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從深山走出的暗影
李自成躲進深山時的人馬是十八個,包括他自己,后來找到了幾千殘部。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趁楊嗣昌圍剿張獻忠之機,率領幾千殘部從深山中走出。
當時,李自成一籌莫展,情況很慘,比張獻忠慘一萬倍。但跟張獻忠不同的是,李自成即使再艱難,也不投降,這是李自成與張獻忠本質的區別,也注定了二人不同的結局。
李自成是有骨氣的,事實證明,有骨氣的人會得到上天的青睞。
現在盧象升死了,盡管錦州有祖大壽、寧遠有吳三桂,但皇太極每次爬山路、啃長城,就不走寧錦,但這兩個地方又不得不守。
崇禎十二年(1639),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孫傳庭改任保定總督,主持京師防務。沒辦法,能用的也就這二位了。
在對待清軍的問題上,孫傳庭跟盧象升的態度一樣,主戰。相對而言,洪承疇就比較理性。所以在洪承疇與孫傳庭到京后,崇禎只召見了洪承疇,留孫傳庭守大門。
在門口,孫傳庭遇到了楊嗣昌(當時楊嗣昌還未領兵出征)。楊嗣昌建議:將圍剿農民軍的陜西軍隊全部留下,用來對付皇太極,其中包括孫傳庭的秦兵。
在明末的眾多軍隊中,孫傳庭的秦兵有一特色——拿的錢最少,打的仗最苦。別的軍隊打仗是為了掙錢,秦兵打仗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園免遭農民起義軍涂炭,打起來基本不用動員,積極性極強。
孫傳庭則認為:秦兵是秦人,妻兒全在陜西,現在用來守邊,會引起不滿,長久下去必定人心思歸,減弱戰斗力。(秦軍妻子俱在秦,兵日殺賊以為利,久留于邊,非嘩則逃,不復為吾用,必為賊用,是驅民使從賊也。安危之際,不可不察也。)
但楊嗣昌并未聽取,據說因為此事,孫傳庭很郁悶,把耳朵都氣聾了。孫傳庭明白,楊嗣昌是崇禎的紅人,索性稱病辭職。但楊嗣昌似乎想要為難到底,向崇禎說孫傳庭稱病是為了推脫。崇禎大怒,將孫傳庭下獄。
昔日的剿匪五大精英——曹文詔死了,盧象升死了,左良玉被張獻忠磨得沒了脾氣,洪承疇被調走了,孫傳庭下獄了。
李自成明白,機會來了,于是他離開陜西,來到河南。在河南,他將東山再起。
自崇禎十二年開始,河南就大旱。這一旱,就旱了五年,“川澤皆竭”“人相食,有父食子,妻食夫者”。但不管是吃糠,還是吃人,有一條法則永遠不會變——納糧。
沒辦法,朝廷也窮啊!
萬歷四十六年,朝廷新增了“遼餉”后,崇禎年間又新增了一款稅項——剿餉,主要用于對付農民軍。當然,其中大多剿餉都打了水漂,先是楊鶴、熊文燦的招撫費,后是楊嗣昌的戰略實施費。再加上崇禎本來運氣就不好,隔三岔五地震、洪水、大旱,百姓苦不堪言。
李自成來了,于是口號四起:“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很快,李自成的隊伍從幾千人發展到十多萬人。
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
這位朱常洵大家應該有印象,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洛的三弟,崇禎的叔父。李自成給了朱常洵一個特別的死法——命士兵煮朱常洵的血,拿鹿肉蘸著吃,這道“美味”被李自成命名為“福祿宴”。同時李自成開放福王府,將金銀全部用來賑濟災民,聲威大振。
就在李自成殺福王后不久,張獻忠殺了襄王。崇禎確實夠慘,之前祖墳被挖了不說,現在叔公、叔父相繼被殺,實在窩囊。
聽說福王、襄王被殺,楊嗣昌慌了。奉命剿賊,賊沒剿到,反倒死了兩位王爺。楊嗣昌知道沒臉見崇禎,于是打算去荊州見惠王。惠王的下人一句話就把楊嗣昌給打發了,“你要見我請先去見襄王。”(先生欲見寡人者請先朝見襄王。)楊嗣昌氣急攻心,吐了一口老血,沒多久,就死了。
關于楊嗣昌的死,說法很多。有人說病死,有人說自殺,但這些都不重要。關于此人,前面能分析的都分析了,他不是個好人,也不是個壞人,他只是個普通人,有能力,也有缺點,在絕境中受君王賞識,得到無上殊榮,他想以死相報,力挽狂瀾,但卻沒有成功,他盡力了,僅此而已。
在匆匆辦完楊嗣昌的追悼會后,崇禎派了一個人,接替楊嗣昌的位置。這個人叫丁啟睿。
此時的西北大地上,洪承疇走了,孫傳庭下獄了,丁啟睿要管湖廣、河南、四川、江北、山西,同時要管陜西、寧夏、甘肅。簡而言之,他管八個省。他的具體身份是五省總督加三邊總督加兵部尚書。
很風光,很無解。然而對于此人,四個字即可概括——然實庸才(史料原話)。據說崇禎要他打李自成,丁啟睿卻跑去打張獻忠,因為張獻忠的實力相較于李自成要弱點兒,所謂“柿子照著軟的捏”,丁啟睿把李自成交給了自己的屬下傅宗龍。
傅宗龍也是耿直,二話不說率軍出戰,但由于陜西副將賀人龍與總兵左良玉不服管教,傅宗龍大敗。傅宗龍被俘后,拒絕投降,把李自成的祖宗十八代罵了個遍。李自成大怒,將傅宗龍砍頭,割鼻割耳。
傅宗龍死了,治理李自成的重擔還是落到了丁啟睿頭上,他不得不擼起袖子自己上。
丁啟睿選擇的決戰地點是朱仙鎮,這是一個比較有淵源的地方。
五百年前,岳飛在此大破金四太子金兀術;五百年后,李自成在此大破麻瓜丁啟睿。
丁啟睿領的兵,要真打贏就奇了怪了。最終,朱仙鎮之戰以李自成的完勝而告終,左良玉受到重創,退回武昌。
至此,明軍在西北的所有兵力都被李自成殲滅,再也無法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