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丹田:調呼氣理,靜坐明思,沉神悟身,以求靈光一閃。
明上丹田之后,可祛病延年。
中丹田:點明上丹田之后,凝神下通,點明中丹田。
明中丹田之后,心胸開闊,形體舒暢,經氣通順。
下丹田:點明中丹田之后,會形下沉,點明下丹田。
明下丹田之后,衛氣顯聚,氣力生根。
一般來說,在點明上中下三處丹田后,“神形氣”合,化為一縷真氣游離在三宮之中,逐漸降匯于下丹田(氣穴)。
然后所要做的,是積攢真氣,充盈丹田,加以累積。最后待到勢成,溝通上中下三處丹田聯系,指揮真氣,依次突破……
尾閭關:做到“掖胯斂臀”,通則上下通順,力達四肢,發揮整體一致之勁。
夾脊關:做到拔背肱弓,則肩胛收,脊背圓,兩臂展,督脈通,此竅自開,而有包容一切之勢。
玉枕關:能注意“頂頭直項”,即意與神合,自能“意定神旺”,普照內外,而加強神的作用。
陰竅:如能注意“圓襠合膝”,可開此竅,自會產生“外包內撐”,松展如一,形空勢虛之感。
陽竅:如能“頭頂虛靈”,可開陽竅,自會有周身勁利、虛靈之感。
中宮竅:神意交合,真氣歸正,整體統一,全面平衡,自然會產生神照全面,氣潤周身,內外清澈,意靜性空之感。
三宮九竅(三關九竅),上中下三關,隸屬于任脈,尾閭、夾脊、玉枕三關,隸屬于督脈,陰、陽、中宮三關,隸屬于沖脈。也就是說三關九竅為修真之基礎,也是開脈煉體之基礎。
在通了三關九竅(任督沖三脈)之后,體內的宮竅經絡會自然循環,眾人稱之為“小周天”。
在任督沖三脈開辟之后,接下來就是開辟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此八脈,也就是所謂的“奇經八脈”。
在奇經八脈全辟之后,再瞬勢開辟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此十二脈,也就是所謂的“十二經絡”。
在開辟上丹田、中丹田之后,帶有增幅的僅僅只是個人方面所不外顯的一部分。比方說頭腦活泛些,力量變得大一些。但是在開辟了下丹田之后,就會引起第一個質變。身體會產生真氣,能夠運用真氣使用簡單的道法,但這個階段還是主要以體術為主。
在完全開辟了三關九竅之后,真氣的程度與體能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主要強化體能。陰、陽、中宮三關主要強化內力(真氣)。
三丹田是一個階段,三關九竅是一個階段,奇經八脈是一個階段,十二經絡是一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主要就是真氣和體能程度的階段上升,一個階段是一個階段,在通常情況下上一個階段不可能打敗下一個階段。
當然真氣和體能只是顯相,更關鍵的是對于“道”的理解深入。
在開辟了最后的“十二經絡”之后,煉精化氣這個階段就達到了巔峰,若非領悟“三花聚頂”,否則再無可進。一般來說,為了保險期間,突破“煉精化氣”的時候通常會讓人輔以“八會穴”刺激。
當然,并不一定是要讓人輔以“八會穴”刺激的,讓人輔助刺激“八會穴”僅僅是為了穩妥,為了保險,為了能夠一次成功,為了避免出現意外。若是自己有把握,或者是沒辦法想要冒險,會選擇直接突破。
PS:三丹田:體內產生真氣(消耗之后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恢復),達到一牛之力。
三關九竅:真氣產生循環(減少真氣的消耗),達到一虎之力。奇經八脈:真氣底量大大提高(相當于直接突破藍量上限),達到一象之力。
十二經絡:真氣緩自恢復(因為打通了周身所有經絡,所以在提高了真氣底量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真氣的消耗,同時如果消耗低的話,恢復是要大過消耗的),力量通常來說不是只是輔助,所以一般修士力量大多數都是一象之力,或者比一象之力要小很多。
而所謂的“一牛之力”,“一象之力”其實就是文人的一種說法,大都沒有那么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