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國佐作為齊國上卿,見多識廣,更是談判專家,可謂是文武雙全。
他嚴肅地對郤克道:“元帥,寡君之所以讓我出使,與您談判,目的是為了兩國和好,共同維系諸侯秩序。
您提出的幾個條件,關于歸還侵占魯衛國土之事,敝國愿意接受。
那是因為敝,敝國雖然與魯衛兩國有領土糾紛,但既然現在諸侯以貴國為長,理應聽從貴國的意見。
再說,是敝國占領土地在先,現在歸還,理所當然。
但寡君之母乃敝國國母,貴國與敝國原本就是甥舅之國,且世有姻親,敝國國母相當于貴國國母!
元帥請想想,如果有哪個國家,強行要將貴國國母押為人質,貴國會答應嗎?
貴國向諸侯頒布天子的命令,卻一定要諸侯的母親做人質作為憑信,將何以應對天子之命?
這是以不孝來命令諸侯,是沒有恩德的表現。
再者,敝國田垅已歷數百年,這是按敝國的地勢由百姓自然修筑的。
如果貴國為了一時之私欲,而強行讓敝國民眾勞民傷財,去修筑這毫無意義的工程,豈不是是天下人都來笑話貴國嗎?
先王劃定諸侯疆界,治理天下,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其利,朝南朝東修起田埂。
現在貴國劃分和治理諸侯的土地,卻要全部將田壟改為東西向。只顧有利于貴國的戰車出入,而不顧各地土性所宜,不是違背先王遺命嗎?
違反先王就是不義,試問貴,貴國怎么做諸侯的領袖?”
郤克沉著臉,大聲道:“既然貴國不愿意接受和平條約,那也就不要怪本帥不客氣了!”
國佐毫不退讓,他也大聲道:“敝國愿意和平,也愿意接受有德之國的領導。
想當初,四王統一天下的時候,樹立德行,幫助實現大家的共同愿望。
五伯稱霸諸侯的時候,勤勞王事,安撫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
現在您卻謀求會合諸侯,以滿足無止境的貪欲。
如果貴國不同意,那寡君已有言辭在先。寡君說,您率領貴國國君的軍隊光臨敝國,敝國以微薄的兵賦來犒勞您的隨從。
由于畏懼貴國國君的威嚴,軍隊遭到了挫敗。承蒙您為求取敝國的福佑,不滅絕它的社稷,使它繼續同貴國保持舊日的友好關系,敝國決不敢吝惜先君這些破舊的器物和土地。
既然您不答應,那就請貴國繼續整備軍隊,敝國歡迎貴國帥師而來!只請貴國在敝國的城下留一塊讓敝國將士列陣的區域,就此一戰好了!
一戰不夠,就兩戰,兩戰不夠,就三戰,三戰不夠就四戰五戰,直到戰無可戰,敝國滅亡!!”
這里,國佐和齊頃公又為中華歷史文化貢獻了一個成語,因為史料原話是這樣的“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這個成語便是“背城借一”,即在我們的都城前面借一塊地方給予我們列陣。
春秋早期之前的冷兵器時代戰場,那是需要列陣而戰的。不像春秋后期,以及后來的戰國,作戰的方式方法多了去了,孫武還作了兵書十三篇。
這些東東如果放在春秋早期,那是要被人痛罵的,因為嚴重違反戰禮軍禮。
既然兩國要開戰,那便先列好陣再沖鋒,這就是為什么說以前的戰役非常有意思的原因,這個意思就在于那是貴族之間戰爭。
旁邊的魯衛兩國一看鬧僵了,擔心本國原本已經達到的要回土地的事也要黃掉,便一個勁地勸郤克道:
元帥,算了吧,齊國已經知錯,且歸還土地,服從晉國。
不能逼迫過甚。齊侯此人也是血性的很,再說齊國國內人心齊整,真的要僵下去,別讓楚國佬給占了便宜哦。
郤克這才省悟過來,自己是晉國的中軍將,代表的是國家利益,而不是個人私欲!
如果因此而讓本可以臣服的齊國再次叛晉,而主要原因卻是齊國的那個老太太曾經羞辱過自己,自己一定要報仇所致。
這事傳到晉國,估計在激烈的權力斗爭中,自己分分鐘便要被人拿下的。
看來,自己是被報仇給迷惑了眼睛,郤克既然反應了過來,便立即陪上笑臉:
“國大夫切勿生氣,我也就開個玩笑。既然貴國愿意降服,那就安排盟誓吧。”
公元前589年7月23日,晉國與齊國在爰婁(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結盟。
就這樣,齊頃公本想著與晉國一戰從而確定齊國霸業,重塑爺爺齊桓公時代齊國輝煌的夢想,隨著晉齊鞍地之戰以齊國失敗晉國得勝而完全破滅。
戰敗后的齊國,讓出了原來侵占魯國和衛國的土地,并表示斷絕與楚國的聯系,全面服從晉國的領導。
當然,史料記載,這一次,齊國戰敗后除了歸還魯國衛國的土地外,還向晉國貢獻了紀甌、玉磬等寶器。
對晉國來講,能夠成功地讓齊國脫離楚國集團,成為晉國的盟國,作為中原盟主,幫助衛國和魯國要回了被齊國侵占的土地,收獲當然是滿滿的。
就這樣,晉齊鞍地之戰到這個時候就算結束了。
戰役非常簡單,雙方列陣后便是一陣猛沖猛打,結果是齊軍敗北,晉軍勝利。
雖然鞍地之戰在春秋歷史上的地位很一般,因為這并非是一場經典戰役。
雙方兵力相等,更無戰役過程中那充滿智慧的戰術運用,純粹就是一場貴族之間決斗式的戰役。
但這場戰役給我們留下了幾位牛人的精彩瞬間:
首先是齊國國君齊頃公。
戰前,斗志昂揚,求戰欲強。戰時,身先士卒,奮勇殺敵。
當自己的部屬逄丑父被俘虜時,居然三進三出敵陣親自營救。不但令齊軍將士感動,甚至令敵軍將士都感動了。
第二個人是齊頃公的車右將軍逄丑父。
國君危險,他挺身而出,甘愿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國君。
被俘后,更是通過一流的口才贏得了敵軍將士的尊重,最后得以放歸。
第三個人是齊國上卿高固。
他的一場完美致師表演,武力膽識過人。
第四個人是齊國上卿國佐。
代表戰敗方參加談判,有利有理有節,表現出了一位齊國上卿膽識過人、知識淵博、口才一流、忠君愛國的形象。
第五個人是韓厥。
他執法如山,作戰勇敢,尤其是在擒拿齊頃公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一位知禮守義的謙謙君子形象。
相信這樣的將軍,今后一定會得到重用。
第六個人是解張。
解張是我們在講晉國歷史時多次提到的一位牛人,地位并不顯赫,僅僅是大夫,但他的表現可圈可點。
尤其是自己和主帥郤克都受傷的情況下,見主帥有些氣餒,及時提醒,給予鼓勵。
最終同車三人奮勇向前,大大鼓舞了士氣,最終取得了戰役勝利。
第七個人是郤克。
這是一位性情中人,有話就說,有屁快放,有火就發,個性極其剛直。
在這場戰役前后,通過幾個細節,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心系全局、智勇雙全、知錯即改的統帥形象。
晉齊鞍地之戰,向我們展示了春秋時期標準的一場貴族戰爭,這樣的貴族戰爭有幾個特點:
第一,堂堂正正打一仗。
雙方不使陰招,大家就列好陣,下戰書,然后是致師,再就是擂鼓沖鋒。
兵對兵車對車,大家真刀真槍干一架,半天解決問題。
第二,對級別高的人,哪怕是敵人,也要守住禮義。
鞍之戰中,晉軍面對著的是由國君齊頃公親率的齊軍,雖然此時是戰場,但也要守住君臣之禮。
于是,當在戰場上相遇時,必須先行君臣之禮。
如韓厥便是如此,前幾分鐘大家還在你追我趕,互相射箭。
但到了對方放下兵器后,便是規規矩矩的外臣見國君的那一套。
施禮,獻酒,言語極其客氣,哪怕是將對方國君俘虜,也仍舊是要遵守這個禮義的。
第三,戰勝方是點到為止,只要對方不再抵抗,就不要趕盡殺絕。
對戰勝方來講,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心服口服,而不是滅了對方。
戰敗方仍舊保持著貴族風范,雖然敗了,但絕對不是一副奴才相。
既然你們戰勝了,那就聽你們的,有什么要求盡管提,符合禮義的,絕對遵從。
但如果要讓我做出有違禮義的事,休想。
第四,對勇士發自內心的尊重。
高固致師的英勇表現,給晉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這個時候,晉軍搞一個萬箭亂射,高固再勇敢也是扯淡。
但人家是來致師的,不能使陰招。
到后來,逄丑父被俘虜,齊頃公親自率軍營救,三進三出敵軍。
如果這個時候,晉軍以及聯軍對齊頃公來個痛下殺手,你齊頃公就算是春秋第一勇士,估計也難以在千軍萬馬中如入無人之境的。
但這是貴族戰爭,齊頃公的表現征服了所有人。
所以齊頃公的三進三出,其實就是他的戰車到哪里,人家便退讓到哪里。
這便是春秋時期典型的貴族戰爭。
打完了,大家再坐下來,好好談談。最后便是齊國認輸,表示服從你晉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