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程莊來演戲的了。
冬天是農閑季節,田里雖然沒什么活,但按規定也得天天按時出工收工,不得遲到早退。但是那天下午,生產隊為了讓社員們晚上到大程莊去看戲,提前收了工。所以,人們就早早的吃了晚飯,出了家門,成群結伙的到大程莊去看戲。
我看過說書,聽過戲,但從來沒有看過戲。
看說書是在北面的后陳莊看的。那是一天中午,我和小叔在村西東隊上的場圓屋里找家雀窩時,來了兩個陌生的中年男子,問我們生產隊的負責人叫什么?說他倆是說書的,找負責人問問留不留他倆說書?我們告訴了隊長的名字,他倆就走了。
那天,我們以為在村里可以看到說書了。但是,到了下晚卻聽說那倆人到后陳莊去了,晚上要在那里說書。
我們走到后陳莊,到了說書的地方,看到那倆說書的在一座房后擺上了桌子,點上了馬燈,跟前圍了一片人,就湊了過去。
不一會兒,說書開始了,一個人先說了一段開場白:“為了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貫徹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偉大號召,我們到這里給社員們說一段書?!?p> 接著,就開始正式說書了。
他們說的書名叫“小砍刀”,是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小八路軍戰士用小砍刀砍鬼子英勇殺敵的故事。
那兩個說書的,一個人說一會兒,坐下休息。另一個就拿起鼓錘來,敲著鼓唱一陣。他唱一陣又坐下休息。另一個再站起來接著說。
那天晚上,兩個人還挺賣力氣,你說一陣我唱一陣的,很晚了才結束。
聽戲則就方便多了,在家里就能聽著。在很早以前,就聽說上級要給村里的人家全都安上戲匣子。對于戲匣子,我見過,對門的祥子家就有一個,是長方形的,挺大,里面既有說的也有唱的,我很喜歡??墒?,我家沒有,而且全村也只有祥子家有。這下,上級要來給安上就好了。
可是,我白高興了,因為安戲匣子得需要交五塊錢,我母親沒有,所以就沒給我家安。但慶幸的是,我爺爺安了,我可以到他屋里去聽。
安好之后才知道,公家給安的戲匣子,并不是真正的戲匣子,只是個碗口大的小喇叭,放在一個四四方方的木頭盒里,釘在屋里墻上,有兩根鐵絲接在喇叭上。
聽說那兩根鐵絲是從縣城里拉出來的,連接著禹城縣的所有村子。到村里后,又連接到家家戶戶。我不小心觸碰到過那兩根鐵線,麻嗖嗖的。
其實,這是縣里的有線廣播。
戲匣子也好,廣播也罷,反正作用都差不多。只是戲匣子有開和關的按鈕。而廣播喇叭則是用從喇叭上耷拉到地的一根鐵線來控制。即你想聽時,把那根鐵線插到地里,喇叭就響;你不想聽了,把鐵線拔出來,就不響了。還有,戲匣子無論何時何地,你想聽了打開就響,可以換臺挑自己喜歡的內容聽。而廣播則有時間上的限制,只早上中午晚上各廣播一陣,也不能換臺。先是全國新聞聯播、再播SD省新聞聯播、接下來德州新聞、再接下來禹城縣新聞。到最后才播戲曲節目,大多是山東呂劇。由于天天聽,我也能唱出一兩句來了:“學習王國福,咱們的老隊長……?!?p> 雖然沒看過戲,但看過電影,上面的人物活靈活現,跟真的一樣。
可是,既然是電影,再像真的呢,歸根結底還是“影”。
不過,一會兒到了大程莊,可就要看到真人演的戲了。
我們到了大程莊,聽別人說從濟南來了部隊,正在這里拉練,但我們一個解放軍也沒看著,只看見了搭起的戲臺前一大片黑鴉鴉的人群。
戲臺搭在一個面積很大的凹地北邊上,這可能是為了看戲的觀眾著想,在高處的臺上演,人們在低處往臺上看。我們來的也挺早,但那一大片人來的更早。我和我小叔站在人群后面,往臺上看著。因為站的地方比戲臺低很多,所以能很清楚的看到臺上。戲還沒開演,我就盯著臺上,希望好戲快點開演。
然而,當報幕員出現在臺上說給人民群眾匯報演出開始時,臺下看戲的人立刻騷動起來,一下就擋住了我的視線,使我一點也看不到臺上了。于是,我為了能看到,想到前面去,就往前走。但人太多太密集,走不過去就繞,繞不過去就鉆,鉆不過去就擠,擠不過去就使勁擠。
不光我在擠,這些看戲的人都在擠啊!嗨!別看我人小,但為了能看到戲,我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拼命的擠!此時此刻,我也不知道小小年齡,本事怎么那么大!弱小的身體哪來那么大的勁頭?擠來擠去,把那一大片看戲的人都給擠跑了,戲臺上也空空的了。我看著臺上直納悶:“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能看著了,怎么不演了呢?”
我正奇怪呢,母親過來沖我說:“這戲不演了,你沒看人都走光了嗎?你還在這站著干什么?”
我只好跟著母親往回走。
母親邊走邊說我:“你不跟著大人,亂跑什么啊?我找了你半天,開始找不著時,給我嚇得夠嗆!”
我問母親:“媽,怎么不演了呢?”
母親說:“你沒看見那么擠嗎?都擠死一個小孩了,還演什么???”
我又問母親:“媽,演的什么戲?。俊?p> 母親說:“這么多人,擠得那么厲害,我也沒看著??!”
值得慶幸的是,第二天晚上,又重演了。
這一次演出,吸取了頭天晚上的深刻教訓,把戲臺搭在了平地上,在臺下還擺放了一排排凳子,使我們這些從外村遠道而來的人也能坐著舒舒服服的看戲。
這次我看清了,演的是樣板戲現代京劇《紅燈記》,并且清楚的看出,臺上演戲的演員都是些年齡比我大不了幾歲的小孩。
原來,他們都是省城濟南戲校的學生,為了鍛練他們的演唱水平和演出經驗,也為了檢驗他們的學習成績,就下鄉到農村給群眾演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