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吾面無表情的看著一言不發的朱允熥。
臉上浮現出了自信的微笑。
他對這樣的結果早有所預料。
事情完全按照他所想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只要朱允熥還不說話,就可趁機好好的說教說教。
然后讓他浪子回頭。
劉三吾已經在心里把這些步驟全都計劃好。
至于剛才的問題,也不是他靈光一閃。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去年,朱元璋再次發布“禁外藩交通令”。
又給禁海令焊上了一層很牢固的枷鎖。
劉三吾問這個,也很合理。
怎么回答,如何回答,在他看來很簡單。
朱允炆聽到這個問題后,陷入了思考。
不到一盞茶的功夫,他就想好了要怎么回答。
他剛才在腦海中過了一遍皇爺爺頒布過的所有禁海令。
在他看來,皇爺爺就是要徹底的斷絕海上貿易。
朱允炆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不僅可以防止民間走私,防止商人做大做強。
還能防止來自海上的危險,張士誠的殘部,倭寇等等。
可謂是一勞永逸!
在朱允炆看來,這個問題實在是過于簡單。
朱允熥但凡是多看看書也能夠知道怎么回答。
可朱允熥平時看書嗎?
朱允炆是沒看到過!
方孝孺等人也在腦海中把自己的想法過了一遍。
朱元璋、朱標、解開、解縉也在心里打好了草稿。
甚至于大本堂內,那些稍微認真一點的皇子皇孫也都明白應該怎么回答。
畢竟,正確答案就擺在面前。
可朱允熥這種平時壓根就不關心這種事,只想著吃喝玩樂的紈绔子弟。
知道嗎?
所有人再一次將目光看向了朱允熥。
讓他們意外的是。
朱允熥的臉上的表情不是不知所措。
而是平靜,非常的平靜。
就好像對這個問題胸有成竹一般。
“三爺要是想不出來怎么回答,在下可以教導你。”
“只不過三爺要答應在下一個條件。”
“日后在課堂上好好聽先生們講課,可好?”
劉三吾面帶笑容,淡淡的問道。
“劉夫子不必這般。”
“我知道你是為了咱好。”
“剛才我也想明白了要怎么回答。”
“只是我也想讓劉夫子答應一個條件。”
“我回答上來后,日后便不再來大本堂上課了可好?”
朱允熥笑著反問了一句。
他實在是受夠了這種每天白白浪費好幾個時辰的日子。
有這些時間,他做點什么事情不好?
完善一下計劃他不香嗎?
劉三吾倒是沒想到朱允熥竟然會這么膽大,面容嚴肅的說道:“只要三爺通過了咱的考校。”
“就代表了三爺的學識已經很淵博,自然不必再來大本堂。”
他這話就有些賴皮了。
看似是答應。
其實,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好!”
朱允熥也沒有多計較。
那他今天就好好的說一說。
讓在場的這些人都聽聽,什么叫做語不驚人死不休。
朱允炆的腦子一下子沒轉過來彎。
他不明白,朱允熥怎么敢提出來這樣的要求。
最后還答應了劉夫子所說的話。
“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底氣說出來這樣的話。”
朱允炆心中暗道。
不知為何,看到朱允熥面對劉三吾的時候表現的這么云淡風輕,朱允炆的心里有些氣憤。
憑什么平日里他面對大本堂夫子、先生的時候都要小心謹慎。
朱允熥就這么淡定,甚至滿不在乎?
外面的朱元璋摸了摸手中的如意,說道:“這臭小子。”
“咱倒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竟然敢說出來這樣的話,還不來大本堂。”
“要是他說的不能讓咱滿意,咱非得打他的屁股。”
朱標聽到這話后,腦海中浮現出年少的時候被揍的畫面,身體不由自主的顫抖了幾分。
這就是童年陰影的可怕之處。
跟人一輩子。
“我這里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劉夫子,以及大本堂內所有人認為的看法。”
“一種是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種的話,在劉夫子你們這些人看來,禁海令是一件大好事。”
“防止海外流寇,防止張士誠的殘存勢力以及倭寇等等。”
“可以保證大明的穩定。”
“至于海上貿易的話,你們可能也不屑一顧。”
“在你們看來,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什么東西沒有?”
“何須和那些蠻夷,和那些尚未開化的野人進行貿易,這是對我大明的一種玷污?”
“不知對不對?”
朱允熥說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很淡定,沒有絲毫的波瀾。
對他來說,說出來這一番話沒什么好值得驕傲。
后世任何一個中學生都可以。
劉三吾、方孝孺等人聽到這些話后,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他們確實是這般想。
在他們開來,外面那些國家不配和大明進行海上貿易。
再一個,海面上那么危險。
肯定要禁海。
反正外面的人也沒辦法從海上攻進來。
不只是他們,眼下所有的讀書人都是這般想。
他們覺得,大明的敵人來自陸地,根本就不可能來自海上。
“三爺能夠說出這般,確實讓在下有些意外。”
“不過單單憑借這些還不足以讓你不來大本堂。”
劉三吾捋了捋胡子說道。
“劉夫子別著急,我的話還沒有說完。”
“剛才說的,是你們的想法和看法。”
“并不是我的!”
朱允熥說完后,也沒有停頓,直接開口。
“在我看來,這種想法,很可笑!”
“為什么要禁海?”
“就因為擔心海上的海盜和倭寇?”
“就因為不想進行海外貿易?”
“就因為覺得海上的敵人不可能攻進大明?”
“醒醒吧,別做夢了,我大明是很強大,但不要忘了,居安思危。”
“大漢,大唐,強大嗎?”
“很強大!”
“最后的結果呢?”
“滅亡了!”
“所謂的天國上朝,只是你們吹捧出來的罷了。”
“我大明確實地大物博。”
“可,這并不代表其余的國家窮的穿不上衣服。”
“相反,他們還有我大明所不具備的東西。”
“你們曾見到過畝產千斤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