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口,自歷城前往平陵必經之地。
兩側小山樹林茂密,中間一條土路通往平陵。
此處據平陵三十里,最佳伏擊之地。
兗州衛五萬大軍早已就位,埋伏妥當。
山頂樹叢之中,武應龍心神不寧。自從今日設伏,便總覺有大事要發生。
得知反賊膠州援兵趕到歷城,今日歷城反賊出兵。
尉遲濤從土鼓,于陵,鄒平調回軍兵,五萬兗州衛全數交給自己。
平陵城中不過留下三千降兵,土山口要是有何閃失,平陵尉遲濤危在旦夕。
“大哥,大事不好。探馬回報。反賊自歷城出兵,六萬膠州援軍作第一隊先行。
六萬歷城反賊作第二隊,相隔兩個時辰方才出發。
如今六萬膠州援軍至土山口,不過一個時辰,而歷城反賊與膠州援軍相隔三十里。這可如何是好?”
武應龍頭大如斗,按原本計策。敵軍經過土山口,便一舉伏擊殲滅。
如今敵軍分成兩部,前后呼應。
若是伏擊膠州援兵,勢必被歷城賊軍趕到前后夾擊。
若是放過膠州援軍,六萬大軍會把平陵踏為平地。
“應權,你親自騎快馬去見尉遲大人。
將軍情報于他,請他決斷。十萬火急,若是延誤,平陵危矣。”
武應龍幾近語無倫次,將武應權推上戰馬。
武應權知曉厲害,狠命抽打戰馬,帶起一路煙塵直奔平陵。
待武應權氣喘吁吁趕到平陵,平陵戒備森嚴,尉遲濤在城頭站立。
“大人,大事不好。如此這般。請大人定奪。”
尉遲濤十分鎮定,對武應權說道:“武將軍,煩你轉告武兄,放過膠州反賊,任其前來平陵就是。
全力伏擊歷城賊軍,爭取將其一網打盡。
事后將軍回師平陵,膠州賊軍必敗。汝等不必擔心平陵,吾自有主張。”
武應權差點楞在當場,見他欲言又止,尉遲濤再次吩咐:“武將軍,軍情緊急,請速速通報大將軍。”
命令不可違,武應權抱拳說道:“大人保重。”
隨后下得城樓上馬飛馳而去。
“勞煩唐兄,去請偏將付兵過來城樓商議。”
唐天豪答應一聲離去。曾虎身披鐵甲,手提戰斧跟在尉遲濤身邊護衛。
“曾虎,不久便有六萬賊軍前來攻城?汝可害怕?”尉遲濤笑問。
曾虎搖頭,大聲回應:“大人不怕,曾虎就不怕。”
幾日相處下來,尉遲濤對曾虎十分信賴。此人不僅憨厚,且極為忠誠。
尉遲濤之言,對他與圣旨無異。片刻之后,付兵跟隨唐天豪上來。
“不知大人叫末將何事?”付兵施禮問道。
“不久便有六萬賊軍攻城,付將軍,勞煩汝把三千守軍集合到縣衙門前,本官有話要說。”
付兵一聽六萬賊軍攻城,雙腿一軟,差點坐下。
他心中暗暗叫苦,從叛軍投降,又躲過之前出征,本以為躲在平陵高枕無憂。
誰知這里大禍臨頭,六萬賊軍,頃刻之間可將平陵淹沒。
“大人,大人三思。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敵軍勢大,大人可先退出平陵暫避其鋒芒。
平陵城池薄弱,當不得大軍沖擊。大人三思,大人三思。”付兵結結巴巴,意圖勸尉遲濤棄城。
“付將軍不必擔憂,汝先將軍士集合起來,本官自有主張。”尉遲濤笑道。
付兵無奈,下去集合軍兵。“還需勞煩唐兄,將張老三,還有城內鄉紳大戶一一請到縣衙門口。
”唐天豪領命而去。尉遲濤叫過一名什長,命他帶人將城門內大街挖開。
待尉遲濤來到縣衙門口,三千守軍,城內二百余大戶鄉紳全部到齊。
尉遲濤站在縣衙門前,看看付兵,冷聲吩咐:“曾虎,將付兵拿下。”
曾虎答應一聲,撲過去將付兵按住。付兵不明就里,連喊冤枉。
“大戰臨近,偏將付兵,貪生怕死,意圖動搖軍心。本官依軍法斬之,以儆效尤。曾虎,動手。”
曾虎按住付兵,不顧付兵喊叫掙扎,一斧將付兵頭顱剁下。
鮮血四濺,圍觀眾人鴉雀無聲。
“三軍兒郎,諸位鄉親父老,本官在此告知汝等。
反賊六萬大軍兩個時辰便到平陵,本官不會丟棄百姓逃走。汝等應知兗州故事,然平陵非兗州。
吾等軍民齊心,死守平陵。待兗州衛援軍回返,便是賊兵覆沒之時。
平陵曾陷于反賊之手,然此次平陵戰至最后一人,亦絕不會向反賊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