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回到山上已經(jīng)天黑,點上油燈,生火炒了個青菜,飯中午好還剩了一些,也懶得熱了,隨便吃點。
吃過飯,用鹽把母親給的肉腌了一下,用碗扣好,收進自己住的小屋,又特意用個篩子蓋住。
次日,陳川給雞舍投了一些飼料后又忙著趕去縣城。
周青見陳川來,也不管還有很多人排隊買糧,立刻放下手里工作:“陳同志,今天要買點什么?”
他說著就把陳川拉到前面。
排隊的人頗為不滿,卻也不敢說什么,誰讓人家有關(guān)系呢?
陳川笑道:“不買東西,今天來縣城辦點事。晚上有沒有時間?咱們一起吃個飯。”
周青是個聰明人,知道陳川也有心跟自己結(jié)交,立刻答應(yīng):“沒問題,我那還有一瓶五糧液,下班我去拿來,咱們喝兩杯。”
“行,副食店邊上那個飯店知道么?我在那安排一桌。”陳川請客經(jīng)常去那,可那家飯店沒招牌,每次都是“副食店邊上那個飯店”。
現(xiàn)在的人對招牌這東西不講究,理發(fā)店用油漆在木板上寫個“理發(fā)”;飯店寫個“飯店”就算完事,很多都不起名。
大家都覺得起不起名無所謂,只要人們知道我這有個店就行,酒香不怕巷子深嘛。
周青也是經(jīng)常在外面吃飯的人:“知道,那家味道還不錯。”
“那我去跟老陳說一聲,咱們六點開始吃。”陳川見排隊的人看自己的目光都快要冒火了,還是趕緊走,不要耽誤周青時間了。
“好,抽根煙。”周青掏煙遞給陳川一根。
陳川接過煙,進了糧站。
老陳是管飼料的,算個小管事,平時也沒有太多工作。
之前兩人見過一次,看到陳川,老陳立刻打招呼:“陳同志,今天要什么呀?”
陳川先發(fā)了煙:“不買東西,來看看。”
“還是你們做老板的好,時間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陳恭維道。
老陳跟周青的想法差不多,他們不羨慕那些小商販,甚至有點瞧不起。
但對于陳川這種有關(guān)系拿到扶持,還做出一定規(guī)模的人,心里有些羨慕。
如果讓他們辭職去做個體戶,他們肯定不會干。
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沒發(fā)展,畢竟過去幾十年就不準個人做生意。
要是過兩年又變回去,鐵飯碗又丟了,得不嘗失。
再者,了解現(xiàn)在情況的人就知道,規(guī)規(guī)矩矩做生意,賺不了幾個錢。
限制太多了!
如果不老老實實做生意,冒著風(fēng)險去做其他越線的事,他們何不利用自己職位之便干?興許賺得更多。
第一批砸掉鐵飯碗下海經(jīng)商潮不是八十年代,而是90年代。
在這之前雖然也有人辭去鐵飯碗下海經(jīng)商,但都是少數(shù)。
準確說是1994年,那一年開始,有大量拿鐵飯碗的人辭職經(jīng)商。
因為1994年有一次稅改,讓所有地方改變了對個體戶、私人企業(yè)的態(tài)度。
在1994年之前,真正支持個體戶發(fā)展的地方其實很少,個體戶就是狗娘養(yǎng)的受氣包。
大部分地方幾乎明目張膽支持國企、集體企業(yè),個體戶和私企沒有任何競爭力。
1994年以后,幾乎所有地方都開始招商引資,希望私人企業(yè)來自己這開廠、開公司,給各種優(yōu)惠和扶持,在這之前個體戶和私企幾乎是不可能拿到這些的。
除非是國家決定,大部分地方肯定不會干這種事,一些沿海地區(qū)算是例外。
言歸正傳。
陳川心里清楚,自己這個攤子,賺錢應(yīng)該是沒問題的,目前要跟周青、老陳還有自己以前的供銷社工作相比,未必就好多少,即便多賺一點,也是辛苦錢。
“老陳,你就別打趣我了,我這看著自由,實際上就想無根浮萍,未來怎么樣還不好說呢。”陳川有意無意的又提了一句:“不像你和周同志,工作穩(wěn)定,收入也不錯。”
老陳“哈哈”一笑:“我們這說是鐵飯碗,其實也就這樣,反正我是不指望有什么大出路,這輩子安安穩(wěn)穩(wěn)守著這工作過就算了,周青還有點希望。”
“周同志有路子?”陳川話趕話的問。
老陳說道:“站長是周青的舅舅,只要有機會,他上升是順理成章的事。”
得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陳川跟老陳閑聊一會后,邀請他晚上一起吃飯。
老陳自然不會拒絕這樣的邀請。
當晚陳川并沒有直接說自己想賣飼料的計劃,而是說自己想收購一些雞苗,擴大規(guī)模,問周青糧站能不能供應(yīng)上飼料。
周青也沒太在意,直接說沒問題,陳川的飼料屬于特供的,不在糧站的銷售計劃之內(nèi),他買走多少,下次就會多運多少過來。
一頓飯吃完,陳川也大概摸清楚了情況。
現(xiàn)在所有東西都是有計劃的,或者說固定的量,賣完就沒了,只能等下一批。
但陳川這屬于扶持對象,不在這些計劃之內(nèi)。
至于到底能買多少,周青也不知道,他們只是按照程序上報。
陳川頓時打消了跟周青合作賣飼料的想法,因為他們加入進來也沒有任何用處。
回家的時候又是晚上十點多,村里漆黑一片,膽小的人還真不敢走。
陳川膽子大,拿著電筒一個人上了半山腰,忽然一個聲音傳來:“陳老板!”
陳川被嚇得一個激靈,這大半夜的,又完全沒有心里準備,忽然一個聲音冒出來,確實有點嚇人。
陳川隱約看到前面有個人,用電筒照了一下:“老趙?”
這人還真是趙正海:“陳老板,你回來我就走了。”
“你還是找個人守著雞舍好些,我們散工的時候有人來偷東西。”
“我走得晚,恰好撞上了,那人才跑了。”
陳川一聽,頗為惱火:“是我們村的人嗎?”
趙正海搖頭:“不知道,那時候天快黑了,小偷聽到聲音就跑,我沒追上,沒看著正臉。”
“知道了,謝謝!”陳川把電筒遞給趙正海:“電筒你拿回去。”
“不用,有月亮,看得見”趙正海說著就要走。
陳川把電筒塞到趙正海手上:“你明天給我?guī)н^來就行。”
趙正海忙點頭:“行,我明天一定帶過來。”
現(xiàn)在電筒不算便宜,甚至可以算“奢侈品”。
單一個電筒大家肯定買得起,但電筒要電池,對于普通農(nóng)村家庭來說,真不如油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