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兩年,沒人搭理,領導也不過問,領著日常的薪酬,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樓里的計算機經常閃現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內部公告,不是一起進入單位的同事升職,就是完成了什么重大科研項目,慕斌羨慕有什么用,領導不想理你,就沒機會,自己又沒什么錢,算了,自己看看就行了。
幾年后,在這棟不起眼的樓里,慕斌抽時間讀完了幾乎所有能找到的軍事科技文獻,結合自己的理論基礎,完成了“地球防御體系”的理論建設,不過寫完后,領導似乎沒時間閱讀,就被慕斌遺落在充滿灰塵的角落里。
慕斌緊接著閱讀了一些經濟管理類的書籍,又閱讀了大量其他領域的科技文獻,好好的一個物理學博士把自己逼成了科技情報研究人員,并完成了若干交叉學科的研究設想。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難道沒有交叉點?物理學與經濟預測難道沒有相似之處?難道人的經濟行為不能用客觀規律解釋?”慕斌把科技發展與經濟研究結合起來,發現了不少社會上的新機遇。
不過,每次慕斌想利用自己的積蓄,在經濟領域大展拳腳的時候,單位內部總有一次機會讓你分神。
人的命運總是在偶然中包含必然,又在必然中預見將來,也許賺錢和升職也是一樣,誰知道從那一條路上去,有時候說不清的。
快十年了,一起進入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同事,從青春年華到功成名就,從功成名就到利益輸送,還有的跳槽,還有的改行做金融的,同一時期的人員,就剩下慕斌了,剛好自然科學研究院的總部缺少一個做理論物理培訓的人員,慕斌的簡歷和論文被順理成章的擺到新領導的辦公桌上。
“只是一個理論物理培訓人員的位置,確定要去?還不如現在清閑。”有同學問慕斌。
“去,干嘛不去,總部消息比較多,科技信息與上市公司股價呈現正向關系,我剛好可以理解不少科技信息所傳遞的技術前景,別小看這些科技理論文獻,沒有這些,我根本讀不懂新型技術,也預測不了市場規模,以后賺錢的機會有的是。”慕斌非常肯定,自己的機會來了,不過也要感謝以前的領導,沒有這些年的大量閱讀和各領域的科技理論基礎,估計賺不到投資市場上的錢。
有時候人生中的第一份額外利潤是從不經意之間來的,前提是,沒日沒夜,提前在集中的時間段,刻意訓練自己,形成深刻的理解、記憶和條件反射,后面會有直覺告訴你,機會來了,而且是大部分人看不到的機會。
“也許一覺醒來,是一首歌爆紅,是一本書暢銷,是一次證券投資成功,難道這些優秀的背后沒有原因?肯定是有的,有的是傾囊相授,有的是實時關注,有的是對需求的體會,不一樣的方式,一樣的效果。”反正慕斌心里是這么想的。
慕斌自己把這些賺錢的能力稱為“第二類能力”,慕斌一點點的靠著優秀的物理學功底和準確的各類學科知識,以及第二類能力,成為自然科學研究院的紅人,新任的領導自然和慕斌走得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