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亞·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1431~1506)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的藝術家,現實主義情節大師,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帕都亞畫派的代表人物。曼特尼亞在進行壁畫和油畫創作之外還創作銅板雕版畫,曼特尼亞也是意大利早期創作銅板雕版畫的藝術家之一。
1431年曼特尼亞生于意大利維琴察附近的帕都亞,1506年9月13日卒于曼圖亞。在他十一歲時就成為了帕都亞畫家弗蘭西斯科.斯考喬內(Francesco Squarcione,)畫室的學徒,開始學習繪畫。
1455-1457年曼特尼亞為帕都亞的愛列米塔尼教堂內的奧維泰里小禮拜堂創作的壁畫即《圣母升天》(Assumption)及《圣克瑞斯多弗的殉教》(Martyrdom of S. Christopher)等多幅作品。他的這些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為他贏得了榮譽。很可惜這些壁畫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于戰火,現在只修復了殘存的部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殘存的精美畫面以及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
曼特尼亞曾在貢查加(Gonzaga)家族任宮廷繪畫師長達四十年之久。曼特尼亞多才多藝,他熱愛散文和詩歌,還認真研究古羅馬藝術。他善于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情感并進行細節刻畫,曼特尼亞熱情地投入到人文主義與藝術相結合的工作中。他著名的9幅系列帆布油畫作品《凱撒的凱旋》中他對古羅馬時期的人物形象刻畫的細致入微,如士兵的鎧甲、武器和服飾以及古羅馬的錢幣、建筑等,這些細節的刻畫都展現出他對古羅馬藝術的研究熱情。
曼特尼亞的作品也深受帕都亞雕塑家多納泰羅的影響,他的繪畫作品呈現出雕塑般的質感。有資料顯示曼特尼亞也是一位雕塑家,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人們沒有找到他的雕塑作品。
曼特尼亞曾經在意大利畫家雅克布.貝里尼的工作室和意大利威尼斯畫派著名的畫家喬萬尼.貝里尼一起工作。曼特尼亞吸取了雅克布.貝里尼的創作經驗,同時又超越了雅克布.貝里尼的藝術成就。曼特尼亞的繪畫影響了喬萬尼.貝里尼的創作風格,曼特尼亞后來成了喬萬尼.貝里尼的姐夫。喬萬尼.貝里尼一直追趕曼特尼亞的藝術腳步,兩人在長達幾十年的競爭中,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開辟了不同的藝術道路。
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自然科學和幾何學發展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人們開始對空間有了深刻的認識,人們認識到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幾何體。建筑師F.布魯內萊斯基證實透視法中的“滅點”的存在,他把解決透視問題的數學方法傳授給了藝術家,繪畫藝術從此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
透視法的研究與應用是那個時代藝術家研究繪畫的重點。線條透視法標志著那個時代的藝術感覺。它是一種用于二維世界創造三維世界的顯示現實世界的繪圖方法。[1]
這個時期,征服透視法的應用的偉大的征服者是烏切諾。烏切諾的透視藝術是他把對數學的深入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藝術的創作中。在這個時期意大利的另一位畫家弗蘭西斯卡對數學和透視也進行了研究并撰寫了《透視繪畫論》,他的研究對后世的藝術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曼特尼亞深受了烏切諾的透視法的影響,他也對繪畫創作中的透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曼特尼亞也是一位透視大師,他的仰視透視和縮短法透視為繪畫藝術拓寬了道路。
這三位畫家的代表作分別是烏切諾用精準的透視關系創作了《圣羅馬諾之戰》(1450年-1460年)、曼特尼亞用透視縮短法畫的《哀悼基督》(約1483年[2])和弗蘭西斯卡創作了表現耶穌受到鞭撻的作品《鞭撻》(1447-1460年)。
我們可以比較曼特尼亞、烏切諾、弗朗西斯科在透視學繪畫上的異同,對他們的藝術有更多的了解。
烏切諾的《圣羅馬諾之戰》描繪的是1432年6月1日錫耶納軍隊和佛羅倫薩軍隊之間的一場戰爭。作品分三部分,其特點是畫面立體感強,具有強烈的縱深感,透視精準。
烏切諾用他的數學知識精確的計算出畫面的透視滅點。整個畫面中的場景被畫家進行了刻意安排。他把畫面中所有的人物、動物和其它物體都精準的放置在畫面上,如果我們把這些人物和景物的各個點之間用線連接起來就會發現它們都交匯于同一個滅點上。
這三幅作品中畫家所描畫的人物比例、大小和透視關系,都按照透視法的原則描繪的。如手持長毛的士兵與場景的比例關系,都按照透視原理成比例地縮小向后方延伸,畫面表現出強烈的空間感。烏切諾還運用透視縮短法描繪倒在地上的士兵的身形,他明顯地縮短了人體比例。在烏切諾之前,沒有人向他這樣用精確的幾何計算準確地排列畫面中的各個元素的位置。烏切諾的作品顯現出數學推演出來的透視法的秩序性,但他太過于強調透視的規律性,使得畫面缺少了藝術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弗蘭西斯卡創作了表現耶穌受到鞭撻的作品《鞭撻》。這幅作品是雙聯畫構圖,畫面上精準的建筑結構和細節以及畫家令人驚嘆的透視法的應用讓人過目不忘。
我們在這里不討論這幅作品的繪畫內容,我們從弗蘭西斯卡的繪畫技巧上加以分析。在這幅作品中畫家采用前景和后景的方式表現繪畫主題,并用立柱把畫面進行空間分割。畫家把畫面分割成兩部分,但兩組人物沒有輕重不一的現象。畫面的左邊為后景,在暗淡的月光下,耶穌正遭受著鞭撻。畫面的右邊是在晴朗的天空下三個男人在談論問題。兩組人物似乎沒有任何關系。
弗蘭西斯卡用他掌握的空間、光學和數學知識,讓左側畫面中心滅點落在了耶穌的身上,并讓左側畫面中的光線、房頂、柱子以及大理石地面的透視線都交匯于中心滅點上。右側的畫面在明亮的天空下,光線、建筑和人物空間透視線也都匯聚在特定的滅點上。
弗蘭西斯卡用一明一暗的兩個場景進行對比,用前景襯托后景的空間,渲染畫面的氣氛,使得另一空間中的人物更加立體。我們還可以同時看到建筑物內部的透視動態。這種以一個場景渲染另一個場景的表現手法,是弗蘭西斯卡典型的藝術表現手法。
曼特尼亞的《哀悼基督》表現基督死后,圣母瑪利亞等人的悲傷場面。曼特尼亞在創作的過程中采用透視縮短法來表現基督死去時的悲傷場景。畫家采用平行視角從耶穌的腳部看過去,視線與畫面平行,為了不遮擋視線,他把耶穌的腳,畫的稍微小了一點,這樣畫面更加立體,同時畫面中還產生了戲劇化的效果,增加了悲傷的氣氛,讓觀者產生了悲劇感。
畫家并不是用透視法展現繪畫技巧而是用透視縮短法營造了一種悲傷的氣氛。用透視法營造畫面的氣氛,這種方法往往會起到不一樣的烘托場景的效果,這是曼特尼亞的創作特點。
[1]《歐洲史-轉型時代:1450-1914》諾曼.戴維斯劉北城郭芳譯中信出版集團 p8
[2]<MANTEGNA ET SON INFLUENCE EN ITALIE DU NORE> 2008 E-ducation .it.S.p.A.,Florence Une société SCALA GROUP,Florence p228。
注:《歐洲史-轉型時代:1450-1914》諾曼.戴維斯劉北城郭芳譯中信出版集團,標注創作年代是14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