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時間拍攝的照片來看,有顆恒星確實很特殊。”不到五分鐘,李瀚就發現了問題。
“是的,你說的沒錯,這顆恒星是HR3775,距離地球大概44光年,絕對星等為2.52。我們所得的數據和國際數據一樣,但我們經過仔細對比不同時間段的絕對星等后,發現它在閃爍。”張耀指著照片上的一顆亮點說到。
“但我記得恒星閃爍在天體觀察上很常見啊。”
李瀚很疑惑,因為這種現象非常常見,恒星閃爍是因為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在一定的周期內會將恒星遮擋,如果觀察者的觀察方向上的光被天體所遮擋,觀察者就會發現恒星在閃爍。
2003年8月13日,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2400光年的麒麟星座KH15D幾十年前還在“凝神注視”著宇宙,但卻突然眨起了眼睛。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此專門進行了研究。
最后研究發現,KH15D每隔48天就出現長達20天的晦暗期,這使得它在數十年后開始“閃爍”。天文學家提出,這么長時間的晦暗期是恒星周圍宇宙空間中一塊塊圓盤狀物質遮擋所致,而這些圓盤狀物質就是原始行星。
“沒錯,恒星閃爍確實在觀察中很常見,但這顆恒星的閃爍頻率卻異常的高。”張耀指著另外的一張資料說。
李瀚把資料拿起,看了看上面的內容:
觀測儀器:“巡天”深空望遠鏡
數據分析部件:ST—1光譜儀
數據分析時間:20XX.6.14
分析成果:紅外閃爍頻率:16C/h
當李瀚看到最后的數據瞪大了眼睛,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真實的觀測數據就在眼前。
“我們最初也不相信,我們都以為是光譜儀出現了問題,但之后我們觀測了其他的恒星,最終否定了我們的判斷。儀器一切正常,HR3775確實在高頻閃爍!”張耀驚嘆到,雖然他已經在前幾天看過一次資料,但他說話依然很激動。
“那么這能說明什么呢?”李瀚再一次疑惑起來,他雖然也對數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這能說明什么呢?
三人都沉默了。
外面的鳥停止了鳴叫,空氣也停止了流動,一切的一切都停止了,似乎在這一刻周圍的一切都在等待答案。
“咳,小李啊,這些資料還有一份,這份你可以拿回去研究研究。”陸美琴打破了這長達三分鐘的沉默。
“那謝謝您,資料我就拿回去了”
“那行,你如果還想繼續看看,就再留會吧。”陸美琴笑著對李瀚說。
“哈,這時間也不早了,我就回去了。”李瀚起身并把桌上的資料收入紙袋,夾在臂下,走出了辦公室。
出了指揮中心的李瀚感覺自己非常舒服,就想囚犯逃出監獄,外面的空氣格外的清新。
在回去的路上李瀚一直在思考著恒星快速閃爍的問題。
“可能是恒星周邊宇宙空間內星際物質較多?可能是圍繞恒星公轉的行星速度較快?還是有地外生命刻意為之?”李瀚小聲嘀咕著,但依然沒有一個準確答案。
直到他下了車。
“靠!真他媽的煩!這破事也沒誰了!”李瀚不耐煩的破口大罵了起來。他不耐煩地掏出一根煙,點著,抽了起來。這煙似乎有種魔力,瞬間讓他安定下來了。
他看看手腕上的表,已經下午一點了,他還沒有吃午飯呢。他在十字路口轉了個彎,隨即走進了一家餐館。
“歐呦,小李來了嘛,和平時一樣?”
“一樣,再給我拿瓶冰啤酒。”
“今天咋回事?咋還想喝酒啊?”
“沒事,就有點心煩意亂的。”
“哦,那就好,我還以為出什么事了呢。”
與李瀚說話的人叫馬魏武,是個粗人,身材肥胖,因為李瀚經常在這家餐館吃飯,倆人就越來越熟悉了,在林子涵和他出車禍的時候,馬魏武還到醫院看望他,得知林子涵走后,還安慰了李瀚。倆人的關系如同兄弟一般。
“這酒,少喝點。”馬魏武將一瓶開蓋的冰啤酒放在桌上。
“沒事,我就喝一點。”
“那行,你先等會,面馬上就好,我先去忙了啊。”
不一會,一碗熱氣騰騰的臊子面就端了上來,李瀚迫不及待的吸溜了兩口。
“啊——這多舒服啊!比那什么恒星閃爍強多了!”李瀚說著,又吸溜了兩口。確實,比起遙遠的恒星閃爍,臊子面還是來的快。
“哎,你知道嗎?聽說咋們國家的望遠鏡看到了外星人!”
“真的假的?但我看網絡上有人說這就是個很常見的恒星閃爍啊。”
李瀚抬起頭,對桌有兩個人在討論著。
“什么恒星閃爍?!什么很常見?!依我看啊,那都是編造的話,正常哪有閃爍頻率那么高的恒星啊。”
“誰知道呢,就看那些專家怎么說了。”
李瀚聽到這,笑了笑。專家?專家也蒙在鼓里啊!
李瀚再沒聽,不是不感興趣,而是聽到的太多了,有點煩。
他三口吸完面,并把最后一口啤酒灌下肚,拿手紙擦了擦嘴,喊到:“馬老板,結賬!”
“行,一共十五,給你少收三塊,十二塊就行。”
李瀚拿出手機掃了一下前臺的碼,把十二塊發了過去。
“走了,馬老板,您接著忙。”
“哦,好,下次記得來啊!”
李瀚對著馬魏武點點頭,走出了餐館。
終于到家了,他已經累癱了,一進門隨手把資料扔到沙發上,自己也隨即倒在沙發上,與沙發來了個親密接觸。
十分鐘后,李瀚坐了起來,打開電視。
“近日,我國‘巡天’深空望遠鏡發現距離地球44光年的HR3775恒星有特別閃爍頻率……”
李瀚不耐煩地快速換了頻道。
“據悉,我國空間站建設目前已完成,空間站已經正式投入使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近日表示,20XX年10月初,三名航天員將搭乘長征5B型火箭進入空間站開展研究工作……”
李瀚又更換了頻道。
“戴森球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
這次,他沒有再更換頻道,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戴森球……戴森球……如果是戴森球的話……也許一切就說的通了。但是……有戴森球能說明什么……”
說明那顆恒星所構成的星系里有智慧生命,并且它們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