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5日
現在施工人員已有800多人了,其中大部分是民工,醫療工作量不是很大,目前鼠疫的預防仍是工作的重點。
從二道溝到開心嶺一帶,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旱獺間鼠疫流行。這里的鼠疫主要宿主是旱獺,而傳播媒介則是旱獺身上的跳蚤。這一帶旱獺分布密度比較大,基本上是以喜瑪拉雅旱獺為主。
旱獺屬嚙齒類動物,成年體重可達5公斤,以草和草根為食,喜歡在向陽的山坡或高崗上打洞,洞深可達10幾米,而且結構復雜。旱獺的爪比較有力,可以在碎石的地下打洞,能把較大的石塊推出洞外。因為洞比較大,又很深,所以推出洞外的土很多,在平地上形成一個小丘,叫旱獺土丘。如果看到這樣的土丘,那肯定是旱獺洞,所以旱獺洞找起來比較容易,一般遠遠就能看到。
旱獺的活動規律是每年4月下旬結束冬眠出洞,因為餓了一冬,身體比較瘦弱,抵抗力也比較低,出洞后會到處找吃的。此時大地上的草還比較少,旱獺為了吃飽肚子,活動范圍會比較大,因此鼠疫傳播的風險也相應增加。5月中旬旱獺開始交配,兩個月后產仔,然后哺育幼仔,這段時間活動范圍相對較小。8月下旬開始加大進食量,進入育肥期,以準備冬眠,這段時間是鼠疫發生最危險的時期,以往鼠疫的發生也多在這段時間。9月下旬旱獺開始冬眠。根據旱獺這一活動規律,每年的5月份到9月份都是鼠疫預防關鍵時期。
我們曾在市防疫站了解到,這一帶旱獺血清鼠疫抗體的陽性率高達80%,也就是說,這些旱獺絕大多數都被鼠疫桿菌感染過,因為已經產生了抗體而不發病。而我們的施工人員都來自內地,對鼠疫沒有任何免疫力,屬于易感人群,一旦被旱獺身上的跳蚤叮咬受到感染極易發病。盡管上山之前已經為所有的人注射了預防鼠疫的免疫血清,但是據防疫站工作人員講保護效果十分有限,所以還是重在預防。
鼠疫屬于國家《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旱獺又具有傳播鼠疫的極高危險,當地衛生防疫站從控制傳染病流行角度出發,建議鐵路施工單位對駐地及施工場地半徑500米的旱獺進行保護性捕殺,以切斷傳播途徑。青藏鐵路總指揮部已經上報當地林業部門。因為旱獺是國家的二級保護動物,所以還沒有得到林業部門的許可。目前兩家的意見還達不成一致,我們要做的還是要以防為主。
這段時間通過對駐地周圍及已開工的施工現場半徑500米范圍的檢查,沒發現什么問題,但仍不能掉以輕心。有一段明年開工的路基正好通過旱獺高密度分布區,對我們來說形勢依然嚴峻。已向所有施工人員發放了宣傳資料、張貼宣傳單、出宣傳板報以普及鼠疫預防知識。
目前鼠疫預防的重點人群是民工。我們的民工隊伍中有一部分來自QH省,他們有捕捉旱獺,吃旱獺肉的習慣,尤其是中秋節前后,當地很多人都會去捕捉旱獺以食用。這個時期旱獺皮也最好,可以賣上好價錢。以前這里發生的人間鼠疫都和捕捉旱獺有關。因此必須加強對民工隊的監管,嚴格禁止捕捉旱獺,以避免鼠疫在我們施工管段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