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引進新的科學儀器后,檢驗科經常會對絹、紙的質地,包括字畫方面做一些檢測和研究。
這樣的目的,除了在修復文物之后,需要將其詳細寫進修復檔案外,剩下就是為修復師們寫論文、找材料做準備。
最為普通的論文,也就是研究綜述概括。
通過梳理文物修復的學術史脈絡,然后進行總結。
即便是再沒有經過學術訓練的修復師,在真正上手過文物后,一年半載之內,光是那堆修復檔案,都能隨意拼出來一篇。
再不濟發個C或者D刊也還行,像季刊《燕京文物叢刊》、《東北遺產與保護研究》等。
如果職稱和學歷夠高的話,發個核心B刊(CSSCI)或者A也沒有問題,像《中國文物修復研究》、《文物保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
當然,同類比較有難度的要屬《燕大核心》和《清華學報》。
以上這兩種刊物,像北核,評價范圍涵蓋更廣,包括了工、理、農、醫等領域,而且發文數量較多。
文博方向像《南大核心》、《南方文物》便是頂刊級別了,每年發文數量稀少,評價精準,因此列為第一流!
研二時,易云曾有幸在導師帶領下在《燕大學報》發過一篇。
有過嚴謹的學術體系訓練基礎。
并且《蓮溪漁隱圖軸》的揭紙與全色部分,也確實是他老老實實做下來的。
在系統商城的虛擬空間里逛了一圈后,可以說,沒有人比易云更加了解了。
知網搜索一通,易云看到,文保方向最新學術動態,提起的都是“修復與保護一體化”的理論。
他準備將這個理論套用在自己的學術論文中。
易云先是篩選了十多篇同類型的文章,通讀了一邊它們的文獻綜述,進行歸類,汲取有益之處,接著就是列大體框架,準備擬個具體標題。
修復一級文物時,易云的關注點,仍舊是放在自己的宗師級干揭法術式上面。
揭紙整個過程都是易云親自參與,他的論文標題也起的順其自然:
《突發狀況下干揭法術式的應用——以《蓮溪漁隱圖軸》為例》。
文章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闡明幾個要點。
一是對于修復與保護一體化的概念,二是對于所謂“冷門與熱門”術式的闡述,以及在修復時遇到突發狀況下,修復師應該如何揭紙,才能避免對文物的損傷降至最小化。
最后便是針對干揭法中,徒手揭紙術式“補天之手”的應用……
確定了這些要點,就好寫多了。
有的人搞學術因為任務,或者評職稱而去東拼西湊,寫的自然艱難。
易云幾乎是化身鍵盤,沒有遇到什么阻礙,一氣呵成的!
就是把自己揭紙的過程,以及運用到的原理、修復理念擺出來。
早上寫了兩千字,易云吃過早飯,又去麗景軒揭畫。
下午繼續寫了三千字左右,稍微改下錯別字,基本上一篇初稿就這么出來了。
包括易云之前清洗的十多幅老舊字畫,還有一部分沒有經過揭畫的程序。
另外孫老師與助手團隊,仍舊在整理從庫房帶出的那些文物,進行分類、標簽、記錄,一邊準備先清洗破損較為嚴重的古書畫。
易云趁著這股東風,加熱打鐵,再次完成了6次古書畫的揭紙任務。
加上之前,易云揭紙完成的兩幅書畫。
系統顯示屏上的進度條已經被再次推進:
【任務進展:8/10】
……
第三天。
易云起了個大早,早餐吃了炸圈配豆汁,就直奔西宮殿去了。
西三所是唯一需要刷工牌門禁的地方,畢竟這里是文物修復的重地所在。
如果沒有正式工牌,易云可能還進不去。
剛進門。
易云就看到了那只胖橘貓。
此刻正噘著嘴,倒在地上,四只小爪子在撥弄一只咸魚干。
對面同樣臥著三只橘色的御兔,毛發順溜。
六顆烏黑的大眼睛炯炯有神。
不過像是得了重感冒似的,一邊躺尸,一邊不停地吮吸著三瓣嘴。
四個大佬如同西宮殿的門神,日復一日地守在這里。
帕帕很是警覺。
門剛推開,它就扭過了貓頭,盯著易云。
喵嗚~
帕帕翻了個身,叫喚了一聲。
抱著咸魚干躲到了古柏樹后面。
只剩下了三只御兔。
段青波從房間里面出來,穿著白色的襯衫,搭配黑色毛背心。
他的手里拿著剛剛剝好的白菜葉子。
吹了一聲口哨。
便開始喂三只御兔吃早餐。
“怎么來這么早?”
“有事嗎?”
微微一笑,段青波就開口道:“對了小易,忘了告訴你一件事。”
“今天下午榮寶齋會有代表來故宮參會,咱們裝裱室的書畫組與摹畫組要臨時開個組會,主要是為了國慶特展的籌劃。
還有是有關一級文物——《萬歲通天帖》的搶修,必須要立刻提上日程了!”
“如果能夠提早完成,對這次特展系列活動的開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這我恐怕沒有資格參會吧,段主任?”易云驚訝問道。
“有!誰說沒有,我說誰有誰就有。”
“你下午三點準時來參會即可。”段青波斬釘截鐵答復。
“你要準備一下,可以先寫個草稿,可能要針對你上次修復《蓮溪漁隱圖軸》的事情,做些相關的討論研究總結。榮寶齋那邊的人可能會提一些問題,為了避免你難以應對……”
“本來你的論文要是寫出來的話,倒不是什么問題,不過你現在可以先寫個簡易版的摘要,對付下午的組會……”
話未說完。
段青波就震驚地看到,易云將打印好的幾頁紙遞到面前。
“段主任,昨天趕了一天,我已經寫出來了。”
“麻煩您給過過眼。”易云呵呵笑道。
段青波先是一愣。
然后就哈哈笑了,不禁感嘆道:“好,好!”
“年輕人還是體力好,精力旺盛。我剛進故宮的時候也是這樣,替老師傅打完漿子、磨完馬蹄刀還不覺得累,就想著自己再去琢磨琢磨,寫寫修復檔案,一熬夜就是通宵,老婆連叫好幾次關燈我都不愿意。”
“進屋子里面來吧,先坐著歇會,我給你瞅瞅。”
段青波翻看著易云的文章。
首先看的,還是標題,摘要。
有的文章,只看標題即可,有的文章,只看摘要就行,有的文章看了標題就可以撇一邊去,有的文章,需要通讀。
易云寫的屬于哪一類,還得看了才知道。
干揭法術式,突發狀況、如何應對……
“不錯嘛,關鍵詞的要點,算是基本都覆蓋全了。”
摘要也講的很清楚,包括文章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就是揭紙的整個過程,前后的思考程序,以及遇到類似突發情況,如何處理的問題……
在看易云論文的過程中,段青波腦子里冒出的一系列問題,都挨個得到了解答。
他原本以為,易云一天搞出來,至少肯定是有不少錯誤,甚至是邏輯上犯的問題……
卻沒有想到,結果完全不同。
“看的出來,你在燕大還是受過嚴謹的學術訓練,這篇文章的邏輯基本沒有任何問題。”段青波頻頻點頭,滿意地道。
能修復文物,掌握高明的技法操作是人才,能寫論文、發文章也是人才,如果二者都兼并在一個人身上……
段青波看向易云的眼神越發地順眼了。
“只是問題的一點先后順序,還要改一下。”
“發個故宮的院刊是沒有問題的。”
段青波略微思忖,“下午應急用一下吧,先打印個十份出來!”
“這么多,用的著嗎?”易云哭笑不得。
“下午你就知道了。”
談完論文。
易云扭頭,再次看到了大號裝裱臺前,碼的整整齊齊全套的修復工具。
段青波背著手逐漸起身。
“我算是故宮古書畫修復的第二代傳承人吧,這面前兩張超大型裱畫案,可是70年代就已經存在的。”
“看這些掛的竹起子,都是50年代那會,第一批老師傅們親手做的。最搶手的工具,就要數這幾塊砑石了!”
段青波握著其中一塊砑石。
小心翼翼遞給易云。
接到手的瞬間,易云就感覺到,它的與眾不同!
這塊砑石石質緊密。
肉眼看去,毫無雜質,非常趁手。
盈盈易握。
“一塊好的砑石千金難求,這幾塊石頭都是我們現在兩組修復師共用的,也是裝裱室三代傳承人共用的石頭,你手里拿的這塊砑石,是50年代楊文彬老先生,從南方帶來的。”
易云低下頭。
他看到。
或許因為常年摩擦平滑如鏡的宣紙。
石頭也變得光澤飽滿。
就好像那些光澤飽滿的大師們一樣。
……

雪三太子
感謝書友葉子6470、書友a納尼、三角雅典娜、書友908、仙皇軒轅、龍王村等推薦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