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只見那還算寬敞城墻走道上,雙流星貼面舞,殺得鮮血四濺,敵軍畏懼膽寒。
稱它以一當百也毫不為過。
連張巨鹿那般的高手在雙流星的攻勢下,尚且狼狽不堪,勉強應敵,更何況眼前這些農奴出身的白波軍士兵呢!
一時間,城墻上血流成河。
朱棣殺得錘頭上沾滿了血漬肉屑,殺得再無一人敢輕易近身。
他看著那些滿臉恐懼的白波士兵,見著攻勢暫時緩止,立刻出聲道:
“漢軍將至,爾等速速投降,可免一死!”
而眼前這些士兵早已被這黑衣蒙面人嚇得不敢輕易上前,直至他再度問了一句:
“降,或不降,都給老子一句痛快話!”
“我們憑什么相信你!”
一個士兵的話剛說出來,只見朱棣手中流星錘直接砸到了他的腳尖那里,火花四濺,嚇得他癱倒在地:
“由不得你來質疑,倘若是漢軍先至,爾等最好投降,可免一死。若是你們的人回來了,那便是我倒霉。”
朱棣言道:
“咱們繼續打下去,只是徒增傷亡。不妨就在這里等著!”
震懾力是靠實力打出來的。
顯然朱棣所展示出來的戰力,讓城樓上的眾兵士選擇了默認這個條件。
倘若真的是自己人回來,到時候人多了他也逃不掉,倘若如他所言,是漢軍來了.....呢!
而這時候,城樓下城門那里也是廝殺聲一陣。
不多時,渾身是血的張遼和張牧之已經掃平了看守城門的二十幾個士兵,隨后沖著城樓上喊道:
“殿下!殿下!”
“我在呢!”
“殿下安否?”
“好著呢!底下如何了?”
“城門已開!”
“好!”
朱棣再度看向那些士兵:
“那現在咱們就等吧!”
雙方的僵持,直至被一陣馬蹄聲打斷。
“大漢弘農王座下徐公明在此!”
聽著那滔滔而來的馬蹄聲,朱棣心頭暗松了一口氣。
徐晃不愧是三國名將,在這時,當機立斷選擇了攻城,其在戰場上對時機的把握,可見一斑。
緊隨其后,郭嘉帶領的其余軍卒也隨即趕來。
“殿下安否?”
“安著呢!”
“......”
勝負已定。
城樓上的白波士兵紛紛放下兵器。
是死,是活,全看眼前這人講不講信用了。
朱棣看著先后趕來的郭嘉和徐晃,心中頗為欣慰。
而城中的剩余白波士兵也在徐晃的處理下,整理出兩千左右可用的降卒。
自此,弘農城奇襲戰這場偶然間發生的戰斗,也在轉瞬之間悄然結束。
這場看似平平無奇的戰斗,被史官寥寥幾筆載入史冊。
【初平元年,成祖永樂皇帝劉辯,率兵出征,數日連克陜縣,曹陽,弘農三城。尤以弘農城為險,然卻未曾損傷一兵一卒。其功有三,世祖之勇武,奉孝之運籌,徐晃之果斷,缺一不可!——史官蔡文姬所著《漢成祖永樂本紀》】
......
沒了弘農城。
城外的白波軍自然也沒了落腳之地。
楊奉看著自己老巢被占,忙喊著白衣少年與自己殺回去搶回弘農城。
然而,白衣少年深知此時此刻弘農城自然已經被占去,必然便無法再奪回!
與其回去送死,不如就此一路殺到底。
而.......牛輔帳下西涼軍可就慘咯。
那一千黃巾力士如一千頭野牛一般沖進了營地,四處打砸,逢人便殺。
縱使如身經百戰的西涼軍此刻也被這暗夜中到來的魔鬼嚇破了魂膽。
饒是張濟,樊稠個人驍勇,卻已經無法組織這樣一堆潰兵繼續戰斗。
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個接著一個,一堆接著一堆的士兵潰散而逃。
此刻,他們的主將牛輔早已不知所蹤。
還是在戰后,張濟和樊稠方才得知。
敵軍來襲的第一時間,牛輔早就在親衛的保護下逃走了。
他們兩人雖有怨言,可是人家畢竟是主將,又不能說些什么!只得將苦水咽到獨自里面。
最后,還是借著弘農王身邊并州軍張遼率領兩百并州騎兵,才將四下散去的潰兵收攏到已經被他們占據的弘農城中。
至于牛輔,最早接到消息,也是最早逃進了弘農城里。
他們也只好跟著張遼,一同前往弘農城。
至于城外的白波軍,在戰斗結束后,便帶著西涼軍的糧草不翼而飛了。
他們雖然損失弘農城,但還有糧草可以繼續維持。
而西涼軍雖然得了弘農城,卻損傷過半,最好還得靠著他們掣肘的弘農王方才收攏了剩余的潰兵。
此事傳回洛陽,必然會被同僚們恥笑。
事后,兩人越想越覺得這場襲擊有問題。
便將矛頭指向了弘農王,暗指他勾結白波軍,卻不料董卓早就收到了弘農王的匯報。
這場襲擊純屬偶然,并在朝堂上對弘農王當機立斷的臨場表現,大夸特夸。
一直以來都沒有給弘農王官職上的賞賜也隨著這場戰斗,撥下來了。
“弘農王劉辯征戰有功,擢升為白波中郎將,凡白波降卒盡歸旗下。望繼續勤勉,待叛亂平定,再行賞賜!”
得知這些的張濟和樊稠更懵了。
只是一個小小的弘農城,不大不小的功勞,這怎么就晉升到中郎將呢?
如他們征戰多年,攻城略地無數,方才只是一個校尉。
難道在朝廷混,真的得靠背景嗎?
牛輔是董卓的女婿,所以他是中郎將。
劉辯是弘農王,也是董卓的義子,所以他也是中郎將。
如此說來,我等什么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啊!
張濟和樊稠想到這里,心頭怨氣便是更深了。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
一個小小弘農城不足以讓朱棣一躍成為中郎將。
也正如他們所言,所謂戰功決定不了官職。
想要爬上去,靠得就是關系。
而朱棣顯然也拿捏到了這一點。
可世人皆知他與董卓的關系,永遠存在著一條鴻溝。
可如何打破這條鴻溝,一直都是朱棣思考的問題。
直至“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的郭奉孝來到了朱棣身邊之后。
這個問題也終于有了解決的方案。
而這一切,都得從郭嘉率兵進入弘農城開始說起!!!
“速速收攏降卒!!!包圍郡守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