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黎一如既往煉丹,在丹堂和藏道閣來回奔波。
一方面穩步展現煉丹天賦,一方面著手研究二階法寶,事情按照內心布置在推進,他想著用一個月晉升二階煉丹師。
一個月成就二階煉丹師,天賦可謂恐怖絕倫,稱得上百年難得一見天才,放任在任何勢力值得重視。
不過名聲一起,煩心事自然找上門。
“見過師兄!”
隨著一位青年進入丹堂,一聲聲問候泛起。
來者正是丹殿大弟子穆青河,一身丹道之術直追三階。
最近有好事者,將倆人作對照,得出袁黎更勝一籌的結論,此事落在穆青河耳中,心高氣傲的他自然升起不滿情緒。
穆青河在太清宗年輕一輩中佼佼者,將來要繼承丹殿大統,竟然讓人覺得他不如一個廢物殿主,著實覺得落了面子。
“無禮之徒,竟然無視穆師兄。”穆青河是追隨者立刻向著正在煉丹的袁黎發難。
袁黎一看便知來者不善,內心盤算著能否借勢。
“本座身為天工殿殿主,太清宗何來規矩要向真傳弟子見禮,此話鬧上刑殿可算你以下犯上之罪。”袁黎不客氣喝道。
那人當場定住,不敢再多言,以下犯上可是大罪,搞不好丟掉性命,輕則難免皮肉之苦。
“原來是殿主閣下,還不過來賠不是。”穆青河呵斥隨從。
隨從神色淡然,毫無敬意道:“弟子有眼無珠,請殿主恕罪。”
“自掌二十,否則同我去刑殿。”袁黎沉聲道。
頓時間,隨從神情驚慌起來,真要進刑殿,即便有丹殿關照,亦不可能完好無損出來。
再則說來,袁黎現在有主殿一脈撐腰,其余各殿多少要給點面子,絕對給出一個交代。
“見聞殿主閣下丹道造詣高超,在下想討教一二。”穆青河作揖行禮,隨便插話扯開話題,如果隨從周全都護不下,今后誰敢追隨于他。
袁黎內心一喜,等著對方主動挑釁,心中早已想好說辭:“你穆青河是丹殿大弟子,丹道造詣直追三階,本座只是一階煉丹師,不怕勝之不武么?”
周遭人群紛紛議論,扯開丹道品階不談,穆青河多年來煉丹經驗都能碾壓袁黎了,擺明是以計壓人。
更有人暗道,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窩里斗起來了,主殿一直以來控制丹殿、器殿、符殿、陣殿、刑殿算是同一陣營派系,現如今名存實亡的天工殿,應該一同算在主殿陣營。
穆青河自然提前準備好對策,淡笑道:“是在下考慮不周,要不然規矩你來定。”
“有何不可。”
此次若不接下,穆青河必定命人私下宣傳袁黎膽小懦弱,肆意詆毀其名聲,反之丹道上正大光明擊敗,在對手心中留下陰影。
穆青河示意道:“請講規矩。”
“選一張宗門之外一階丹方,我成丹過三成,你成丹過七成,只能用一階丹爐,若都煉成靈丹算我勝。”袁黎道。
不管品階再高的煉丹師,第一次煉制陌生靈丹,不能保證百分百成功,依然存在失敗幾率,但對丹殿大弟子應該不難。
“可以。”穆青河問問點頭,又取出一座丹爐:“何不添點彩頭,此乃三階藥王爐,可提高兩成煉丹,更有鎮壓藥毒之效,價值一千年符錢。”
“輸了給你一百年符錢,多了我可沒有。”袁黎坦然道。
算上近日來煉丹進賬,身上差不多一百年符錢,對方要是不同意,那就一拍兩散,頂多就此罷休。
穆青河欣然同意,一百年符錢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丹堂收錄不少外界丹方,基本上用來參考,很多對太清宗弟子用不上,所以無人問津。
袁黎選中碧血丹,此丹是馭獸宗門專屬一階靈丹,用來喂食妖獸提高血脈之效。
由于太清宗沒有馭獸功法,自然從未有人去煉制。
碧血丹所需藥材不苛刻,丹堂很容易湊齊。
二人記下丹方,在眾人關注下一同開爐,所使用都是一階普通丹爐。
穆青河是金丹修士,法力攝取一味味藥材投入丹爐,慢條斯理,井條有序,頗有大師風范。
袁黎僅是練氣境界,真氣離體做不到如此靈活之事,只能一手維持丹爐,一手攝取藥材投入其中,看起來十分笨拙。
兩相對比,優劣一目了然。
“九氣盤臥于丹爐,九氣丹法!穆青河離三階煉丹師僅差臨門一腳。”
“不錯,九氣能護住藥力提高成丹率,若能化作九條盤龍,四階指日可待。”
“不愧是丹殿大弟子,九氣丹法是三階之前最難成就手法,竟已有大成造詣。”
袁黎掌握三門之中就有九氣丹法,全因是三階之前最難學成,他已是圓滿層次,輕而易舉就能化出九道盤龍氣,避免表現太過分,裝做循規蹈矩煉丹。
聽聞眾人驚嘆議論,穆青河不由得內心得意,在太清宗丹道青年一輩中,他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隨著藥材不斷投入,煉丹即將接近凝丹尾聲。
時機成熟,袁黎小露一手,瞬間響起一片嘩然。
“龍虎鎮丹,龍虎丹術!”
“有沒有搞錯,袁黎接觸丹道才多久,竟然龍虎丹術小成,簡直匪夷所思。”
“龍虎丹術難度在九氣丹法之上,假以時日,他可躋身二階煉丹師。”
一龍一虎在丹爐內盤踞,仿佛在震懾丹液,不讓其散掉失敗。
龍虎丹術大成有龍吟虎嘯萃取掉藥毒,圓滿之境龍虎異象沒入丹中提升藥效。
見狀,穆青河面色一沉,深知必敗無疑。
大庭廣眾之下,他斷然不敢做手腳,傳出去不止名譽掃地,丹殿殿主追究下來,估計大弟子身份不保,寧可干脆爽快認輸,將來再尋找時機報仇。
丹成,取丹。
一觀成色,不相上下。
按照規矩,袁黎取勝,
“僥幸頓悟,承讓了。”袁黎客套道。
“愿賭服輸。”
穆青河拋出藥王爐就轉身而去,顯然一刻鐘都不想多待。
袁黎欣然接起丹爐,省得他再去購置。
經此一役,袁黎真是名聲大噪,傳得整個太清宗上下人盡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