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26 心波
“這孩子,太可惡了!”
“這思想,太惡劣了!”
“這樣的孩子,一定要好好批評,決不能輕饒,氣死我了。”……
幾位老師在辦公室議論,問題源于一個六年級的孩子答題。我是了解這個孩子的,我教他們英語。語文老師看到我,氣呼呼的給我看他的答案:請給自己的老師一個四字成語的祝福語,這孩子寫的是“一命嗚呼”。
“我是不是該好好批評他?如果我在班里說出答案,大家肯定要大笑。”
咋一看答案,似乎這孩子很邪惡,很可惡,很腦殘,什么都可以抱怨。但是,我卻覺得不適合生氣,也不適合拿來當批評的典型。如果比起“不得好死”這樣的答案,他這個要漂亮多了。人本來就必死無疑的,何必對不好的字眼那么不接受?若是老師真能最后都是“一命嗚呼”,豈不是最好的結局?只怕命途多舛,老來受苦居多,對“死”毫無把握。我對這個孩子并不生氣,多少他也許還是純潔的,只是為了拿個好成績,還是要“符合題意”,“符合心情”,“符合批閱者”的原意吧。
看著這娃,已經在辦公室重新做作業,不知挨批了否。卻也憶起了早上的會議:管理教學為主的副校長集中所有的英語老師開了短會。大致是了解大家的教學工作,順帶含蓄的提醒和批評:有些老師很認真,早讀中午都親自督促,還會去“搶”時間;有些老師復習工作已經很充足,課文早就上完了。
哦,這似乎不是被表揚的,大概也是被批評了吧?我從來不去要其他課給學生上課,要挨批?!我早讀幾乎都不到場,可是學生已經按要求能進行了呀,獨立能力的培養是口號嗎?要挨批?!在應有的課上對應的內容,沒有錯啊,為什么要占有其他時間,甚至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恐怖成績?才小學呀。不行,成績有差距,要挨批。
試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否?
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否?
德智體全面發展,有好好落實否?
空頭支票太多,注定要面臨困難重重。形式化多而亂,只能給孩子帶來迷惘。只知道盲目的成績,卻忽略更實在的教育,將是教育的悲哀。
萬般的疑惑,只能于心中奔騰。
(總是為學生折騰自己的腦子,最終也只能是自我感嘆。)
隨筆27 心若在,景便存
生活的匆忙,青春的透支,足以讓一個女人迷惘存在的意義。
那日,與她通電近一個小時,很久沒有聯系了,不是無話可說,確實彼此都忙碌于“生活”。她時而悲傷,無奈,故作堅強,我都懂。
盡管她只在我這里透露自己最失敗的方面是什么,但是這個失敗意味著一生的悲哀。她說:“我可以搞定一切,似乎只要他愿意,哪怕在家幫我帶娃,做一個暖爸爸,都可以。可是,他不愿意,他拋棄家庭和孩子,怎么勸說都無濟于事。我從小到大,沒有搞不定的事,如今要被一個男人拋棄似的。不是我沒有能力找一個,我是不舍得兩個娃的家庭缺失,安全缺失。養小孩,我一個人都不是個事,只是太忙太累了點。”
“你是怎么搞定兩個娃的?”我很心疼她,因為我深知一個人帶兩個娃的味。
“小娃現在也上幼兒園了,老媽幫忙看看。大娃,放學后,周末都帶著去上班的地方,自己輔導作業,讓他和叔叔阿姨呆一起,還挺好的呢。”她很輕松似的。其實我知道她已經很累,也很辛苦了。
“你的付出,孩子會知道的。長大后會是有福氣的老母親。”
“哈哈,我要把他培養成一流的男人,但是絕對不可以像他們的爸爸,倔驢一個。”
智商都是一流的父母,孩子的智商能差哪里?可是一流智商的爸媽為什么不能給孩子完美的家庭?
我經常詢問自己:如此為著孩子,付出了一切又一切的女人,到底值得多少?只為那一句偉大的母愛?只為那一句“世上只有媽媽好”?為什么媽媽總比爸爸對孩子的愛,量大一些?媽媽也是一樣的青春年華走過來,是什么讓她們愿意放棄“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再貪戀“花紅柳綠”的誘惑,靜靜地守候在孩子的身邊,陪著他們慢慢長大,無怨無悔?!
看著在門口嬉戲的兩個娃,無憂無慮,總是沉靜在他們的簡單游戲中:轉轉圈,抱抱球,蹦蹦跑跑,那么的開心。邊上的小鳥也能引他們抬頭看上幾眼,花叢中的蝴蝶就可以讓他們追逐十幾米,一只青蛙的出現,又可以讓他們圍觀許久……一不留神,小娃哭了,然后他們又自己笑了。
邊上,媽媽一人,悄悄的,靜靜的,若有所思,可也不見得想了什么。
許是有些累著,不樂意說話,可也放不下離開娃,去自個兒休息一會兒。
青春的曲子,曾幾何時已經全部與孩子相約?然后就再也沒有離開他們的鏡頭存在,直到他們的青春開始譜寫,而媽媽的青春已經遠去。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自己的容顏已去,請不要遺憾,那是你為心中的景色所付出的代價。
(每次與她聊天,看到她陽光的表現,更加讓人心疼。人生一世,做個負責的母親,真心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