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論剝削還得看容青官
老儒生的心沉了下去。
這跟他當初料想的不一樣啊!
容悠怎么就不上套呢?
高高坐在龍椅上的皇帝冷哼一聲。
“顧儒,你可知,欺君之罪的下場?”
老儒生旁邊的文官們慌忙低頭,用態度表示儒顧儒的一言一行,跟他們沒有任何關聯。
死到臨頭的顧儒,急中生智,大聲道:“陛下,臣冤枉啊!”
“臣心系百姓,方才聽眾官未曾向陛下稟告此事,一時慌亂,將此事說的嚴重了些。”
皇帝眉毛微微一挑。
這老儒生說的有幾分道理。
即便洛陽水災災情減緩,當朝眾人身為朝廷官員,該如實向他稟報才對。
水司部的人見老儒生口舌伶俐,三言兩語暫且扭轉了皇帝對他的看法。
各個恨得直咬牙。
這破文官說的輕松!
凡涉及天災人禍之事,皆由相關部室妥善處理為妙。
哪有動不動就往皇帝這打小報告的。
豈不是顯得他們這些京城的大官員無能?
水司部的官員額角出汗,氣的朝老儒生展開一場辯駁。
辯駁的內容跟洛陽水災有關。
而辯論的結果顯而易見。
老實干活的永遠說不過會拍馬屁的。
眼看老儒生即將完勝水司部的官員。
容悠眼中的神情,帶上了一絲嘲弄。
她上前一步,先是用務實派的行動能力駁回了老儒生的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比起只會紙上談兵的儒生。
這些替黎民百姓考慮的水利司,絕對是有功可尋的。
隨著容悠不斷輸出文官中務實派的功績。
不少只會獻上愚計,渾水摸魚,以年齡取勝的文官們坐不住了。
他們跟隨腐儒的腳步,一同聲討容悠。
這些文官不滿的地方,出奇一致。
全是男人的朝堂,出現女人就算了。
可偏偏這個女人來自道門!
不入流的江湖術士,不好好在家伺候宣王,來這作甚?
面對眾人的刁難,容悠絲毫不顯慌亂。
她依次看向出列的文官們,語氣中似乎帶著一股難以揣測的深意。
“既然各位對本青官有所不滿,對水司部頗有意見,那這洛陽水災一事,倒不如交給各位來全權負責。”
說完,容悠向皇帝求令。
“臣等朝廷官員有愧皇上,有愧洛陽百姓,還請皇上暫且停發臣等月銀,將這月銀發給有能力的眾官,讓他們來解決天災人禍之事。”
站隊老儒生的文官們一臉懵。
不是。
你這就投降了?
殊不知。
容悠早就算過了。
要是沒有水司部的人發動關系,提早聯系地方官員一同抗壓,再用豐富的治水經驗抵御這次天災。
洛陽早成無人管的爛攤子了。
水司部的人沒能遮掩住臉上微妙的表情變化。
容青官說的對啊!
你們這群紙上談兵的人,一天天的看我們不順眼,覺得我們白拿錢。
那好!
月銀錢給你們,活也給你們。
皇帝覺得可行。
他光速下旨宣布眾官接替水司部官員一職,領兩份月銀。
讓他們快馬加鞭的去洛陽處理災情。
眾文官頓時覺得天塌了。
一個個用期盼的目光,求老儒生救助。
老儒生張了張嘴,說不出來話。
這還沒完。
容悠用余光看向皇帝的第一眼,就知道皇帝認可了她的‘計謀’。
隨后。
容悠接著道:“顧儒既比本官相信上蒼垂憐,愿重啟祭祀,祭拜祖龍廟,求得洛陽大雨停歇。”
“那不如,陛下讓顧儒這樣做吧。”
容悠在亂說什么啊!
兵部尚書蔣禮瞪大眼睛,就要出聲打斷,卻被身邊的容淵打斷了。
“噓!我比你更了解我女兒,暫且先聽著。”
皇帝心中也很疑惑。
他開口問道:“容青官此言何意?先前你不是反駁了顧儒的意,認上蒼無情,凡事講因果?”
容悠笑答:“回皇上,是,也不是。”
她盯著面色陰沉的顧儒,悠悠道:“此次前去洛陽,顧儒可以祭拜祖龍廟,可以讓當地百姓獻出牛羊等祭品,祭拜神靈。”
顧儒面色由陰轉晴,點頭道:“尚可。”
“但是。”
容悠話鋒一轉:“無論顧儒使出怎樣的本領,不管祭品多少,排場多大,所產生的任何費用必須是顧儒自掏腰包!”
“上蒼若是顯靈,收回大雨,那國庫、地方官員,可以出資補給顧儒,甚至是加倍奉還!”
“若是不顯靈,那顧儒在洛陽舉行的的一切費用,皆由顧儒一人承擔,陛下、朝堂、乃至地方官員,與顧儒的個人行為無關。”
妙啊!
容悠這是殺人且誅心啊!
成了就是大家的功勞,你也可以得到一筆豐厚的報酬。
不成。
朝廷要與你撇清關系不說,錢財白白流失一大筆,本人在當地的名聲還臭了。
畢竟人家都在盡可能的去用行動拯救百姓。
偏偏你與眾不同,用祭祀的方式求得雨停歇……
皇帝的心情瞬間愉悅起來。
容悠這是給他打開了新思路啊!
他以前怎么沒想到這么個損招,用來對付這群紙上談兵,專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儒生呢?
儒生之所以長久的在朝廷占據一席江山。
無非,他們有嘴,有先輩留下的思想。
用百姓,用輿論去道德綁架朝堂官員,是他們平日最擅長去做的事兒。
可今日,一群儒生文官被容悠用三兩句話,堵死了所有的后路。
做得好,大家的功勞。
做不好,個人行為請勿上升朝堂和皇家哈。
皇帝沒有猶豫,依照容悠的意思,讓儒生領旨去做了。
老儒生汗如雨下,顫顫巍巍接過旨意。
他在思考容悠言語間的漏洞。
半響……
還真被他找出來一個。
皇帝讓他們去治水災,沒限制時間啊!
只要拖的夠久,祭祀舉辦的時間夠長,他就不信這雨一直下,永不停息。
提出這個建議的容悠,能沒想到這一層?
趁老儒生沒開口。
容悠笑瞇瞇補充了一句:“顧儒,除了洛陽水災,各地還有旱災,蟲災,瘟疫等……”
“解決完洛陽一事,別忘了與新水司部的眾官們,繼續前往下一個地區,替當地百姓解決問題。”
“哦對了,顧儒比本官還懂祭祀之道,不如請您當著百官的面先算算,水災一事,最快幾日能解決?”

假清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迷信可以,但不可以這樣盲目啊! 科學第一! 真的受不了典故里面無腦信神之人。 尤其是用活人祭拜…… 太慘了。 ps本文盡可能少搞對立哈,但感覺古代不這樣表達,會很突兀。 輕點噴q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