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omorrow on, I will be a happy man.
Grooming, chopping and traveling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tomorrow on, I will care foodstuff and vegetable.
Living in a house towards the sea,with spring blossoms.
From tomorrow on, write to each of my dear ones.
Telling them of my happiness.
What the lightening of happiness has told me.
I will spread it to each of them.
Give a warm name for every river and every mountain.
Strangers, I will also wish you happy.
May you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May you lovers eventually become spouses !
May you enjoy happiness in this earthly world !
I only wish to face the sea,with spring flowers blossomming.
夕陽西下,海面波光粼粼。畢玉迎著海風,在柔軟的沙灘上,來回踱步,一遍又一遍地朗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她先用英語朗誦一遍,接著用漢語朗誦一遍,循環往復,一遍又一遍,時而低聲細語,時而高聲謳吟。海風拂面而來,似乎把海子的孤獨、困惑、凄涼和痛苦都吹進海里,海浪把他的悲思傳到海的彼岸,留在沙灘上。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十八歲的畢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這美好的時光里,畢玉感到無限的惆悵和迷茫。數學是她的硬傷,拼盡全力,也只考了40分,毫無懸念的名落孫山。這個在海邊長大的少女渴望“妙思如泉,一洗閑愁十五年”。
“三姐,回家吃飯了。”六歲的畢書拉了拉畢玉的衣角。望著海面陷入沉思中的畢玉回過神,對著可愛的弟弟莞爾一笑。
“三姐,大姐寄來一封信,我放在您床頭的柜子上。”畢書怯生生地說。三個姐姐當中,畢玉的俠肝義膽使畢書望而生畏,恭恭敬敬。他覺得畢玉像哥哥,而不像姐姐,即使他的三姐貌美如花,但她有著男孩般的堅韌和倔強。
“好,回家吃飯。”畢玉牽著弟弟的小手,往回走。
他們村除了靠近海邊,還有十里荷塘圍繞。荷塘里建有曲橋亭臺,飛檐榭閣。荷塘內曲橋中的荷亭玉立,曲橋貼水而走,連接兩岸。荷塘周圍柳樹環繞,翠竹掩映,密密麻麻,與荷塘構成一副“楊柳伴荷塘”的詩意圖。“荷花蕩里柳行間”,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心之所系、筆之所酣的意境。
畢玉最喜歡的散文當屬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了。“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或許是長期的耳濡目染,畢書也能一字不漏地背完整篇《愛蓮說》,識字不多的畢父更是引以為榮,覺得畢書將來定能光耀門楣。
“阿爸,這叫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說董傳粗絲綁發,粗布披身,他雖然貧窮但勤奮讀書,因此氣質高雅,光彩奪人。”畢玉對畢父說。畢父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那你以后多讀書,有空的時候教教你弟,他是我們家唯一的男兒郎,你想買什么,阿爸都答應。”畢父還為畢玉設置了書房,多貴的書,他都舍得買。他總是對子女說:“沒文化,真的好吃虧。阿爸希望你們能多讀書,將來有出息。”
他們村是吳川的一個小漁村,一窮二白,滿目蒼涼。村里人多地少,耕地質量差,自然災害多,十種九不收,村民們只好以捕漁為業,以海為田,靠海吃飯,所以全村人都停留在“自給”但不能“自足”的窘況中。昔日住的茅草房簡陋、低矮、陰暗、潮濕,生活非常艱苦。但村里的先輩勵志求學,博取功名,為后代樹立了奮發向上的好榜樣。再窮也要送孩子去讀書,已經成為全村人的一種共識。
改革開放后,村中的青年紛紛外出打工,走南闖北,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并遠涉海外,尤其是在廣州、深圳地區居多。外出打工的青年大多從建筑工人起步,斬荊披棘,乘風破浪,有不少人成為知名的企業家,畢玉的大舅父就是其中一名。
吳川商人在廣東地區嶄露頭角,數百名億萬富豪多為包工頭出身,在民間有“粵西猶太人”之譽稱,吳川因此成為著名的建筑之鄉。這些年輕企業家回到故鄉,斥巨資,修道路,建公園,辦教育,綠化環境,使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
畢玉的大舅父請來了海洋大學的專家團隊,給出海捕魚的村民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讓海魚捕撈作業更有序更科學。對于魚群在哪里產卵、棲息的情況,專家團隊進一步掌握并指導出海捕魚的船只科學捕撈,為可持續漁業找到可靠依據。專家們一旦發現哪個批次魚太小,就會建議村民用大網眼漁網捕撈。捕魚時除了用大圍網外,專家還教村民用上秘密武器—水上集魚燈。捕魚不用誘餌,而是使用燈光。畢父對新的捕魚方式贊嘆不已。以前是早上出海捕魚,現在是太陽下山開始上班,天亮了滿載而歸。
畢玉開著粉紅色的踏板摩托車搭著畢書沿著村道,從金海岸開回家,不到三公里的路程,只需六分鐘。二姐畢如在家準備晚餐,等待他們回來。正在一樓客廳看電視的畢母聽到屋外摩托車的響聲,急忙走到門口,從車座上抱起畢書上二樓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