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齊軍陣線的逐漸逼近,慢慢形成了對安州府的包圍圈。
此刻在安州中部六城中,部署了八萬的兵力。
其中屬于越王的親信部眾一共四萬三千人,趙國援軍一萬兩千人,其余兵力皆是寧王與吳王的親兵。
而包圍住安州府的關羽部齊軍,一同有十二萬余兵馬,兵分三路,從西北東三面,將李瓚的領地團團圍住。
是否進行最終決戰,決定權在越王李瓚手中。
皇上李衡的手諭已經十分明確,只要越王愿意歸順朝廷,便可免其一死,以往的事情并不深究,但李瓚自此之后便不再是李氏宗親,也不可能再是王爺。
占據安州府的越王,也將成為大齊的一個普通百姓。
至少還有活路。
明眼人都知道,齊軍的攻勢,已經是不可阻擋。
頑固抵抗,也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有人多明白,包括李瓚,但他自始至終,也并不愿意歸降朝廷。
李瓚明白,自己的罪名是謀反,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只要堅決抵抗下去,得到趙國的援助,才能活命下去。
為此,他拒絕了大齊皇帝的勸降,繼續調遣兵馬,抵御朝廷軍隊。
既然越王心意已決,那李衡也再無猶豫。
皇上下令,關羽部大軍三日之后,發起對安州府的全面進攻。
“收復安州府,活捉李瓚。”
在淮南齊軍中,所有將士都在哼著這條口令。
賣國求榮的李瓚,成為了眾矢之的。
軍中不少士兵,都想要活捉此人,歐打一頓以泄憤。
割讓銘山八郡給趙國這一喪權辱國之事,足以讓李瓚遭到大齊上下唾棄。
此時的安州府內,李瓚仍像一條狗那般,懇求著趙國使臣,增援部隊到前線。
趙國現在增援的一萬二兵馬,全部駐扎在新義城南城,沒有任何一個士兵是駐扎在于齊軍對抗的前線。
倘若戰爭一開始,無疑仍然是藩王軍的士兵賣命。
趙軍繼續觀望,等待形勢的變化。
三日之后。
大戰開始了。
關羽部三路大軍,同時發起對安州中部區域的進攻。
戰事開始的第一天,便有數條從前線傳來的求援消息。
似乎沒有一條戰線,能夠抵擋齊軍的攻勢。
即便是兵分三路,獲得休整和補給后的齊軍,仍然對藩王軍擁有碾壓式的兵力優勢。
開戰后第三天,安州府西面戰線,藩王軍全線潰退,殘余部眾逃回新義城。
西面一崩,另外兩路同樣難以招架。
在得到增援或的齊軍,發起了更為猛烈的進攻。
開戰后僅僅不到七天,李瓚所構造的最后防線,迅速被齊軍所摧毀。
前線防守的六萬藩王軍,逃出了三萬多人,經過將領收攏,只有兩萬余兵馬成功撤回新義城。
如今李瓚所擁有的最后據點,便只剩下新義城,其中守住僅有四萬五千人。
在前線敗退之際,趙國留下的援軍,卻悄無聲息地撤走了一部分,只留下幾千人。
而趙軍留下的士兵,皆為南康傭兵,并非趙國正規軍。
如此態度,也表明了趙國的立場。
安州府由你李瓚自己守,趙國不會與其共存亡。
趙軍的北線主力部隊,已經盡數部署在銘山八郡,已經江東道,以防齊軍南下。
趙軍撤退的同時,齊軍的主力部隊,已經將新義城包圍。
位于淮南的齊軍精銳,已經盡數出動。
這一次,李瓚將無處可逃。
他的命運,也將如所有大齊叛亂藩王一樣,或是隨著焰火化為灰燼,或是茍且偷生,或作平民,逃亡他國。
站在城樓上,望著遠處黑壓壓的朝廷大軍。
李瓚心生絕望。
“怎么會是這個結果……”
當初李瓚占據淮江六州,以及控制整個青州,他的野心,是整個大齊十九州。
而現在,他卻只能茍且在新義城內,與城池共存亡。
這數月之間,局勢的變化,令他無法接受。
當年如果搶在李衡之前入主關中,結果會不會完全不同?
李瓚此刻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回憶,也沒有思量“如果”的機會。
十萬之眾的齊軍,正準備發起對新義城的最后一戰。
從李瓚割讓銘山八郡,退守淮江的時候,結果似乎便已經注定了。
“趙軍十萬兵馬即將增援,我等只需要固守城池三日,趙軍一到,齊軍兵馬便會潰散。”
越王軍中,氣氛壓抑,卻依舊有將領試圖鼓舞士氣。
這些話語如此蒼白無力,軍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
趙軍早已經放棄了安州,又怎么可能會有所謂的十萬大軍。
留下來守衛新義城的,不過是幾千南蠻傭兵,又怎么可能抵擋朝廷的大軍。
藩王軍內部,軍心早已不穩。
內部督戰隊開始嚴密監控士兵,凡是有提出投降者,皆拉到城門斬首。
窮途末路下,人心近乎瘋狂。
軍中不少士兵開始坐起劫掠平民的勾當,城中百姓人人自危,只盼王師速速前來,解救蒼生。
齊軍總攻之日已到。
十萬齊軍從四個方向圍攻新義城,將安州府圍困得水泄不通,任何妄想逃出新義城的士兵,都將得知制裁。
城內守軍仍在負隅頑抗,面對齊軍的最后通牒,沒有將領命令,士兵們根本不敢擅自投降。
大戰開始,這將會是大齊剿滅國內叛軍的最后一場大仗。
四萬多守軍,面對十萬朝廷兵馬,軍心動搖,士氣低落,毫無勝算可言。
未等齊軍攻入城池,新義城中便多處燃起烈火。
原來是一些投降派士兵趁機起事,點燃城中建筑后,便趁亂逃離,脫下軍服,裝作平民,只祈求齊軍即刻攻入城內,否則時間久了,城中的任何百姓也將會被強征入伍。
為了打贏淮江之戰,李瓚已經強征了大多數壯丁,如今安州之地,逐漸凋零。
茍活與城中的其他百姓,很快也將成為犧牲品。
城外廝殺聲四起,躲在屋中的百姓們,并不知曉外頭發生什么,只希望雙方士兵千萬別闖入自己家中。
在這亂世之中,能夠茍住性命,已經是萬幸。
細細一聽,屋外腳步聲混亂,不時有士兵經過,頗叫人驚慌。
屋內逐漸昏暗,卻不敢點亮燭火。
慢慢的,外面的廝殺聲越來越小,仿佛戰事已經平息。
側耳一聽,卻聽得整齊有序的響亮踏步聲,不時傳來陣陣馬蹄聲。
時間緩慢,夜幕方才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