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胡惟庸的謀逆之路
應天府,朝堂。
此時并非朝會時間,但金殿的人卻并不少,只因現在乾清宮封閉,文武百官無法離開,加之三晉之地旱災眼中。
也只能待在金殿,討論事情。
龍椅空著。
就算是代理朝政的朱棣和朱棡,也沒有資格坐在這一位置。
二人站在殿首。
文武百官下列。
還有一眾錦衣衛,將整個金殿控制著,畢竟只要控制住這些人。
那么應天府,將不會出現任何異樣。
“你們!!就一點辦法也沒有嗎!?”
朱棣怒聲呵斥。
“我十三弟多次放糧,幫扶汝寧和懷慶二府賑災,還抵御住足足10萬流民,替朝廷緩解無數壓力,現在漢中府停止發放賑災糧,可見漢中也已呈現拮據。”
“你們呢,一點辦法都想不出!?”
朱棣久在軍營,怒氣上涌,順勢將手在腰胯間抓了抓,察覺在進入金殿之后,刀刃早已卸下,便也只能憤憤的甩手。
他和朱元璋一樣,也出離的憤怒。
整個朝堂,文武百官,竟然到現在都沒有提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大明養這些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整個三晉之地的旱災。
完全是朱成一個人在頂!
“回稟殿下,夏收時節尚未來到,各個州府也沒有余糧,只等夏收時節過去,糧草充盈之后,再想辦法籌集賑災糧。”
胡惟庸淡然說道。
無論朱棣何等暴怒,胡惟庸都心思坦然,不過是一個皇子,他胡惟庸還真不怕!
他可是宰相!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賑災糧之事……
還真和胡惟庸有那么一點點關系,這次賑災糧的調度,淮西基本上沒有出力,少了富庶的淮西,光是浙東等地,籌集出的糧草自然是杯水車薪。
況且浙東等地又瀕臨邊疆。
大明的政策是——封疆大吏,自守一方,幾乎不進行調防、升遷。
財政大權、軍權一手獨攬。
從而保證邊疆處擁有足夠強橫的戰斗力,這就導致邊疆地區在軍餉開支爆高的前提下,根本就沒有多少糧食來繳稅,很多時候,還得依靠朝廷支援。
現在又是夏收時節前。
他們不向朝廷要糧就已經是好事,更別提讓他們來賑災,浙東區域也因此受到影響。
“夏收!?”
聽到胡惟庸所言,朱棣夸張的大吼一聲,三步并做兩步的走過去。
和胡惟庸面對面。
“你可知道,從現在開始截止到夏收結束,需要多久時間?”
“至少一月。”
胡惟庸回答道。
“一個月!!”
“你能讓那些流民,等你一個月嗎!?”
“一個月后,那些流民早就來到應天府城外,所過之處,將是何等的人間慘狀,你讓那些流民等一個月!?”
朱棣胸口欺負。
被胡惟庸的話氣的不得了,不過胡惟庸倒是老神在在,區區一個皇子,還不足以拿捏他。
“四弟,別生氣,劉丞相是否有建議?”
朱棡連忙勸阻。
“老臣覺得,事到如今這一地步,只能引導流民進行疏散,讓其有序的前往周圍州府,不可任由其四散逃竄。”
劉基微微躬身,操著蒼老的聲音開口說道。
“如果任由流民自行流竄,他們必定會一路來到應天府,到時候應天府無法解決流民的生存問題,必然是一片地獄景象。”
“和漢中府的康王殿下聯系,讓其準備疏散流民,同時詢問周圍州府,諸如開封府、南陽府、鳳翔府等等,確認其能接收流民的數量。”
“將流民一一疏散,阻止其直接來到應天府。”
這是劉伯溫想到的辦法。
——既然無法賑災,那就只能接受流民出逃汝寧和懷慶二府的局面。
然后對其進行疏散。
讓其余州府,接納流民,進行賑災。
“……”
朱棡沉默不語。
“只能如此?”
朱棣聽后則是皺眉詢問。
讓流民出走,無疑是最差的決定,一定會有大量流民死在半路上。
尸橫遍野,怨聲載道。
這是誰也不愿意見到的局面。
而接納流民的州府,不免也會出現糧食、生活用品短缺的情況。
甚至還會沾染瘟疫。
每一次災荒的到來,往往都會伴隨著一場瘟疫。
最重要一點——
汝寧府和懷慶府一旦流逝40萬人民,這兩大州府也會傷筋動骨。
勞動力短缺。
從而面臨巨大困境……
“大抵只能如此。”
劉伯溫低著頭,臉上有著一絲無奈。
沒辦法。
如果想想辦法,就能解決一場天災,那么天災也就不叫天災了。
——在天災面前。
任何力量,都渺小的可憐。
“可惡!”
朱棣暴躁的在金殿前來回踱步。
“……”
朱棡則是愁眉苦臉,坐在金殿前的臺階上,不知道在思考著什么。
唯有胡惟庸。
保養精致的小胡子微不可查的上翹,將其內心的優渥表露的淋漓盡致。
好啊。
實在是妙啊,越亂越好,最好所有的流民全都堆積在應天府外。
他倒要看看。
屆時朱元璋還有沒有心思丈量天下!
當亂到極致的時候……
說不定。
他胡惟庸還有做到那個位置的時候。
胡惟庸視線落在龍椅上,雙眼之中充斥著熾熱的火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不!
他不想讓任何人在他頭上!
李善長退位。
斗倒楊憲。
劉伯溫獨善其身。
胡惟庸體驗到最暢快的權力,而這權力也如同毒藥一般,在他內心滋養出一個大逆不道的想法。
權臣、強君。
注定會有一場碰撞,而那碰撞的結果,或許會因某只蝴蝶煽動翅膀,從而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最好,最好不要執行劉伯溫的計劃!”
胡惟庸攥緊拳頭。
讓漢中頂著流民多棒!!
等漢中頂不住。
屆時再想調控流民,基本沒有任何可能,現在是分流流民最后的機會。
有沒有什么辦法……
讓劉伯溫的建議,不傳達到朱元璋耳中?
想到這里。
胡惟庸的視線瞥視向殿外,和一位小太監對視上,前者微微頷首。
后者心領神會。
“先將奏折送與父皇,父皇身在漢中府,想必更知道旱災的情況,一切請父皇定論!”
朱棡對著還在不斷踱步的朱棣說道。
“唉!只能如此。”
朱棣站定腳步,喪氣的甩了甩頭,隨后大筆寫下奏折,遞給門外的監事太監。
“喏。”
接過奏折的太監,正是和胡惟庸對視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