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島行宮。
李倧來到高臺之上。這幾天,他每天都會來此。他向江華海峽望去,看到楊重的那些紅帆黑船還在,焦慮的心方才寬慰了些。
他視線又向高臺下瞟去,發現一個傳話的內侍太監正匆匆進入殿內,便知道是來了消息。他不禁內心祈禱起來。
大殿中,內侍向李倧說道:“啟稟王上,韃虜派來了使者。”
李倧感到松了口氣,但又略微感到失望。他最期盼的是消息是楊重能有次大捷。但無論如何,這也算是個好消息,畢竟是韃虜主動派人出使了。
他隨即吩咐道:“去,召集大臣們來商議。”
很快,朝鮮王廷的臣子們在大殿云集。大家都已被預先通告了此事。其中一名主戰派官員搶先發言道:“大王可立斬來使,以彰我國與韃虜不共戴天之志。”
剛剛趕到江華島的府院君崔鳴吉立刻反駁道:“不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況且當下平山之戰尚未有結果。如此處置,就是自斷后路,我與后金再無回旋余地了。”
議政府右贊成李貴清了清嗓子道:“王上切不可斬殺來使。至少我們得清楚韃虜的用意。況且這來使原本是姜弘立的一家奴,一個微不起眼的小人物,殺他又有何用?”
聽李貴這么說,李倧有點驚訝的道:“李貴,此前你不是一直主戰嗎?怎么現在又是如此觀點?”
李貴答道:“王上誤會臣了。臣并非一味主戰。而是主張見機而行。臣雖不主張輕易向韃虜妥協,但更不主張無謂的與韃虜死戰。若是今天斬了來使,雙方便再無回旋余地。臣自是要反對。”
李倧心中本就拿定主意,見多數人意見和他一致,便說道:“那就宣韃虜使者入殿,孤倒要看看他想說什么?”
片刻后,一名三十來歲,留著建虜發辮的剃發男子,昂首闊步的入得殿來。走到大殿中央卻不下跪。此人姓姜名過,以前是姜弘立的家奴,但現在卻只是姜弘立在后金的下屬。
已有朝鮮內侍喝道:“來者見到王上為何不下跪?”
姜過用流利的朝鮮語答道:“我乃大金使節,只會向大金汗王跪拜,豈有向朝鮮國君王叩拜之禮?”
殿下朝鮮群臣頓時顯露出忿忿不平之色。即使那些主和派官員也不例外。
崔鳴吉冷笑道:“你一個朝鮮人,卻為韃虜供事,侵襲朝鮮,殺我臣民,分明是一數典忘宗的無恥小人。”
姜過哈哈大笑道:“朝鮮是李氏王室的朝鮮,并非常人白丁的朝鮮。更何況我此前只是一個奴仆。即便贖身,也是個白丁之下的賤民。不能科舉,不能與賤民之外的人聯姻。賤民連人都不算,又何來朝鮮人?”
眾臣頓時啞口無言,只有李貴呵呵冷笑兩聲道:“你如今還不是個韃虜身下的包衣奴才?與你在朝鮮又有何差異?按你的道理,那金國豈不也是愛新覺羅的金國?難道是你的金國不成?”
姜過收住笑容,正色道:“我現在確實是汗王旗下的包衣,但地位并不低于絕大多數其他金國人。
大金確實是我主子愛新覺羅家族的,而我是我主子的家奴,那金國也就是我家的。一定要譏諷我是奴才,諸位所謂士大夫又何嘗不是李氏王室的奴仆?”
這話戳到諸官痛處,有人高喝道:“大膽賤奴!我君臣關系如同父子,豈是你這韃虜的主奴關系所能類比的?你這賤奴當奴才還當出榮耀感來了!?”
李倧皺著眉,將衣袖一揚止住眾臣的喧嘩,而后說道:“勿需爭論這些沒用的廢話。直接說正事,姜過,你主子要你來是想說什么?”
“大金南征主帥阿敏貝勒差遣在下前來,只是想給大王帶個話和封信。
這話就是,我大金對朝鮮領土沒有興趣,并不想吞并朝鮮。只是你們朝鮮對我大金不甚友好。
除屢屢怠慢于大金外,還為我大金敵國明國提供幫助,給毛文龍,楊重兩名賊將提供進犯我大金的基地。如此我大金方才出動大軍討伐于你。
這些理由都詳細的寫在這封信上。解決的方法也寫在這些信上。只要大王答應大金這些條件,阿敏貝勒說了,可即刻退兵。”
姜過邊說邊取出了懷中信件。一旁的內侍接過,呈給了李倧。李倧正要拆開看時,又一名內侍來到他身旁,對他耳語了幾句。他臉上頓時流露出喜色。
李倧將那封信放回到托盤中,喝道:“你金國無故犯邊,掠我朝鮮,豈有和談之理?要談也可以,爾等須先將兵馬撤出朝鮮。”
姜過眉頭一皺道:“大王。您可知若不與大金和談的后果如何?當下,我軍前鋒已抵達距此百余里的平山,兩天之內便能殺入江華島。大金的軍隊還能繼續南下,一直打到你們的全羅道!那時,你們還有何處可逃?”
李倧態度的突變讓他的臣子俱為一愣。尤其是崔鳴吉,不停的對李倧使著眼色。李倧卻沒加以理會,反而慢條斯理的對姜過道:
“哦?你們的前鋒兵馬真到了平山?”
姜過冷哼一聲道:“當然。豈止平山,若不是阿敏貝勒克制,現在漢城,江都也應該有大金的駐軍了。”
李倧哈哈笑道:“你們前往平山的兵馬并沒有到達平山,而是去閻王爺那了。”而后又正色對內侍說道:“帶上來!”
姜過正在狐疑間,只見幾十名朝鮮兵士抬著十幾個大筐上來。大筐放下,遮布打開,全殿皆驚。竟然是整筐整筐的人頭,看那些人頭的辮發,顯然是建虜的頭顱。
李倧又冷聲道:“看吧,這就是你們派往平山的兵馬。”
姜過嘴角的肌肉抽搐了幾下,半天才反應過來道:
“大王。你們可能只是僥幸殲滅了我們前鋒的小股兵馬。我五萬大軍主力現在還屯在平壤,只要阿敏貝勒一聲令下,就能踏平朝鮮剩余的半壁江山,并能攻入這江華島。
我勸大王還是識實務為俊杰,答應了大金的條件,兩國化干戈為玉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