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朝廷有福民享樂,朝廷無能民遭殃。緊接著蝗災也連續發生,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即冀魯豫蘇皖交界處頻遭大旱、蝗災、地震、瘟疫不斷,幾乎年年發生饑荒。而且受災相當嚴重。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災荒最頻繁的就是明末,水災、旱災,蝗災實際上各發生二百四十一、二百一十六次以上,其中大水、大旱,蝗災各三十余次。幾乎年年有水旱災,其中大水、大旱,蝗蟲各有六十、五五次以上。明末有連續十二年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兩年發生八級以上大地震。其中八級和八級以上大地震九次。災蝗、大疫頻頻發生。災害又呈多發、群發趨勢,水災,旱災,蝗災,是中國歷史上三大災害。
天若滅人、只需彈指一瞬間,干涸的土地上,突然一團團的蝗蟲幼仔破土而出。
在全國范圍內,就河南和山東的旱災與蝗災最為嚴重。莊家全部吃光,就連草根樹皮都吃的精光,樹皮草根干淨後,緊接著就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當時有婦女、兒童被綁起來拉到市場上賣,稱之為“菜人”。屠戶買去之後,就像牛羊一般宰殺了賣肉賺錢。
蝗災主要是由干旱災引起的,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干燥的昆蟲,干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之百分之二十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干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四千之五千個。
同時,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洼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干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所以,一日之間便發生蝗蟲,那些在田里辛勤勞作的農民,屢屢聽到眼前那團膨脹成菜花形狀的小螞蚱“啪”地一聲悶響,向四面八方飛濺。它們好像在一分鐘之內就學會了跳躍。
頃刻之間,農民的頭上、臉上、褂子上、褲子上、都沾滿了螞蚱。它們有的跳,有的爬,有的在跳中爬,有的在爬中跳。
此時,蝗災對于農民來說,可是一個天大的災難,由于人們對蝗蟲認識不清,一夜之間突然從天而降,十分神奇,故稱螞蚱為“神蟲”。神,在人們眼里是不可戰勝的,當然,對蝗蟲束手無策。
因為,蝗蟲喜歡傍晚時分開始進食,一整夜都在吃東西,白天太陽出來了,天熱怕曬,就在草根和地面活動,為此,最恐怖的情形,往往發生在早晨,常常可以看到成千上萬只蝗蟲,抱成一個直徑幾十厘米的大團,放眼望去,數不清的蝗蟲團在地上滾動,令人毛骨悚然。
蝗蟲們把莊稼吃完了,就吃樹葉,蘆葦和青草。
早晨,當您起床了,太陽還沒出來,遠遠望去,那蘆葦上結著密密麻麻豐碩累累的果實,好像成熟的高粱穗子,壓得蘆葦低著腦袋。
走近仔細看去,原來是一只壓一只的蝗蟲附在蘆葦上面。
蘆葦們被壓彎了腰,甚至被成片成片的壓倒。
滿地都是涌動的蝗蟲,使人沒有立足之地,眼觀蝗蟲,不由得使人產生肉麻的感覺。
等掃蕩的蝗蟲,把蘆葦吃光后,飛往別處覓食,只剩下一顆顆光禿禿的稈子了,再也看不到那青綠茂盛的蘆葦海。
為此,當地人們拿蝗蟲比喻清軍。
它們與清軍一樣,每到一處,實行三光政策,搶光,殺光,燒光。
所以,蝗蟲們每到一處,樹光,草光,莊稼光。
整個村子經過掃蕩,如同大火燒過的一般,光禿禿的一片。而后再轉移別處,繼續掃蕩。
蝗蟲與清軍還有一個類似的地方。
那就是對聲音特別敏感,聽到響動,抱成一團的蝗蟲就會立刻四散奔逃。
稍微松懈,不一會兒,成千上萬只蝗蟲又會以卷土重來,重新集聚一起,浩浩蕩蕩的掃蕩大軍,撲向綠色的植物。
由于蝗災都是發生在大旱過后的季節。
只因冀蘇魯豫皖連連大旱,不但莊家顆粒無收,就連田里,都很難長出青草。
何況又經過蝗蟲掃蕩呢。掃蕩過后留下蟲卵,以繁殖后代。
當蝗蟲的幼蝻出土以后,田野更是一片慘白地,代代相傳,屢禁不絕,連那些硬草根兒,也被蝗蟲啃精光精光。
冀蘇魯豫皖的百姓們,面對蝗蟲一代代迅速繁殖,滅了又來,實在無奈。也只有到天神廟里去燒香磕頭,乞求蝗蟲口下留情,所以,稱蝗蟲為“神蟲”。
可是,蝗蟲是個絕情的家伙,面對百姓的叩頭燒香,根本不領這份情。
稆自成面對百姓們為蝗蟲燒香磕頭,同樣無奈,因為,蝗蟲不屬玉帝管,求不求都一樣。
心里清楚,地里已經沒有東西可供“神蟲”吃了,蝗蟲們總不能吃土吃人吧!
咋啦!它就是吃人,竟然吃掉了大明皇朝。
可想而知,蝗蟲掃蕩隊伍在蘇魯豫皖吃光了莊稼和樹木青草。
大隊人馬立即轉移了,轉向全國各地。造成一場遍布全國各地的大災荒。
所以,蝗蟲一直吃掉了大明王朝。
由于蝗蟲產卵,造成屢禁不止,年年發生。
因此,冀蘇魯豫皖接續三年發生蝗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遭受缺衣少食的困境。
滿街滿村到處乞丐成群,由于缺少食物,造成人爭相食,還有什么親情關系?
殺害嬰兒的,丟棄兒女老人的,到處都是。
切切實實的成了人吃人的社會。
受災最嚴重的,是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的蘇魯豫皖地區。以致波及到長江、淮河流域。
老天好像給冀蘇魯豫皖人們故意刁難似的,干旱、蝗災過后,緊接著,又發生了大瘟疫。
有的地區瘟疫蝗災同時并發、大疫造成河水涸竭,禾苗枯死,“餓殍載道”,白骨累累,“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白骨堆積如山”,一片凄慘景象。
僅冀蘇魯豫皖地區出現特大旱災,其他各府也都有旱。北部各府特大旱,以后三年,汝寧府連續三年遭受特大旱災。崇禎七年開始,河南全省轉入一個新的干旱期。崇禎十一年至十四年,除汝寧府外,河南各府連續出現特大旱災。崇禎十三年,汝寧府也出現特大旱。這一過程與北方其他省份的況一致”先后竟有一萬兩千三百四十一個州縣發生“人吃人”現象,九十八州縣蝗災。
就豫東歸德府,大疫死亡數萬人,開州、曹州大疫死亡萬余人。東至徐州一帶長達上千公里的分布區。災區西端的寬度限于關中平原,東端在有利條件下,寬度可達四百~五百公里,在北直隸大名府、廣平府和山東東昌府一帶形成蝗災重要危害區。
南陽盆地也遭受蝗害,濱海蝗區繼續發展,膠東半島的登州府及濟南府利津一帶都形成新的蝗災區。
蝗災區的北界已北推至順天府密云縣一帶。
長江三角洲在連續兩年干旱氣候影響下,蝗災大面積發生,形成了長江流域蝗災的開始期。
冀蘇魯豫皖地區“旱災、蝗災、鼠疫三位一體”合并發作的一些基本況。
可是,明王朝的統治者,面對這一嚴重的自然災害,不聞不問,繼續橫征暴斂,進而糧食囤積和投機,使糧食價格高漲,而流通的白銀量又急劇緊縮情況更加惡化,米價高得買不起。
饑餓的農民在鄉村到處流浪覓食,納稅人拖欠稅款,或拋棄財產,導致民不聊生。
佃戶攻擊地主和收租人,城區工人鬧事,盜匪活動增加。
常言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當時農民們面對饑餓,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餓死,要么造反。
他們感到餓死還不如戰死呢!饑餓的折磨,使人十分難受,還是戰死好,一刀砍去腦袋痛快。
因此,饑民們為饑餓,紛紛揭竿起義造反,向官僚地主爭奪糧食。
在中國的西北部,就有陜北高迎祥等多股饑民組織起義。
明朝調京軍鎮壓,饑民軍被圍困于漢中附近峽谷中。
李自成重賄明總督陳奇瑜,偽稱解甲歸農,得脫圍困。既出棧道,連破麟游﹑永壽等七縣,勢力愈強。
后來高迎祥在陜西盩厔(今周至)戰敗,被俘犧牲。李自成立即承襲高迎祥的闖王名號,轉戰于陜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
接著,起義軍敗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劍州(今四川劍閣)入甘肅,又走避寧羌(今陜西寧強)。六月至漢中。
由于明朝官軍追剿農民軍,進行殘酷的鎮壓,這時,農民軍首領大多敗降,唯獨李自成農民軍,因為他勇猛,領導有方,仍堅持戰斗。
崇禎十二年冬,明三邊總督洪承疇與陜西巡撫孫傳庭合計,設伏于潼關南原,這一次,起義軍損失過重,潛伏陜南山區。而后避走巴東。
崇禎十三年二月,李自成的義軍又在奉節魚腹山失利,為避實就虛,乃走大寧(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陜南,再次潛伏商雒山(今陜西商縣東南)中。
預知后事詳情
請看下章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