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吩咐隨侍宦官,呈閱席銘的人事告章,不一刻,宦官從厚厚的武將名錄中抽出兵部關于席銘的告章,呈給皇帝。
崇禎仔細翻閱,其上分明寫到:會盟奪魁、營救總兵、出使蒙古、解圍大凌河、平叛登州等一系列功績。崇禎閉上眼,略略養了養神,他開始對這個年輕將領產生濃厚興趣。當初也是這般瀏覽洪承疇、曹文詔等人履歷,最終將他們提拔到顯赫的職位上。
席銘與吳襄、曹文詔、左良玉、劉澤清等一樣,來自遼東系部隊,遼系將領給崇禎的印象是極有膽略、能打硬仗,這些見慣大場面的猛將,征戰國內戰場時,總是信心十足、氣吞萬里。崇禎心想:今日要好好試試這個年輕將領的能力,看看此人到底是不是值得托付之人。
隨侍宦官在一旁輕聲稟告:“啟稟皇上,此時已是辰時,該用早膳了。”
崇禎輕輕吁了口氣,不知不覺批閱奏章文書已近一個時辰。便道:“傳膳。”
宦官道:“是去皇后處用膳,還是在這里?”
崇禎道:“馬上便要早朝,就在此處吧,簡單點便可以了。”他不是一個講求奢華之人,衣食都比較簡樸。
草草用過早膳,早朝開始,崇禎詢問浙閩官員沿海海盜情況、南直隸鳳陽府賑災事宜、河南剿匪進展以及宣大地區的防衛部署。又囑咐吏部官員實心任事,做好官員考評工作,工部官員加強黃河重點河道處置,避免蝗災之后再現洪災。
經過一番冗長的報告與處置之后,崇禎只覺得頭腦發脹,渾身疲乏。散朝之時,他叫住內閣首輔溫體仁、兵部尚書張鳳翼等朝廷重臣,又傳太監高起潛,隨同他一起在‘平臺’接見登州平叛功臣。
所謂‘平臺’即后左門。乃是云臺門的左門,而云臺門位于建極殿居中向后,與乾清門相對。崇禎喜歡在此處召見大臣,以示榮寵。
崇禎在平臺就坐已畢,便下旨,傳登州平叛功臣覲見。
參與平叛的遼軍主帥金國奇此時已經病亡,因此武將之中以吳襄為首,其后朱大典、劉澤清,祖大弼、吳三桂、席銘等一一進入平臺,向皇帝叩首行禮。
崇禎含笑點頭,親熱的招呼吳襄父子:“兩環、長伯,朕又與你父子二人見面了。兩環,昔日大凌河之敗,朝中廷議紛紛,要求處置主要將領,朕無奈將你罷官留職。其后,登州叛軍勢惡,戶部右侍郎劉重慶、四川道御史王萬象建議征調遼東軍兵前往登州平叛,朕便立時想到了你。如今你父子果然不負皇命,蕩平登州逆賊,立下大功。即日起恢復總兵職位,并授都督同知,蔭一子錦衣百戶世襲。”
在場重臣都聽的目瞪口呆,溫體仁、張鳳翼都覺皇帝此次封賞過于豐厚。平叛逆賊確是大功,也不至于又是升官又是蔭子。可是溫體仁老謀深算,皇帝既已下旨,自己何必抵觸,沒來由得罪遼系武將。張鳳翼是兵部尚書,素知遼東將領盤根錯節,極不好惹。自己雖為兵部尚書,有時還要看邊關總兵的臉色,也就閉口不言。
實則,崇禎目前對待臣子完全是兩手策略,既有優渥封賞,又有嚴厲懲罰。以這種強烈對比來驅使臣子“忠君報國”。
吳襄似乎也被皇帝的既往不咎和優厚賞賜震驚,連連叩頭,感謝天恩,似乎眼角都有淚水滲出。總算演完了這出君恩臣忠的好戲。
后面,朱大典、祖大弼、劉澤清,同樣得到提拔賞賜,眾武將一一感謝天恩。
最后終于輪到席銘,崇禎見這個年輕將軍,挺拔英武,對答從容,心中頗有好感,對其溫言嘉獎一番。
獎賞武將已畢,崇禎從早朝的煩躁與陰郁之中解脫出來,心情變的大好,遍視受賞武將,問道:“諸位功臣,如今建虜為患遼東,民匪流徙中原,諸位有何良策以定天下?”
終于問到這個問題,席銘心中一陣激動,顧絳昨日那番說辭在心中已預演多次,馬上就可派上用場。
卻聽吳襄沉吟片刻道:“中原流匪,臣下未曾接觸過,不敢妄定策略。至于建虜之禍,臣下認為當以孫閣老之舊策應之,先行穩固關寧防線,再徐圖前進。”
“哦。”崇禎滿心失望:“幾年過去,遼東戰將對于驅逐建虜,恢復關外國土絲毫沒有新法,還是沿用孫承宗之舊策。便道:“大凌河戰敗,已暴露舊策之不足,難道你們未曾有過新的思路?”
吳襄頓時冷汗直冒,心道:“建虜日益強大,如今關寧防線能夠維持已屬不易,何談進取遼東全境。”
溫體仁卻從崇禎皇帝的話語中聽出了不滿,趕忙奏道:“當年孫承宗提出構建關寧防線,朝廷予以大力支持,撥冗了多少物資、銀兩,結果呢,建出一系列廢城,還造就大凌河的慘敗,鐵騎將士、輜重后炮盡火敵手。”他一邊說,一邊順便貶損孫承宗。
看著皇帝的臉色已轉難看,溫體仁繼續道:“而且就是這種龜縮戰略,造成多少機會的喪失,當年提出五年平遼的袁崇煥,皇帝給予多少信任,結果他坐視皇太極繼任汗位、攻打朝鮮、進攻蒙古,按兵不動、毫無作為,任由女真坐大,才造成今日的全線被動。”
卻見崇禎皇帝的臉色已經鐵青,怒喝一聲:“不要在朕面前提起這個人!”
眾人皆知崇禎對于袁崇煥的怨恨,但不知竟然如此之深。吳襄等遼系將領心中暗罵溫體仁,這個老狐貍,借著皇帝口風,又行落井下石之事,孫承宗是東林黨人,他便抓住機會進行詆毀。此時皇帝已震怒,吳襄等人即便想辯解,也不敢開口。
沉默半晌后,高起潛賠笑道:“萬歲,今日不是要征詢功臣的御敵良策嗎?不如再聽聽其他將軍的見解。”
崇禎暗暗平復心情,臉上已擠不出笑容,轉向祖大弼、劉澤清等人道:“你們有何良策,不妨講來。”
這些人在戰場上勇猛過人,可是論及大政方針,都是張口結舌。囁喏半天道:“我等遵從孫閣老的平遼方略。”
崇禎嘆了口氣,心中暗想:論及對天下戰略的把握,這些人沒一個比的上洪承疇,幾月前,崇禎也在平臺之上召見了洪承疇,他對天下兵事侃侃而談,令崇禎印象深刻。這樣頭腦清楚、大局篤定的帥才少之又少啊。
正自嗟嘆,忽聽跪在階下的武將中,一個清亮的嗓音言道:“啟稟萬歲,關于平遼與剿匪大策,臣下倒是有些想法。”
崇禎心中一動,卻見發言之人正是早間關注的年輕將領席銘。便道:“抬起頭來說話。”席銘抬起頭,崇禎注目席銘,見他的目光堅定從容,暗想:難道這位年輕將領有什么御敵良策。不由急問:“有何良策不妨講來。”
席銘略微整理一下思路,便欲開始陳述觀點,他卻不知,此番發言卻惹來了一場不小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