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火槍
朱由榔精心安排的宣傳秀很成功,幾個土司回過神后,立即回到大營指揮士兵加快拔營速度。
明軍幾乎沒有休整,大部隊緊追潰兵,翻過布嶺繼續向蠻莫推進。
布嶺關到蠻莫有六七十里路,必須要抓緊時間出發。而且,他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擊敗蠻莫來的援軍。
永昌收復戰中,吳三桂安排的空城計給朱由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戰后他向李定國多次請教,清軍是怎么知道我方準確進攻時間的。
得到傾囊講解后,他很快把計算方法和商業博弈結合起來,發現兩者有很多共通之處。
總的來說,就是要站在敵人的角度考慮操作成本、時間成本和收益。
對思線來說,大舉增援布嶺關,御敵于境外,顯然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朱由榔的計劃就是要在野外吃掉敵方有生力量,這樣比打攻堅戰要劃算得多。
和他設想的差不多,在思線嚴厲督促下,他的幾個兒孫用一天的時間,就湊齊了六千青壯,并在這天凌晨離開蠻莫,增援布嶺。
兩軍相遇的地點,幾乎就在蠻莫到布嶺的中間位置。
這是大盈江河谷的狹窄處,一邊臨江,一邊臨山,中間適合廝殺的通道只有五六百米寬。
緬軍主將是思線的四兒子思推,他因為性格比較沉穩,被推上了這個位置。
當他從潰兵口中得知明軍已經攻陷布嶺,嚇了一大跳,想返回蠻莫,卻發現明軍追兵已跟了上來,只好靠著河流擺下防御陣線。
“這個蠻莫土司實力很強啊。”
朱由榔大概數了數,發現對方士兵數量,比自己預想的整整多了一倍,其中一千多還是火槍兵。
靳統武對這種大量火槍、刀盾、長槍混編的部隊感到很頭疼。
和弓箭不同,火繩槍這種傻大黑粗的武器射擊速度很慢,威力卻大得驚人。
普通士兵只要穿上皮甲,甚至棉甲,就能抵御大部分弓箭的遠距離傷害。如果外面再套上鐵甲,甚至能免疫絕大部分弓箭的近距離直射。
但即使是最勇猛的將領,穿上最堅固的鐵甲,也無法抵御火槍一擊。只要近距離被打中就是一個大洞,被打中軀干的話,甚至都無法施救,只能在慘叫中死亡。
這樣狹窄而又平坦的地形,無論是迂回包抄,還是埋伏偷襲都沒有施展的空間。
想要快速結束戰斗,最好是用大量騎兵沖擊,但明軍并沒有大量騎兵。
用步兵沖鋒不是不行,但傷亡會有點大。
火槍有效射程二十丈,在沖鋒時間內,他們每人只需要打出一槍,那就是一兩百條人命。兩槍的話……
這個算術題,靳統武計算過很多次,今天忍不住又掰手指重新算了一遍。
“都是百戰精兵啊,真不想把血流在這窮鄉僻壤。”
想到這一點,他忍不住有點心痛。
朱、靳、吳三人商議了一陣,還是想不出減少傷亡的完美方法。
朱由榔提出排隊槍斃的戰術,被靳統武否決了。
明軍火槍比對方少得多,而且很多士兵并沒有操作經驗,直接拼槍顯然沒有優勢。與其這樣消耗,還不如讓士兵們直接沖上去算了。
“打仗怎么能不死人,總不能在這里扎營吧?”
吳三省聽得煩悶,忍不住拿起長弓,策馬沖到對方陣前四十丈處,下馬向天射了一箭。
“啊……”
半息之后,對方陣中隱約傳來一聲慘叫。
他心中一樂,連續又向敵方拋射了好幾箭。到第五箭時,又聽到一聲慘叫。
啪…啪啪……
有幾個緬軍火槍手忍不住向吳三省開火。
“不要開火,不要開火!”
思推連忙阻止手下士兵私自開槍。
火繩槍精度不高,二十丈有效距離內,都要靠齊射造成面殺傷,才具有威力。四十丈根本沒辦法瞄準,天知道子彈飛哪里去了。
吳三省悠閑地射了十多箭,直到感覺肩膀有點酸,才回到陣中點了幾個臂力好的弓箭手,繼續上前拋射。
那幾個弓箭手臂力略差,但也造成了一些戰果。
緬軍還是沒開槍。
“這些土兵很多都沒穿盔甲,”朱由榔敏銳地發現這個問題。
靳統武補充道:“甚至連皮甲都沒穿。”
他們覺得這支部隊不像軍閥武裝,更像崇禎朝時期到處流竄的農民起義軍。前排士兵裝備精良,手持昂貴的火繩槍,后排部隊卻窮得連皮甲都沒有。
他們沒想到,除了前面兩千是常備軍,后面的四千多,一天前還是種地的農奴。他們一輩子都沒上過戰場,配皮甲來做什么。
“那多派幾隊弓箭手上去?”吳三省提議道。
朱由榔想了一下,改進了這個建議。
“一次不要派太多,每輪增加幾個人,看他們什么時候開槍。”
“注意騎兵,他們敢上來騷擾就粘住,最好是能跟著他們屁股殺過去,”靳統武補充道。
于是下一波明軍派出了十個弓箭手,繼續試探。得到緬軍不會開槍的反饋后,下一波增加到了二十個。
弓箭手們散得很開,每兩個人之間相隔很遠,到了四十丈就開始自由拋射,就好像去打獵一般,完全不考慮齊射的問題。
對方陣型排得很密集,根本不需要瞄準,平均七八箭就能射中一個敵人。
朱由榔發現這個切香腸戰術很不錯,好像正中敵軍弱點。如果對方一直不開槍,弓箭手的密度還能再加大。
如果對方開槍還擊,造成較大傷亡的話,減少幾個就可以了。
這個射擊游戲讓士兵們看得很過癮,不少弓箭手都躍躍欲試,爭相報名參加。
有的士兵膽子比較大,甚至逼近到三十丈才開始射擊。有的腦子靈活,蛇形走位到二十五丈才射擊,對方根本沒辦法瞄準。
這些弓箭手基本連續遠射七八次就需要休息,但也不能慢慢射,后面還有很多人在排隊等著呢。
“吳將軍,我們帶了多少箭矢?”
“嗨,多得很,起碼還有五六千支。萬一不夠,土司兵那里還有,借點就是。”
此時幾個土司已經追了上來,都說箭矢有的是,不要說借,說借太見外,直接拿去用就行。
其中賴洪勐最為積極,他放棄了打掃戰場的機會,把士兵都全帶了過來。近距離觀摩明軍戰斗的機會,不是經常能遇到的。
吳三省休息了一陣,感覺肩膀已經沒那么酸痛了,立即跑去插隊,又上去射了一輪。
“他們不會忍到我們把箭矢都射完吧?”朱由榔問道。
“不可能,他們的士氣堅持不了這么久,”靳統武篤定道,“如果他們有這個士氣,早就發起進攻了。”
他告訴大家,弓箭手漫射這個戰術不是沒有人想過,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因為破解方法很簡單,只要緬軍全軍推進,接近到二十丈內再開槍齊射就是了。
如果是吳三桂指揮,甚至會派刀盾兵直接沖鋒,火槍兵緊隨其后,抵著敵人的胸膛開槍。
可惜對面是一支五十五年沒有打過大仗的軍隊,即使有先進的武器,也沒有靈活運用的腦子,更沒有決死沖鋒的膽量。
緬軍那邊,思推已經快氣瘋了。
剛才他忍不住讓第一排火槍手開了幾次火,可是對方弓箭手陣型實在太過松散,三輪齊射一共才擊中了兩個敵人。其中一個還一瘸一拐的自己走回了陣地。
距離太遠,用火銃回擊毫無意義,簡直就是在浪費彈藥。
他試過派騎兵騷擾,但派出去的十幾個騎士,被對方一對一盯防,木樁似的一個個被砍倒,沒產生任何戰果。
派弓箭手去反擊也失敗了,對方有個神射手,射速快臂力強,弓箭手上去就被挨個點名,只能灰溜溜的退了下來。
“阿哥,不如我們往前一點吧,這樣火槍就能射穿他們。”
“對呀,這么光挨打不能還手,我都快管不住手下的人了。”
思勇帶著幾個兄弟已經來到思推身旁,紛紛建言。
思推在退兵和攻擊之間猶豫了很久,終于下定決心,發起進攻。他曾聽父親說過,臨陣退兵就是自尋死路,不如放手一搏。
“六千多勇士,還打不過他們兩三千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