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好幾日已經過去,查干薩日(蒙語,春節之意)也一天天逼近,草原上一片熱鬧的景象。應城孤身一人,百無聊賴,終日跟阿勒壇,呼和在一起。呼和是帖木兒的得力干將,應城又陰差陽錯地被視為草原上尊貴的客人,一天之中竟有大部分時間都與帖木兒在一起。他坦言此生再不會南下,眾人慢慢地都將應城視作自己人。這一日,呼和提議帖木兒派給應城差事,帖木兒知應城通曉辛余和和昌文字,意欲讓應城隨脫脫處理扶南與辛余,和昌的往來事務。
正商議間,帳外忽報和昌國派信使前來恭賀帖木兒,應城聽聞信使由和昌國派來,便起身借故離開。
呼和卻攔住應城道:“大王派你跟隨脫脫學習政務,不如今天就先見見場面。”
帖木兒也示意應城坐下,應城欲待推辭,熟料那信使已然跨進帳來對著帖木兒下拜,應城低頭默然不語,生怕那信使認出自己的面目來。
帖木兒客套道:“不知貴國新皇最近可好,此次派你前來所為何事?”
那信使恭恭敬敬道:“實不相瞞,陛下此次派卑職來確是有些瑣事需要大王幫忙?!?p> 帖木兒飲一杯馬奶酒,道:“請說?!?p> 那信使道:“前不久,我朝罪臣康碩王在中途殺死了監斬官叛逃,有人通報此人已逃至扶南,陛下認為康碩王是要犯,若是大王見到他,還希望大王能助和昌國一臂之力,將罪犯交與卑職。”
帖木兒略一沉吟,慢聲道:“這是你們新皇的家事,我們扶南也不好插手—”雖然近幾年扶南勢力漸漸壯大,可他們世代生活在草原,一場大旱就可以讓眼前的一切繁華化為烏有,更何況,比起和昌國來,扶南的力量還不夠強大。
那使者環視四周,但見對面一人頭戴氈帽,將頭壓得很低,雖然看不清他的容貌,額頭卻比在座的其他人都白出許多,再看看帖木兒眾人,個個昂首挺胸,虎背熊腰,心中起疑,挺身道:“恕小人冒昧,對面這位好漢看著不像是扶南人,敢問閣下從哪里來?”
應城心知躲不過,索性抬起頭來,目光炯炯地望著來使。
未及開口,那來使一聲驚呼,戰戰兢兢道:“你—你是二皇子。”
此話一出,四座皆驚。應城雖然不認得來使,可他是皇子,認識他的人卻不在少數。那來使踉蹌著遞上一封國書道:“其實,此番前來,陛下還有一事要嫌煩大王?!?p> 帖木兒接過國書,沉吟不語。原來,應天本以為將應城作為人質送出和昌就可以高枕無憂。不料一日思及過往,竟踱至應城所在的追夢樓,發現了父皇留給應城的密詔。如果他為政不清明,應城便可憑此詔命神電營囚禁他取而代之。他費盡心機得到皇位,誰料父皇竟然如此偏袒應城,他已經登基,卻連神電營究竟在哪里,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大怒之下,應天憤而撕毀密詔,致書帖木兒,若應城反抗武士押送,帖木兒肯相助武士一臂之力,將應城葬于扶南偏僻之地,和昌國愿與扶南結為同盟。
眾人面面相覷,帖木兒望了望應城,在草原上初次見到應城,帖木兒便覺得他與眾人不同,不曾想他竟是和昌國的二皇子,扶南經過多年征戰方得今日太平,和昌國又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若能與和昌國結為同盟,對扶南確實有利,只是對自己的親兄弟尚且如此,這個同盟是不是真的有效?他們將應城當做朋友,背叛朋友在扶南是可恥的行為。
帖木兒抬頭道:“恕本王不能摻和你們和昌新皇的家事?!?p> 那使者見帖木兒態度強硬,又向應城躬身道:“王爺,不是小人可以為難您,實在是皇命難違。還請王爺返回和昌”
應城本以為到了扶南隱姓埋名一切就可以海闊天空,誰料想應天還是不肯放過自己。應城笑著,心里卻怒濤狂涌,冷笑道:“你們的陛下不是讓小人我來扶南永不回和昌嗎?皇命不可輕易更改,難道你們的新皇不知道朝令夕改很難取信于人嗎?”
那使者急得叩頭不止:“王爺,您還是跟小的走吧,您不走,小的身家性命就都沒了—”
耳旁傳來一陣嗡嗡之聲,但一陣覺清風拂過,那使者驚愕地回過頭,但見短刀插在身后的木頭上,直沒刀柄。應城冷冷道:“身家性命都沒了,還回去做什么?不如你也留在扶南。反正,和昌我是不回去了,你說呢?”
那使者見狀,哪里還敢啰嗦,連滾帶爬連忙出了大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