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定金
作為土生土長的莊戶人家,從小生活在“賺了錢就要買地”、“人一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田地”的輿論環境里,江明順可謂對田地愛得深沉。
他對于一個月能賺十八兩銀子這件事感到激動,卻沒什么真實感。
但是,當把這十八兩銀子換算成田地后,他只覺得心都要從嘴里跳出來了。
而因為饑荒有過逃難逃難經歷的白氏對田地就更加依賴了,對于她而言,錢遠遠比不上田地所能帶給她的安全感。
江錦瑜瞧見她爹娘都是眼眶泛紅,一副快要哭出來的樣子,急忙打斷:“爹,那你以后豈不是每天都要去一趟城里?”
“不用,糕點鋪三天送一次貨,胭脂粉鋪五天送一次。”江明順聽到閨女的聲音總算是回過神來,他深吸幾口氣努力平復心情,讓自己慢慢冷靜下來。
江錦瑜松了口氣,這樣可比天天進城好多了,至少他們可以花一天時間把東西做好,再等著到時間就送貨上門就是,可是比每天都要跑來跑去方便多了。
日頭逐漸西斜,江明順和白氏兩口子總算過足了數錢的癮。
白氏抱著裝錢的匣子,繞著屋子找了一圈,愣是沒找到個適合藏錢的地方。
最后只能把匣子放到炕洞里。
江錦瑜汗顏,看來還得加快建房速度才行,不然到了冬天要燒炕時,豈不是要沒地方放錢了?
一場秋雨一場涼。
江錦瑜早上起床時一連打了好幾個噴嚏。
白氏擔憂地倒了杯熱水過來:“可是昨兒晚上著涼了?”
在這時代,小孩子著涼可不是什么小事,大人染了風寒都是要命的,更別說一個只五、六歲的小孩了。
江錦瑜也有些慫了,她家可才剛掙上錢,她還沒過上好日子呢。
“我從族長家借了點姜,昨兒那雨下得著實大,咱們都喝點好去去濕氣。”江明順手上拿了段姜塊從推門進來。
白氏接過生姜,很快就熬好了一鍋生姜水,她倒了滿滿一大碗遞給江錦瑜。
江錦瑜苦著臉:“娘,能不能放涼一點再喝。”生姜本來就辣,熱的生姜水更是辣嗓子。
“不行,熱的才有用,把汗發出來才不會生病。”白氏虎著臉。
在旁的事情上,她稱得上是個寬和到甚至沒有原則的母親,唯有對于孩子身體健康這方面格外看重。
江錦瑜一閉眼,猛地一口喝盡,“嘶,爹,你下次進城可要記得買些紅糖回來啊。”她喝完后狠狠打了個寒戰。
其實她也不覺得紅糖姜水有什么好喝的,但是比起純生姜水來說,那簡直就是神仙水啊!
江明順憐愛地摸了摸閨女的小腦袋:“好,爹一會兒就進城去。”
考慮到天氣已經開始逐漸轉涼,江明順到底還是放棄了攢錢買水田的想法,打算多花點錢盡快建個保暖的磚瓦房子。
比起置辦更多田地,還是她閨女更重要。
“媳婦兒,你拿兩吊錢給我,我今兒便去磚廠把磚瓦定了。”他朝白氏道。
白氏用抹布擦干手上的水,鄭重地打開匣子,從里面取出兩吊錢,她神色間有些擔憂:“兩吊錢恐怕不夠吧?”
她雖沒建過屋子,但是當年江家為了迎娶老三媳婦,不僅把整個老宅都修繕一番,還另外起了間新的磚瓦房,為了這間房的事兒,劉氏可沒少鬧騰。
她也是從劉氏抱怨時說出的只言片語中推算出了建一間房的大概價錢。
江明順接過錢放到背簍里,點點頭:“只建一間屋子是足夠的,但我現想著反正遲早要建房,一次性多買些磚瓦還能便宜些。”
他背上背簍準備現在就出門:“所以我打算把這兩吊錢全部用來付定金。”
河邊。
“明順哥!又進城去買東西啊?”說話的人也是江氏族人,名叫江明榮的,雖然同江明順這一房已經隔得有些遠了,但是因著兩人這些年時常一起進城打零工,所以關系也還算不錯。
江明順上了船便坐在他身邊,朝他笑笑:“是啊,昨兒晚上不是下了場大雨?我打算還是先把房子建起來。”
不是他愛顯擺,只是建房可要不少人少,他得先把消息遞出去才好找人。
江明榮驚嘆:“這才多久啊,就有錢建房了!”他敬佩的看了眼江明順:“明順哥你可真有本事。”
他倒沒去問錢是哪里賺來的,不過幾天時間,村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江明順他那閨女魚娘做了極好看的肥皂去城里賣錢的事。
有人原還不信,賺錢是什么簡單事兒嗎?他們大老爺們都覺得難,一個小丫頭片子能做出什么賺錢的東西來?
結果就有人見著江明順這幾天幾乎日日都會背著背簍進城,于是又有人說他這是賺大錢了。
有好事的人還特意去鋪子里瞧了,果真見到有上頭畫著圖案的肥皂。
既是已經曉得能賺錢,自然有人想照著做了也拿去賣,只是眼下看來,村里還沒人做出來。
江明順下了船也沒進城,而是直接去了城外郊區的磚窯廠。
他打算這次先建一間正房、一間廂房、一間灶房、一間茅房,總共四間屋子。
算好了需要的磚瓦,他同磚窯廠的東家說好先拿一吊錢當定金,之后再慢慢付尾款。
這不是什么新鮮事,那東家一口便答應下來。
交了定金出來,江明順有些猶豫,還剩下一吊錢,他原是想順便把圍院子的青磚也定了。
只是天氣說變就變,家里棉被恐怕不夠厚。
最終江明順還是決定先把被子做了,他家周圍全是樹和竹子,天然就圍成了個院子,院墻晚點打也行。
他沒去布莊,而是去市集上逛了一圈,買了五斤棉花并一匹粗布,共花了五百文。
又另出了手工費尋專門彈棉花的人幫忙把被子做好,這么算來一床五斤的被子便花了將近六百文。
江明順肉痛地摸摸僅剩的四百文,安慰自己好歹比直接去鋪子里買藥便宜幾百文呢。
想著出門前閨女的叮囑,他又在附近找了家雜貨鋪,花一百文買了些紅糖。
他想到自打搬出來后就再沒去過老宅,便同伙計說:“勞煩分成兩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