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后,關隴鐵騎兵臨酒泉城下。
尉遲濤立于城樓之上,遙望十六萬關隴鐵騎。
十六萬鐵騎,清一色黑甲黑馬,殺氣沖天。
“郭將軍!汝代本將留城樓之上鎮守。阿史那思力,七郎,唐兄隨本將出迎。”
郭逍客聞言一驚,連忙攔阻:“大將軍不可,關隴鐵騎并未展現出投降之意。
如今田將軍與唐將軍都率部趕到,我軍亦不過十萬之數。
大將軍若是有閃失,我軍危矣!”
尉遲濤聞言一笑,說道:“無妨!富貴險中求。本將要招降這關隴鐵騎,連一面之緣都欠奉,豈不讓人恥笑?”
郭逍客對這位青年書生五體投地,一身是膽,大兵壓境之時談笑風生,實為天生大將。
關隴鐵騎陣中,蔡金龍沖大哥問道:“王爺已歿,我軍該何去何從?
如今在這酒泉城下列陣,當真要攻城?”
蔡金峰嘆道:“二弟,如今甘涼道各地皆已歸順朝廷,就算我軍要為王爺報仇,也恐無人響應。
先于此處列陣,看尉遲濤有何打算?”
蔡金峰令旗一揮,關隴鐵騎止住步伐,于弓箭射程之外列隊,嚴陣以待。
此時酒泉城吊橋放下,城門緩緩打開,十余騎從城中駛出。
一見城門打開,蔡氏兄弟心里都一陣緊張。
以為尉遲濤要整軍出戰,待看清對面來者不過十余騎,心中安定下來。
七郎一馬當先,唐天豪與阿史那思力左右保護尉遲濤,徑直來到距離敵陣不過百步之處勒住戰馬。
“朝廷左衛大將軍尉遲濤在此,叫爾等主將出來答話。”七郎一聲吼,蔡氏兄弟聽得清清楚楚。
蔡氏兄弟互看一眼,均感到意外。
區區一介書生,膽敢出城直面十六萬關隴鐵騎。
這份膽色,無人能及。
蔡氏兄弟催馬來到陣前,在距離對方十余步處停住。
七郎撥馬閃到一旁,尉遲濤一襲青衫端坐戰馬之上。
蔡金峰拱手問道:“末將蔡金峰,請問對面可是尉遲濤大將軍?”
尉遲濤點頭,悠然說道:“本將未至甘涼道,便聽人說起關隴鐵騎。
今日一見,方知并無虛言。蔡將軍,本將給你一顆定心丸。
酒泉城中,關隴鐵騎家小,大部安好。
少數雖受戰火波及,其所受損家產,本將十倍補償,損傷人命,本將亦照朝廷舊例十倍撫恤。
將軍家小,安然無恙,將軍盡可放心。
本將已傳令甘涼道,關隴鐵騎家眷依照舊例,該享受之優待,一條不少。”
蔡金峰仔細觀察尉遲濤,此人侃侃而談,直視對面十六萬鐵騎如無物。
蔡金峰拱手道謝:“多謝大將軍美意。大將軍僅僅數騎,便來至陣前。
將軍不怕末將暴起發難,玉石俱焚?”
尉遲濤朗聲大笑:“非也,本將來臨之前,曾于城樓上觀之。關隴鐵騎陣型嚴整,然并無多少戰意。
本將深信,關隴鐵騎衛護甘涼道一方百姓平安,皆是忠義之士,其中并無反賊。
之前受惡人脅迫,行止皆非所愿。
如今惡人授首,無人脅迫,關隴鐵騎必心向朝廷。
蔡將軍,本將誠意,將軍已知。請問將軍,關隴鐵騎何去何從?本將洗耳恭聽。”
蔡金峰被這書生將軍過人膽色氣度震住,心中再無敵意。
蔡金峰對蔡金龍吩咐一句。蔡金龍調轉馬頭返回陣中,只留蔡金峰一人在此。
尉遲濤毫無畏懼,然唐天豪,田七郎與阿史那思力暗中戒備,唯恐對方突然襲擊。
片刻之后,蔡金龍帶領一百多名將校從陣中魚貫而出。
蔡金峰下馬,蔡金龍與一百多將校同時下馬,后面十六萬鐵騎全部下馬。
蔡氏兄弟同十六萬鐵騎跪在地上,場面極為壯觀。
蔡金峰鄭重說道:“大將軍,關隴鐵騎衛戍甘涼道,從無叛心。
正如大將軍所言,之前受反賊挾制,所行出于無奈。
如今反賊已死,關隴鐵騎萬眾一心重歸朝廷,唯大將軍馬首是瞻。”
蔡金峰說罷起身,將虎符官印雙手奉上。
一見關隴鐵騎歸順,勇猛如田七郎,阿史那思力,亦是長出一口氣。
一場大戰消弭于無形,實是萬幸。
“將軍請起,將軍兄弟一心為國,代陛下執掌關隴鐵騎。兢兢業業,忠心可鑒。
本將定會上書朝廷,為將軍請功。虎符金印請將軍收好,從今以后,你我便是同僚,為朝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