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衣街東邊,有一座老宅,里外三進院落,面積不大卻十分雅致。
這兩日,門口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門口匾額上那個斗大的房字,宣告這里正是新科丞相房源府邸。
天色漸晚,一波達官貴人從府內魚貫而出,紛紛坐轎上馬離去。
管家房耀直直腰板,用手捶捶后背。
這一天,迎來送往,客人非富即貴,腰差點彎折。
扶正頭上的白色喪帽,皇帝駕崩,尚在國喪期間,這喪服可得穿好。
不然被別有用心之徒看見,去禮部衙門告密,那可是謀逆之罪,幾顆腦袋也不夠砍。
眼見夜色降臨,房耀指揮家人把正門關好。
讓人搬出一把藤椅,放在角門旁邊。房耀有個習慣,一到夏天,每晚總愛在門口納涼。
坐到藤椅上,有家人把他茶壺端來。
茶香悠悠,房耀不禁回想起許多往事。
當年家中饑寒交迫,父親托人把自己送進房府,只為求一條活路。
未曾想,自己在房府一呆就是幾十年。剛來時,現在家主當時還是公子,年齡和自己相仿。
一晃過來,老爺年過半百,自己也已鬢角斑白。
未曾想老爺時來運轉,突然間成為相爺。這宅子作侍郎府足夠,拿來作相府,太小太小。
房耀正在胡思亂想,夜幕中過來一人,撲通摔倒在他面前。
房耀差點從藤椅上掉下來,連忙叫人過來。
兩個家人把昏迷者抬進院內,房耀接過燈籠,到近前一看。
是個青年,剛及弱冠。青年衣著襤褸,滿面塵土,雙目緊閉,呼吸還在。
房耀多少懂點醫術,一看便知青年是饑餓所致。
叫人端來一碗溫熱米湯,小心撬開青年牙關,一點點喂進去。
不到半個時辰,青年悠悠醒來。在青年狼吞虎咽喝下四碗米粥后,青年終于放下粥碗。
“老伯救命之恩,在下無以為報,請受尉遲濤一拜。”
青年雙膝跪地,沖房耀叩首。
“聽你口音,莫非是偃師人氏?”房耀拉起尉遲濤,試探問道。
“在下祖居偃師,莫非老伯也是偃師人?”尉遲濤點頭答道。
“呵呵,那樣說來大家算是同鄉。尉遲公子,看你氣度應是飽學之人,怎地落入這步田地?”
見房耀發問,尉遲濤眼圈一紅,剛要開口。
忽聽背后有人說話:“房耀,這是何人?”
說話者正是房源,吃過晚飯在院中散步,恰好看到他們。
“回稟老爺,這位尉遲濤公子乃是偃師人氏,因饑餓昏倒在府門口。老奴擅自做主,把他搬進來救治。”
房耀連忙解釋。“哦!房耀,你做事深得我心。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我門前,豈有見死不救之理。
去賬房領五十兩銀子,這是你應得獎賞。
這位尉遲公子,你我相見即是有緣,請公子移步書房一敘。”
尉遲濤并不知這位和藹老爺是何方神圣,唯唯諾諾跟隨房源來到書房。
落座之后,有書童奉上香茶。
“請問老爺尊姓大名,在下日后也好報答相救之恩。”尉遲濤說話十分客氣。
“老夫房源字清流,曾在兵部任職。尉遲公子不必拘謹,你我俱是讀書之人,隨意就好。”
房源故意隱去當今身份,是不想橫生枝節。
“在下尉遲濤見過房大人。在下乃是偃師之人,家父尉遲策,曾任揚州刺史。
四年前,家父病死任上,家母傷心過度,竟然隨同家父而去。
在下與家姐變賣家產,將父母靈柩運回偃師安葬。
在下與家姐守孝三年,前些日來洛陽。
聽聞洛陽設有崇文館,接待有志報國之士。
無奈在下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那崇文館主事馬帥,
竟然向在下索賄紋銀五十兩,在下家徒四壁,到洛陽已是身無分文,哪里有銀兩賄賂與他?
想不到那馬帥竟然將在下趕出崇文館,在下與家姐無奈前去城隍廟棲身。
三日前,家姐瞞著在下賣身怡紅院,怡紅院老鴇派人給在下送來紋銀六十兩和家姐書信一封。
信中家姐讓在下去給那馬帥送銀,在下萬般無奈前去崇文館。
未曾想在路上,銀兩被人偷竊。在下走投無路,這三日在街上流浪。
走到貴府門前,因饑餓昏倒。”尉遲濤說到傷心處,忍不住落淚。
房源震驚莫名,半晌才說道:“令尊尉遲策與老夫有過幾面之緣,令尊為官清廉,乃是清流首屈一指人物。
當年聽聞令尊病逝,老夫著實傷悼。令尊久居刺史之位,只算朝廷俸祿,也不至落入這等田地?”
尉遲濤長嘆一聲:“大人有所不知,家父為官清廉,從未收過一筆賄賂。
然家父樂善好施,每月俸祿都拿去扶危濟貧,還因此欠下不少債務。
家父病逝時,再三叮囑在下,切不可接受百姓饋贈,不然家父死不瞑目。
扶靈離城之時,揚州百姓數萬人相送。
那些債主全數自行撕毀借據,還要給在下路費川資。
在下謹遵家父遺命,分毫未敢收取。
這是家父臨終遺書,請大人過目便知。”
尉遲濤說完,從懷中取出一卷帛書,雙手呈與房源。
房源接過展開,內中書寫:扶波吾兒,吾半生清廉,常以清流自詡。
如今壽數將盡,吾兒切記,不可以吾之名取百姓一分一厘。
吾為百姓操勞半生,卻從未顧家,慚愧慚愧。吾兒謹記,切不可因一己之私,前去拜求吾昔日舊友,給他人增擾。
暫借昭烈帝遺言以贈吾兒。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切記,切記。
房源將帛書還給尉遲濤,心中劇震。
揚州刺史乃是封疆大吏,民間有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未曾想尉遲濤一任揚州刺史,身居那等繁榮之地,卻恪守清流,廉潔如斯。
“賢侄,老夫與令尊相比,深感慚愧。老夫字清流,然在清流一途,難望令尊項背。
老夫這就安排廚房擺酒,派人去怡紅院接回令姐。今晚老夫小設家宴,為故人子女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