李術的意圖,孫權首先并沒有采取強硬的行動,而是致信李術,要求他扣留“亡叛”者。這一招非常沉著鎮(zhèn)定,李術時是臣子,勿要逼迫其反,要為了謀最大利益而奮斗。能用且用。
當李術與陸家收到書信之后,廬江世族紛紛靜待李術和陸家命令。李術很猶豫,是做陸家的馬前卒,聯(lián)合其他州郡反叛孫權,還是幫助孫權平叛,做一大功臣。李術猶豫彷徨,而陸家家主陸紆,陸康之弟則逼著他速做決斷。
李術一看,沒辦法,自己兩邊得罪不起,只好公開表示“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端的是浩然正氣,江東之主,有德者居之。你孫權有德行,老子跟你干。你不行,別管我們反叛你。
孫權一看,這又該怎么辦,李術擺明瞧不起他,要么孫權退出,不做孫策繼承人,要么你孫權就拿出本事證明自己。孫權又問計于周瑜,手握重兵的周瑜一臉輕松愜意地說道,“當年,我和伯符,殺的他們不敢說話。如今,我一人,亦可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至于李術之徒,不過試探之石而已,隨手可覆滅。仲謀,好好看家,且待你姐夫凱旋歸來!”
周瑜臨行前,命人首先致信曹操,將嚴象之死推罪于李術,以此名義進攻皖城。在周瑜派人寫給曹操的信中說:嚴刺史,清廉高潔,素有雅望,深得民心。昔為曹公所舉,君主下詔,官任揚州刺史,統(tǒng)戍揚州兵馬。而廬陵敗類李術,窮兇極惡之徒,公然冒犯法制,殺害刺史嚴象,自以為有功,而今李術,居廬江太守之職,不思悔改。
交代李術殺刺史嚴象以謀私利的事件經(jīng)過、原因之后,請求曹公上表,君主下詔,令孫權剿滅李術這等無道之人。“宜速誅滅,以懲丑類。”
并且于文末提到,“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如果李術向曹公您求救,千萬不可施于援手,成為罪惡的幫兇。草攻伐您可是上達天聽,下至文武,朝廷之中,四海之內(nèi),莫不瞻仰您的英姿氣節(jié),您可不能變成幫兇啊。以語言輿論而杜絕曹操來救,其實曹操抽不開身。
是歲,周瑜率領以自家親兵為主的周家軍進攻皖城李術。時隔一年有余,戰(zhàn)火又波及此城。周瑜心中感慨萬千。“昔日伯符滅廬江陸康于此,不久又逐廬江劉勛,今日伯符在此,何人敢復戰(zhàn)乎?”(孫策若在,不要說廬江,就算江東,都會一派安穩(wěn),許都就不復在曹操手里了,歷史將會改寫。然,歷史就是這般湊巧)
面對于周瑜的親兵,李術怕了,閉門自守,求救于曹公。李術發(fā)現(xiàn),原來孫策與周瑜才是江東的核心,孫策不在,周瑜依舊可以大殺四方。把陸家等世家請去喝酒,意味著他――李術――就這樣,完了。
李術希冀北方霸主來幫助自己剿滅孫賊,不肯投降,投降自己必然不能被放過,首惡必誅,也是為了捧起新一代江東雄主孫權。時曹操被袁紹這個大禍害束縛在北方,南方來不得,來了則后有失,全軍盡將毀于袁紹之手。又如何會救一小小廬江太守哉?
月余,李術自刎,舉城投降。高喊道,“江東孫郎雖死,還有周郎復在,今(或是說的‘君’,當時記載未言確鑿)何苦叛之,何苦叛之?!”李術臨死前一句話點醒了江東六郡,遂無大家族再與孫權對抗。但山越草寇依舊不斷,你江東小霸王孫策,不照樣死于窮寇之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