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懸掛的立軸或者手卷時,修復師必須戴上塑膠手套,避免手上的汗漬污染書畫作品。
“收卷。”
隨著檢查完畢。
助手杜小竹將圖軸的下半部分開始先卷起來,接著劉柳柳手持畫叉,將書畫裱件挑下。
直至看著一節節字畫被全部收卷起來。
段青波又繼續走動起來,并未停下腳步。
最后,停在了一張破破爛爛的字帖面前。
字帖表面布滿了水漬、蟲洞以及污垢,磨損、斷裂、折痕、毛發、老鼠屎幾顆,甚至還有所謂的狗皮膏藥。
除了場上的老鳥們已經習以為常,易云倒是有些懵逼。
這樣臟的字帖,他的確還是第一次見到,像是被人費勁從那個小洞扒拉出來似的。
再看旁邊,白色紙簽所記錄的當下文物資源狀態:
“00003012號,清高宗純皇帝字帖一張。”
“這張字帖目前還沒有修繕完成,這幾日才被我們從堆積的庫房里面發現,就是為了與大展匹配,做成一個書法系列的特展活動。”孫老師開口解釋道。
“那剛好,一副字帖,花不了多少時間。”段青波笑了笑,抬起右手看了看手表,“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幅字帖,有沒有印象,應該采用何種清洗法最適合,想想有什么比較好的修復方案。”
“耿師傅。”
“嗯?”耿超突然被點,猛然驚醒。
“你來說說吧。”
耿超立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將口罩和手套戴上。
開始貼近字帖仔細觀察。
易云也同時開始在周邊觀察起來。
他現在也要試著訓練自己的修復思維,要爭取在洗畫之前,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修復方案出來,起碼在主要的四個核心環節做到不出錯。
古書畫多作于宣紙、綾緞、絹素之上,通過修復師的修復和裝裱,才能得以保存。
而修復的過程,除了洗、揭、補、全這四道核心工序,如果細分的話,還有二十道左右的小工序,譬如侯建飛之前展示的:撤水、貼紙、上壁、下壁、挖補、陰補、嵌折等。
每道工序之間環環相扣,上一道工序還會影響下一環操作。
修復師除了有一雙巧手,還要具備深厚的藝術與操作理論功底,掌握不同年代、不同門派的繪畫知識,此外還需懂得紙張、錦緞、絹布等特性,對其發展歷程和原產地有相當的了解。
在看到頭一眼,就要知道字畫的大概狀況,這樣在后面全色的時候,才能盡最大可能修復字畫的色彩,接續缺失的畫意,使古畫修舊如舊。
這也是故宮近兩年來,在招收實習生時特地拔高門檻的原因。
現在大部分實習生進來,可能操作生澀,一竅不通,但起碼是具備了篆刻、臨摹和修復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這樣學起來快,老師傅教起來也不太費力。
不像前些年的時候,行內新人都是通過考核方式進入故宮,經過時間和社會的毒打才逐漸成為老鳥,他們的操作雖然過得去,但理論知識卻相去甚遠,有的還要從頭學起,這讓裝裱室的老師傅們很頭大……
很多開私人修復館的修復師與裱匠們,大多都沒有經過嚴謹、正規的這種學術、操作體系與邏輯思維訓練。
無論在修復過程或者裝裱階段,業內人士都可以分辨出雛兒與高手之間的細微差別,或許僅是毫渺之間,但是操作的細致程度,卻千差萬別!
比如寫一篇同樣的歷史類文章,普通老師或尋常寫手寫出來的科普文,與92高校、社科院、古籍所出身,受過嚴謹學術體系訓練之人寫的東西,絕對是一眼就能區分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專業人士。
例行巡查就是這樣,是段青波每天的必備活動。
只要有修復字畫的活動與項目,他就閑不下來,特別是最近接近國慶大展,正在籌備階段,每一個地方,每個角落,他都要仔仔細細地過一遍。
在修復字畫之前,每幅作品都要有大致的修復方案,首先修復師心里要有預期,切忌盲目下手,這是裝裱室的規矩!
古畫重修,如病篤延醫。
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傳統文物都有相當的人文藝術價值,當然得謹慎再謹慎,“望聞問切”是必要的,這叫“審活”,修復師制定修復方案,建立專門的文物修復檔案,才能對癥下藥。
易云面前這幅字帖,便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歷的字帖之一。
字帖名:《賜河南巡撫何裕城》。
橫44.3cm,縱68cm。
乾隆帝弘歷在位60年,自幼便接受漢族的傳統文化教育,善四書五經和詩詞歌賦,包括書法繪畫,無一不精。
“在書法方面,弘歷比起其祖父康熙帝玄燁,尚且更癡一籌,他還專門建了淳化軒珍藏《淳化閣帖》,一時之間帖學之風大熾,面前的字帖也是那個時期所寫。”
“這種程度的病灶確實非常深了,你們注意看這個地方,實際上有一層覆褙紙和宣紙,只不過隨著蟲蛀,日積月累也破了,這說明在咱們之前……其實當時那個時候,應該是晚清到民國時期,被民間的某位裱匠裝裱過了。”隨即,耿超呵呵笑了笑。
“可是看這粗糙的裝裱外觀,當時的工序應該很簡單。”
孫老師不時插話,說著自己的看法。
“不錯!”
“估計是落到了某個普通人手上,并沒有被收藏大家珍藏,或許最后輾轉到了地方博物館,不知道怎么就收入了宮,這幅字帖最終又回到了原點……”
“這樣的病灶程度,干洗和灌洗自然是不可能了,那樣會損壞原有的表面內容,畢竟在這之前,已經有人裝裱過一次了。
所以清洗的時候得十分注意,采用精密噴壺進行淋洗,用清洗法最為適宜!”
耿超這般推測著字帖的病灶以及來歷,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康乾盛世的社會,承平日久,文化昌盛。
彼時,董其昌的纖瘦體已經難以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趙孟圓潤體的書法意韻恰好順應了清高宗的生活意境。
長夏清且閑,朝回甜池館。
弘歷不僅欣賞、追慕趙孟的書法,而且身體力行,每游覽勝地,便作詩寫詞,御筆刻石,其酷愛寫詩,以至于一生總共寫了四萬余首!
這是什么概念,大概相當于一部《全唐詩》,就是說,三百年的唐代詩歌,全被這哥們一個人頂了!
不過乾隆的詩和他的書法作品一樣,都是平平無奇,如尋常習作,談不上精品。
字如其人,雖有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
“的確很適合清洗法,小易也過來看看吧。”段青波發了話。
這是在考驗易云,也是給易云機會。
也是段青波向所有人表示,他的眼光沒有錯。
“你現在試試清洗這幅字帖,看下有沒有什么問題?”
易云剛才幾乎同步和耿超解構完了這字帖,得出的結論一樣。
“沒有問題。”易云回道。
段青波之前也只是聽說和看過視頻錄像,并沒有近距離親自觀看過易云的洗畫操作。
所以這次的例巡,也當作親自體驗了。
杜小竹和劉柳柳兩位小仙女立馬當仁不讓地,主動承擔起了助手的崗位。
“開始吧!”段青波道。
王科長奇怪地看了眼易云,又小心地瞥了眼段青波。
他屬實沒有料到。
這可是說好的例行巡查啊。
怎么成了大型教學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