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
周宜萱很喜歡這首詩里的這兩句,總覺得美人獨坐,低目垂淚,是一副讓人心生憐愛的美好畫卷。
周宜萱有點顏控,喜歡一切美好的人或物,但是因為曾經躲在被窩里看小說,把眼睛看到近視了,度數雖不高,但是也讓周媽媽鬧心不已。
可是周宜萱自己卻忽然喜歡上了這種看什么都有點迷茫的狀態。因為這樣的話有些會讓自己覺得鬧眼睛的人或物,就能因此增加一層朦朧感,美好的人或物也更添了一分迷離的美。
周宜萱偷偷地把這種不知誰是夢里人的迷醉感深深的放在了心里。
近視眼的周宜萱,初中時座位一直在一二排流連。
周媽媽不是不想給她配近視鏡戴,但是周宜萱自己振振有詞:自己的耳朵軟,并且比一般人耳朵位置長的略高一點,一般人的耳朵不過眉毛,自己的耳尖剛好超過眉毛,加上她鼻子雖然很好看但是有點小巧,眼鏡戴上以后,鏡腿兒偏上,鼻梁還卡不住,總是往下滑,極度不舒服,尤其出點汗,那眼鏡就跟有自己的想法一樣,隨時想要逃之夭夭。
因此無奈的周媽媽放棄了給她配近視鏡的打算,好在周宜萱個子小,座位一直在一二排徘徊,也不會影響看老師的板書。
周宜萱身后曾坐了一個跟她名字極其相似的女生,叫做鄒梓暄,比周同學小一歲。
倆人也因為名字相似迅速在鄒同學的熱情下成為了......en......算是朋友吧,蓋因周宜萱同學從不會主動與人結交,用現在的話就是“社恐”。
據說因為鄒同學是早產兒,出生時身體就不好,也是父系三輩人中頭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女孩兒,因此她信仰虔誠的奶奶為其算卦起名字為“梓暄”。
用了“梓”,希望鄒同學能像梓木一樣生機勃勃,茁壯成長,生命力頑強。“暄”則意指溫暖柔和,也可解讀為智勇雙全、大富大貴的意思。
別問周宜萱是怎么知道的,該知道不該知道,想知道不想知道的,會有人自動灌到周宜萱的耳朵里。
班里這個時候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6周歲也就是7虛歲上小學,初一的時候剛好虛歲13。
周宜萱因為7歲應該上小學那年淘氣從家里書桌上跳下來,崴了左腳導致腳踝骨骨裂,因此晚上學一年。
但是因為周同學長得小,初一了僅僅135cm的身高,還瘦瘦的,因為假期的時候去姥姥家在戶外跟小狗子瘋玩兒,所以皮膚看上去也不白,整個人跟個豆芽菜發育不良似的。
看著那被齊劉海蓋住的眉毛越發顯得不點點的小臉兒,卻有一雙好像占了半個臉的大眼睛,加上小鼻子小嘴巴的樣貌,反倒顯得比其他同學都要小上一些。
后座的鄒梓暄同學正好是跟周同學相反,皮膚白皙,單眼皮,小內雙,略微有點眼尾上翹,看起來明眸善睞。
13歲就有160cm的身高,身材勻稱,四肢修長,看著應該像是學舞蹈的好坯子,手指也纖細均勻,周同學暗暗想這雙手不彈鋼琴可惜了。
不過她發白的嘴唇和發黃的頭發出賣了她,似乎身體不是很好。
周宜萱低頭看看自己小小的手掌,雖然,比例也不錯,但還是顯得有點短的手指,嫌棄的撇了撇嘴角,明明身上沒有幾兩肉,怎么偏偏有一雙看起來肉肉的小爪子呢。
默默嘆息:唉,貨比貨得扔,人比人還是得留著。萬一能長好呢?萬一呢?
對于和鄒梓暄同學做前后桌的那段時間,聽得最多的就是她的八卦:
聽說鄒梓暄還有個小她三歲的弟弟鄒頤軒,跟周同學音似字不同,小學的時候就一直跳級到跟姐姐一個班。
聽說鄒梓暄同學小學時候有一次在學校暈倒了,差點沒有搶救過來。
周宜萱覺得沒搶救過來可能有點夸張了,事后經當事人證明暈倒是有的,搶救不過來確實是夸張了些。
聽說鄒梓暄同學的弟弟憑著華羅庚數學競賽拿到的獎項進了長吉附屬中學。
聽說......
別問周同學哪聽來的鄒同學的八卦,因為周同學的同桌董明浩是跟鄒同學一個小學的,鄒同學因為身體的原因經常請假,也因為樣貌出眾成為了他們小學的風云人物。
就這樣,鄒梓暄成了周宜萱初中時代為數不多的還算熟悉的朋友,時不時倆人也能為怎么對付董明浩而一起交流心得。即使座位竄來竄去的,也沒能影響倆人共同對付董明浩的友誼。
董明浩是一個頗具八婆潛質的圓圓胖胖的男生,臉上有著十三歲男孩子的稚嫩,不大的眼睛里閃著狡黠的光,總是像春天里的小草一樣有著頑強且旺盛的精力。
每天那張嘴跟租來的似的,說個不停。好像停下來一秒鐘都吃大虧了,錢白花了一樣。
上課也不消停,老師講課他接茬,同學回答問題他也搭腔,那張嘴好像裝了加速器,語速快且密。
每天周宜萱最大的痛苦就是怎么能讓同桌安靜一會兒,她自己是一個“秀外慧中”的女生,不愛講話。
(親媽有話講:明明是膽小如鼠,像高壓鍋不放氣兒一樣,貼什么金呢?周同學:怎么不算呢?)
要不是因為開學第一天被英語老師叫到了,導致全班都認識她了,估計一個學期過去,可能還會有同學不知道班級里還有這么一個女生呢。
偏偏董明浩有著這個年紀的男生所有的缺點,八卦、碎嘴、多動、淘氣。
其實就是各種惡作劇:
沒事兒給同學身后貼個畫了烏龜的紙片......
科任課偷偷把旁邊站起來回答問題同學的椅子挪走......
時不時給女生的文具盒里放個小蜘蛛小螞蚱什么的......
課上對回答問題的同學做鬼臉等等不勝枚舉......
總之除了人干的事兒他不干以外,其他的都干。
就因為他的調皮搗蛋,吳先生多次找他家長,董同學媽媽說:我也很無奈呀,小時候他爸爸沒少揍他,但就是改不了。
好在董小碎同學在班主任吳先生的課堂上還算老實,至少吳先生忍下了。
董小碎是周宜萱給董明浩起的外號,原本在心里默默的叫,一次董明浩故意把周宜萱周考的卷子趁她不注意藏了起來,把周宜萱急哭了,一不小心在全班同學面前喊了出來,董明浩的董小碎算是坐實了。
在數學課堂上因為辨不過不重畫老師,所以勉強也算安靜。
英語許城武老師治他的辦法就是接茬可以,不過得用英語,要不就給他一篇文章整篇背誦,加快語速的背誦,背不下來就抄寫。
周同學覺得這個辦法是許老師對董小碎的關照了。
好吧,董小碎在課堂上不能盡情的發揮,導致他在課下跟屁蟲一樣跟在周宜萱身邊喋喋不休,因此各種八卦雖不情愿但是也灌了一耳朵,包括鄒梓暄那個跟瑪麗兄弟一樣吃了蘑菇就跳高高,連環跳級的弟弟。
周宜萱因為不愛說話,安靜,所以老師就把身高差不多的董小碎和她安排在一桌。
吳先生太怕董小碎遇到另一個能說的,倆人那可就是將遇良才?啊呸!棋逢對手?啊呸!勢均力敵?嗯!一鳴驚人了。
董小碎還有能夠輕易把別人帶跑偏本事兒。那全班就別想安靜了,捅了馬蜂窩估計也是拍馬不及的。
所以苦了周宜萱同學,在學校大部分的時間除了學習就是默念“不生氣”了,也因此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不算小學曾經臉熟的,才將將認識一半的同學。
因為周同學和董小碎只在前兩排輪轉,也因為周同學近視眼且還有點臉盲,另一半同學的概念至今還存在老師點到的名字當中。
也因此除了同桌董小碎的糾纏不休,除了后桌鄒梓暄的同仇敵愾,一整個初一周宜萱就再沒有能夠過多交流的同學了,更別提閨蜜了。
周宜萱也曾經鼓足勇氣找吳先生,企圖換個同桌,但是一直未果。
吳先生說的是:“周宜萱你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你懂得照顧同學,自己學習也認真努力。但是你太內向了,太不愛說話了,你得表達自己,你得讓大家都看到你優點。”
周同學羞澀低頭不語。
吳先生接著說:“班級里的活動你也很少參加,我知道你跟鄒梓暄關系好,你也是為了照顧她的情緒,陪著她才退出一些活動的,但是有些時候勇于展示自己,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周同學心里想說的是:老師你想多了,就是感覺躲懶的時候應該有個伴兒,正好她就在那兒。)
周同學低頭眨眨眼,繼續不語。
吳先生又說:“董明浩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是他是一個很積極向上的孩子,遇到不會的不懂的他及時就問.”
(周同學暗暗撇嘴:干啥啥不行,接茬第一名。)
“是,雖然時機有時候不太對。他也會積極的跟同學探討問題,雖然有時候探討的不是學習上的東西,但是他總是很樂觀的。”
周同學內心的白眼兒已經快要飛上天了,(他們討論的不是哪種口香糖粘在發頭上更不好洗么?)持續不語。
吳先生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慢慢學著從缺點滿身的人身上尋找優點,像許老師一樣,化缺點為優勢。”
好吧,周宜萱同學字字都聽進去了,但是覺得像董小碎這樣的,已經無可救藥了,也只有吳先生還抱著孺子可教的心態努力的尋找著董小碎的優點,意圖能把浪子救回頭,但吳先生忘了浪子可以回頭,但董小碎是碎嘴子他媽給碎嘴子開門——碎嘴子到家了。
因為董小碎,周宜萱發誓一定要考進五班。遠離董小碎是周宜萱給自己定的人生第一個目標,并且為之付出了十二萬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