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回京
就在大軍回返汴梁之際,大宋朝堂之上也對此次大軍的封賞展開了爭議展開了爭議。
主要是在狄青前往嶺南之前,儂軍已有成就基業之勢。活脫脫的有另一個李元昊的架勢。但是狄青平定叛亂的速度太快了。雖然有著張忠蔣諧二人的的失敗在前,但是仍給了朝堂上袞袞諸公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
再加上,自張忠蔣諧二人敗訊傳回連帶著整軍備戰到平定叛亂,再到攻占廣源州,擴土兩千里。整個過程一共加起來狄青也就用了四個月的時間。
雖然其快速平叛的雷利風行震懾了交趾國,安定了嶺南嶺南局勢,但是吧這個速度顯得有些太簡單了。朝堂諸公也生出了儂智高不過一賊子罷了的感覺。是以大部分的文官對請封爵位的提議,皆報之以反對的態度。
仁宗皇帝見狀,便讓自己的心腹在朝中提議讓狄青總領樞密院。但這一下仿佛捅到了馬蜂窩一般。遭受到了整個文官集團的反對。
樞密院自成立以來,就是文官的天下,何時輪到一個行伍廝殺的莽夫來統領。文官集團仔細一想,狄青也因功而升至樞密副使,若是不給他封爵就憑他此戰所立下的功勞也沒有什么可以封賞給他的了。
但是樞密使不行,要是狄青此行出將入相,必然會對整個武將集團造成巨大影響。自仁宗皇帝在位三十年以來抑文修武所導致文官占據絕對上風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是以文官集團主張加授狄青一些官職,但就是不在提封爵和出將入相的提議,他們不愿意讓武將集團再度的崛起。
整個大宋的武將集團,在重文輕武的社會環境下,除去少部分手中掌握兵權的武勛,不少武勛已經放棄了生身立命的根本而轉向科考。稍微有些地位的人也都鼓勵家中子弟學習四書五經。
文官集團是絕不容忍武勛集團再度興起的。
只是我們這位仁宗皇帝妥協了一輩子,此時不知怎的下定了決心。不知他到底是想要延緩武將勢頹的狀況。還是為了表彰他在位期間第一次開疆擴土的功績。執意要對這次平叛有功之人大加封賞。
在兩派爭斗不休之際開口道:“狄青乃我大宋好兒郎,此戰開疆擴土當的重賞。”
這是身為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的韓章開口道:“一介行伍怎配得上好兒郎之詞,陛下言過以,依臣來看東華門外唱名當是好兒郎。”
“卿言過以,于國有功者都是好兒郎。此戰有功之人賞爵賜金。另外依著眾卿家之意當給予眾士卒如何封賞。”趙禎連忙結束了這個話題,連忙將話題轉向了對大軍封賞之事。
龐籍出列道:“臣以為,當對戰死士卒多倍撫恤,以此激勵將士們死戰之心。”
一旁的三司使包拯連忙出列道:“新年之初,國庫不豐,陛下當謹慎使用。”
重臣議事至下午,趙禎大手一揮,將此戰有功將士盡皆厚賞。著令樞密院加以統計,依著慣例進行賞賜撫恤,其余的由他的內庫再出一部分額外封賞。
關于狄青封爵和出將入相的事情,在汴梁的朝堂之上足足議了半月有余。就在文武雙方爭執不休之際,趙禎大手一揮決定給狄青封爵。
文官集團也不由得長舒了一口氣,還好沒有讓狄青擔任副相。相較于封爵他們更加擔心狄青升任樞密使。因為一個面帶金印的行伍莽夫若是擔任了朝中宰相,會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多年的書都白讀了。
另外宰相的職位就那么幾個,這對于想要競爭宰執的諸位文官集團的大佬來說也是舒了一口氣。他們放棄了對狄青的攻訐。頓時狄青封爵的提議占據了上風再加上還有皇帝的支持,就此決定了下了。
不過關于究竟要給狄青何等爵位,也是令眾人犯難,還需仔細的討論后決定。
接到朝廷指令一月后,狄青也帶著眾將士抵達汴京。在南大營將兵符交還給了趙禎派來的天使。大軍剛剛安頓好了之后,就在太監的告知下,明日陛下將于南門外親迎有功將佐。
第二日,狄青率一眾功勞最高的將佐約摸百人向城中行去。剛到城門外便見得趙禎親自率領百官十里出迎。
狄青連忙下馬,眾將士也連忙下馬行禮。
趙禎親自將狄青扶起。一揮手讓眾將士平身。
“爾等此行皆有戰功,朝廷不吝封賞。”
“謝陛下!”
趙禎也不在意狄青甲胄在身,挽著狄青的臂膀就向著城中走去。
“卿此行辛苦了。”
“為國效力,怎敢言苦?”狄青回道。
“不知卿此行可有水土不服等狀況啊?朕聽聞三軍將士有小半都水土不服受不了那嶺南的煙瘴之氣,卿可有礙否?”
“勞陛下關懷,臣無礙。”
“戰陣之上,多有兇險望卿多多注意。”就這樣趙禎拉著狄青說道。
二人說了一些話,多是趙禎關心狄青的話語。趙禎看時間差不多了便對狄青道:“時辰不早了,將軍且與朕進城。”
說著二人到了馬前,趙禎接過一旁侍從手中的牽繩后,對著狄青道:“今日,朕撫將軍上馬。”
狄青連忙惶恐的俯首在地推辭道:“一介匹夫,怎得陛下如此恩遇?”
“卿自是當得的。”
狄青眼見推辭不過去,就硬著頭皮上了馬。而一旁隨趙禎前來的文官個個眼里噴火,恨不得將狄青融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