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戰役: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清廷對四川省的大、小金川地方土司進行的兩次重要作戰。大、小金川地處四川省西北部,山高水險,約3萬戶藏民聚居其間。清順治七年(1650),清廷以金川卜爾吉細內附,授土司職。康熙五年(1666),又以嘉勒巴歸誠,授“演化禪師”印。雍正元年(1723),以嘉勒巴庶孫莎羅奔曾從清軍平定西藏羊峒有功,授金川安撫司。莎羅奔以屬地自號大金川,以舊土司澤旺為小金川,自此,大、小金川分治。莎羅奔日漸勢盛,圖謀兼并小金川及鄰近諸土司。乾隆十一年(1746),莎羅奔劫持澤旺及其印信,經四川總督檄諭后,才使澤旺回到小金川。
十二年,莎羅奔起兵攻掠革布什札和明正兩土司地區。清廷命四川巡撫紀山派兵彈壓,反為所敗,遂命云貴總督張廣泗為四川總督,統兵3萬分兩路由川西、川南進擊大金川。六月,進屯小金川之美諾(今小金縣城),以澤旺弟良爾吉(實為莎羅奔間諜)為向導,期以是年告捷。莎羅奔對清軍動向了如指掌,固守勒烏圍(今金川縣東),令其侄郎卡居噶爾崖(又作噶拉衣,今金川縣東南),倚山臨河,致清軍師勞無功。張廣泗復請增兵萬人。十三年春,清廷派大學士訥親為經略,前往督師,并起用岳鐘琪以提督銜隨行。訥親初至,銳意進取,督軍竭力攻噶爾崖,總兵任舉、參將買國良戰死,軍士多有傷亡;又采取以碉逼碉、逐碉爭奪的戰法與土司相抗。張廣泗輕視訥親不知兵事,故意推諉。清軍株守半載無功。九月,乾隆帝弘歷聞奏,將張廣泗、訥親革職治罪,改授大學士傅恒為經略。十二月,傅恒赴任,誅良爾吉,增調鄰省精兵3.5萬。十四年初,傅恒采用岳鐘琪建策,分兵兩路:北路出黨壩(今金川縣北)、瀘河(大金川別名),水陸并進;南路自甲索攻馬牙岡、乃當兩溝,避堅就隙,直逼大金川官寨,連克碉卡,軍聲大振。岳鐘琪兵至勒烏圍,乘莎羅奔恐懼,親率13騎入營勸降成功。遂赦免莎羅奔父子,仍命其為土司。第一次金川之戰遂告結束。
此后,兩金川土司仍時起戰亂。至乾隆中期,郎卡繼莎羅奔主持土司事務,日益恣肆,攻掠小金川及革布什札土司,并拒絕四川總督開泰的調解。為控制各土司,郎卡遂與綽斯甲布土司官和小金川澤旺之子僧格桑結成三部聯姻。未幾,郎卡病死,其子索諾木與僧格桑結好益堅。三十六年,索諾木誘殺革布什札土司官,僧格桑再攻鄂克什和明正土司。四川總督阿爾泰奉命率軍進擊,在打箭爐(今康定縣)半載按兵不進,被治死罪。清廷命大學士溫福為定邊右副將軍,由云南赴四川督師,以尚書桂林為四川總督,再度率兵征戰。
溫福由汶川出西路,桂林由打箭爐出南路,夾攻小金川。時僧格桑割地向索諾木求援,索諾木遣兵相救。清軍初戰順利,連奪關隘。三十七年五月,桂林遣部將薛琮領兵3,000,攜五日糧,進入墨壟溝(今小金縣西南),被土司兵截斷后路。桂林聞警不救,致全軍覆沒。清廷罷桂林職,授阿桂為參贊大臣,率軍深入,直達小金川河南,以皮船宵渡,連奪險隘,直搗大營。十二月,清軍抵美諾,僧格桑勢窮,輾轉入大金川與索諾木合兵。清軍至底木達,澤旺降,小金川平。乾隆帝命溫福為定邊將軍,阿桂、豐伸額為副將軍,合兵攻大金川,遭索諾木頑強抵抗。溫福又襲用以碉逼碉的戰法,建筑碉卡數以千計,將2萬余兵四處分散,與索諾木對峙。三十八年夏,溫福以敵扼險不得進,屯兵于大金川東之木果木。索諾木指使小金頭人及諸土司集兵數千,乘機攻陷清軍提督董天弼的底木達營地,切斷清軍糧運,突襲木果木,奪占炮臺,四面突入,擊敗清兵萬余。溫福中槍死,各碉卡守兵望風逃散,提督馬全、牛三畀戰死,兵士陣歿3,000余人,小金川得而復失。乾隆帝聞敗,命阿桂為定西將軍,明亮、豐伸額為副將軍,舒常為參贊大臣,征調健銳、火器營2,000人、吉林索倫兵2,000參戰。十月,阿桂統領各地兵數萬,以三路分進合擊小金川:自率主力為西路,攻美諾;明亮為南路,攻美諾西翼門戶僧格宗;豐伸額為西北路,攻宜喜(今金川縣西北),牽制大金川。阿桂督軍轉戰五晝夜,直抵美諾,各路也所向克捷,至十一月初,再次降服小金川。諸將移師進討大金川。大金川多年增碉筑壘,防守嚴密。阿桂分兵三路,自率一部自小金川攻其東;豐伸額、明亮先后督兵自黨壩渡大金川上游攻其西北;領隊大臣富德督兵渡大金川下游攻其西南。三十九年正月至七月,阿桂又命部將海蘭察率兵5,000,與領隊大臣福康安合兵,分路進擊,屢克要寨,直逼勒烏圍屏障遜克宗壘。索諾木震懾,遂鴆殺僧格桑,獻尸乞赦,被阿桂拒絕。清軍攻遜克宗壘半年不下,遂改攻勒烏圍周圍其他山寨。四十年七月,清軍抵勒烏圍。勒烏圍碉堅壘厚,西臨大河,南有轉經樓,與北部官寨互為犄角,設木柵石卡,長里許,下可暗通,其東部山麓分層立碉,各設重兵把守。阿桂揮軍先擊其要害,破卡柵數十重,斷其犄角,又毀橋梯斷其退路。明亮在河西猛攻,封鎖水上通路。八月十五夜,清軍以火炮轟破勒烏圍,次日黎明,克轉經樓,索諾木與莎羅奔已先期遁走噶爾崖。阿桂轉逼噶爾崖,與富德、明亮會師。十二月,清軍三路集于噶爾崖城下,斷水道圍困,大炮晝夜轟擊。索諾木計窮,于次年二月初四率眾2,000余出降。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戰結束。此戰,清廷經多次籌劃,歷時數十年,終獲勝利;但屢易將帥,戰法不當,且缺天時、地利、人和,致勞師糜餉。
戰后,清廷改土歸流,廢除兩金川土司制,設廳委官,又置重兵鎮守,加強對該地區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