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當我們仰望星空時,遙遠的宇宙靜謐深邃。然而,宇宙其實每時每刻都充斥著大量的能量爆發。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宇宙射線、伽馬射線和高能中微子等粒子流作為中子星、黑洞等巨大能量的載體,離開源頭星系,穿過星系際介質,再進入銀河系,最終沖向地球。
1912年,天文物理學家維克多·赫斯乘坐熱氣球飛行到離地面5.3千米的高空,探測到電離室內的電流隨海拔升高而變大。起初他認為輻射來源是太陽,但他在夜間仍探測到高空的高電離率時,得出結論:有一種來自地球外部空間的高穿透力射線進入大氣層,從而產生了高空電流,后來這種射線被命名為“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本質上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微觀粒子,主要由核子構成,其中包括約87%的質子、12%的α粒子,少量原子核和極少量的重元素原子核,以及電子、伽馬射線和中微子等。在宇宙射線沖向地面的過程中,地球大氣層損耗了它們絕大部分的能量。宇宙射線要想到達地面,需要穿過由高密度的氣體分子組成的近地大氣。大氣中氣體分子的密度使得離子(即帶電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異常的小,那些進入近地大氣的宇宙射線會被氣體分子快速捕捉,這也同時使得進入近地大氣的宇宙射線發生再電離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所以當它們到達地面時,已經變為能量極低的粒子流,因此很難被檢測到。
寂靜空曠的宇宙深處,時時刻刻都有人們看不見的宇宙射線穿梭。如今,人類仍然不能準確說出宇宙射線的源頭,但普遍認為它可能來自超新星爆發或遙遠的活動星系。盡管宇宙射線能隨時抵達地球,但在大氣層和地磁場的保護下,大量能量偏低的宇宙粒子被磁層阻擋、被大氣吸收,從而讓籠罩在宇宙射線下的地球免遭輻射損傷。
宇宙射線聯系著宏觀宇宙和微觀粒子,解析宇宙射線,不僅能了解它攜帶的宇宙形成、天體演化等宇宙起源奧秘,了解未知星系構成,還能提前捕捉和分析可能面臨的空間天氣災害。我國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就可以利用宇宙射線作為太陽活動和地球“空間天氣”的“晴雨表”,開展空間天氣、災害預警、空間探測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應用,為大氣科學、地球科學等研究領域提供綜合研究平臺。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說:“宇宙在我們體內,你我皆為星塵。”在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體遺跡——海子山上,位于海拔4410米的高處,有一個占地面積達1.36平方公里的巨大“圓盤”。它可以接住從外太空撒向地面的帶電粒子,當粒子穿過大氣落到“圓盤”上時,科學家們可以借此揭秘出粒子隨身攜帶的信息,撥開籠罩在神秘宇宙上的迷霧。這個“圓盤”名叫“拉索”,全稱為“高海拔宇宙線站”(LHAASO),就是它,將渺渺人類與浩瀚宇宙連在了一起。“拉索”所處位置海拔高、空氣稀薄,可以減少大氣對宇宙射線的影響;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對實驗需求也能最大限度滿足。2021年5月,“拉索”在銀河系內發現多個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記錄到能量達1.4拍電子伏的伽馬光子(拍=千萬億),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它開啟了宇宙射線研究的新時代。
“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永遠都在探索的征途之上。
宇宙射線的發現,為人類認識未知宇宙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這個神秘的天外來客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有科學家認為是強烈的宇宙射線輻射導致恐龍滅絕;有科學家認為宇宙射線可以引起生物遺傳物質變異,直接導致物種進化;也有科學家認為宇宙射線影響云和雷電的形成,進而影響地球氣候甚至全球變暖。無論如何,宇宙射線是地球和人類無法擺脫的客觀環境,我們應了解它并趨利避害,把它當作了解宏觀宇宙和微觀世界的探針而善加利用。
廣袤的宇宙包含了無窮奧秘,而我們永遠都在探索的征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