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是一種天體,祂在宇宙中運行的本質和其他大多數的天體是一樣的,在力的基礎上運動著。
所有遠程打擊類的武器裝備,其運動的本質都是基礎于力,是不同的力。
彗星裝置的本質和所有遠程打擊類裝置是一樣的,只是彗星裝置運行所用的力,是宇宙中到處都是的巨大星體。
彗星裝置,當人類的文明徹底行走于星體之間時,它誕生了,也標志了星系大戰的開端。
彗星裝置,全稱為“模擬宇宙運動指向性星體打擊裝置”,美稱為彗星裝置,又稱彗星打擊。
彗星裝置的出現便是宇宙發展的一個必要過程,只是,對于一個科技產物而言,在發明出來的最開始,總是不夠完善的,具有著危險性質的。因此,它在最初被用于遠程火力打擊,俗稱,星際導彈。
最開始,人們涉足星際導彈時,想過許多能夠做到星際打擊的方式,但結果都不是很好,這對于資源的消耗很是巨大。因此,對于已然踏足星際的人類而言,星際作戰常規的火力裝載裝置便是星際戰艦,俗稱星艦,但對于星際遠距離作戰而言,成本依舊很大,至少在“律系道”的‘太空力道’這類星際的常規且相對廉價的遠距離移動手段出現前是這么一個情況。
還有星體本身和衛星。
咳咳,直接說正題。
彗星裝置的本質是經過精密的運算算出需要借助力的巨大星體的運行軌跡,以及初始力的計算。
一但計算完好,在發射“彗星”后,彗星便會按照計算好的方向,向第一個巨大星體進發,然后借助這個星體的力,以及計算好的方向力,便能夠在借力的結果下,脫離這個星體,朝著另一個巨大星體進發,以及往復,達成超越距離打擊,且難以防范的打擊。
彗星裝置最為可怕的地方在于難以預測與攔截。
被打擊方并不知道這個彗星的運動軌跡,并且只有在這個彗星進行了一定結果的運動后,被打擊方的人才能夠通過原有巨大星體和一定量的彗星運動的已知數據來判斷其將來的運行軌跡。
也就是說,彗星打擊一但開始,被打擊方要想規避打擊,攔截打擊,就只能被迫以大量的計算來判斷其運動。
因為宇宙中無處不再的星體,如果不通過計算,誰又能預料這“彗星”如何的運動呢?
而彗星裝置運用的最著名的一個階段,被冠以“掃把行動”的一個時期。
彗星裝置不斷的發展,也逐漸的變得更加的可怕,直到徹底顛覆了打擊裝置的平衡。
彗星裝置也就成為了臭名昭著的掃把星。
至于彗星裝置的后續開發。
好比打擊方在這個彗星本體中留著一個推動力,不知在何時變化力的運行。在你要攔截成功的時候突然加速度,或者感應裝置,釋放反攔截群彈,然后被打擊方直沖大本營。
這對于沒有擁有星際遠程打擊與攔截能力的被打擊方來講,是無比可怕的,畢竟,你要想攔截,就必須派出星艦前往,有著相當大的損害風險。
更甚者,打擊方就放出彗星,就是讓這個彗星在宇宙中不斷運動,也不打擊誰,就是放著,誰也不知道會突然向著哪個方向進發。就是嚇人。
還有到后來,隱形,分裂,突然轉向,反偵測干擾。
掃把行動的開端就是一個隱形加反探查加信息傳輸干擾加突然轉向加速度,成功的如同幽靈惡鬼一般打擊了某人類群體的最強艦隊,威懾了所有涉及了那場戰爭的人類群體。
不過啊,直到后來的發展,彗星裝置也成為了一個遠程運輸的工具,甚至是一個廉價,小眾的工具,在運輸領域的賽道很小,基本用于短距離星際運輸,也算是沒被淘汰,但,勝在技術安全,各方面的可控。
在加上各種新技術,甚至能夠做到在星際遠程運動后,在接近目的地時開始控制速度,通過反力趨同裝置適應且融合于目的地的重力壞境,然后平穩的落在目的地上。唉!甚至可以在到達目的地前裝置分裂成多個小彗星,直接送到家。就是資源問題嗎,要省資源的話,一個大裝置,到了目的地,另做分配。
嗯,大概就是如此。
彗星裝置啊,一個時代的象征,就算是到那完全存在的「人類史」,彗星裝置依舊是人生活的一個小部分,雖然那時候的彗星裝置和最開始的彗星裝置已經沒有什么相同的結構了,但是啊,科技,就是這么一步一步的發展,進步,取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