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巍入內,躬身而立。
正讀著文牘的劉祈,抬頭看了眼,隨之如往常一樣,道:“董君來了,請坐!”
見劉祈如此,董巍才小心坐于下首小案,沉靜中,忍不住出言道:“縣君,過去數月,下官自知失職……”
自曉董巍要論及何事,劉祈放下文牘,抬首肅容道:“董君為朝廷所命之地方官吏,該知以民為主!
過去即是過去。
但以今日,三鄉豪族,已為我覆滅,時縣衙重點,更當放于來襲匪寇上。
我方使子初召集眾吏,于兩刻鐘后議事。
董君于此,有何看法?”
董巍沒有想到,劉祈再度揭過此篇,頗顯廣闊胸襟。
他心中開懷之際,即得聞劉祈所問,又陷入沉思,劉祈這是問前者,還是后者?亦或是兩者皆有之看法?
不論其他,董巍抓住機會,忙表態道:“縣君教訓的是!
下官于昌慮任上,確屬目光短淺,自今日之后,誠會洗心革面,緊跟縣君腳步。
于縣君使人覆滅豪族,以安我昌慮安寧事上,下官認為,縣君所為及時,正是救得昌慮百姓安危也!
近些年來,韋氏等壟斷鄉里,為禍地方,奈何下官權職有限,實難予以懲處……”
反正韋氏等,悉數為劉祈所命部從誅殺,謀亂之豪族,聲勢大減,董巍又欲再度靠近劉祈,以做投效,故大數其中罪惡。
案幾處,劉祈傾聽,未做打斷。
沒有向董巍這個縣尉發難,實因董巍本身尚算是個明白人,又為他沒有產生太大威脅。于他到任之后,因攝于他覆滅盜賊威望,乖巧不少,自今日之事后,若能為他所用,全力建設昌慮,自是極好。
這般總比扳倒董巍,換上一個毫不知情之人,要好得多。
人無完人,世間如張昭那般,正直多智之人,可不多也!
論完劉祈誅豪族之事,知道劉祈對泰山匪早有防范阻擋,董巍又說起對來襲泰山匪寇看法,隨即保證道:“時以內初平,請縣君放心,我會迅速召集各地鄉嗇夫、游繳、亭卒,全力配合縣君,保衛昌慮安寧。”
即言畢,董巍偷偷看向劉祈,等著劉祈表態。
劉祈沉吟一聲道:“善!
廣召鄉人一事,便繼續由董君負責,我亦安心!
至于防范與反擊,還有于逃竄之韋氏反賊抓捕一事,即于稍后,同眾員一道商議!”
“有縣君此言,下官必盡全力!
內中人員之調動,亦會同孫君等通氣,保證不出差錯!”
待時至,一應官吏入內,發現董巍早來于此,同劉祈座談,面多異色。倒是知曉劉祈作為后,暗自贊之的代功曹業壽等一些早投效劉祈之吏者,無大變化,更多慶喜。
借連夜斬殺起亂豪族之事,時劉祈威望正盛,無人敢忤逆。
縣衙之內,為方真所論,又有劉祈肯定,配合業壽、董巍之言,很快將韋氏謀亂定之,并當堂用印,往州郡匯報。
對于已經來襲的泰山匪,以劉祈為核心,借已有之作為,再度形成大破而衛昌慮之態,同時相召縣中其他大戶,共抗之。
同日間,幾十封信函,或是書令,從縣衙送往各地。
而孫富、王唯所領嶺山營部從,也終于是同來自的昌豨前鋒部有了交手,死死抵御住了匪寇由水陸兩路來襲之勢。
昌豨作為近兩年來,于泰山郡同東海郡交界之地,聲名遠播之大盜,州郡數次征召未降。其時下之部,已是接近三千。
這次受韋氏等撮合,來襲昌慮縣城,就有千眾。先鋒四百,在受到張富等人牽制后,于后率大眾人馬的昌豨瞬間感覺到了不對勁,但并沒有停止進攻之勢態。
隨之于第二日,傳來韋氏等,遭遇昌慮長大力鎮壓,更多迎來滅族之禍后,昌豨內心才有震動。
韋氏等豪族所擁之眾,有千人之多,一夜即敗,可見這昌慮長所領之部厲害!
輕敵了!
然此番泰山匪大規模出動,豈能空手而歸?
正當昌豨同部從商議,要不要躲避劉祈鋒芒,掠奪臨近鄉地時,昌慮境內,再度迎來一伙人。
其正是受孫觀和孫富書信,后為臧公召言,而帶領市井好友,前來協助劉祈的臧霸!
臧霸歸于郯縣,已有數月。
這數月間,像往常一樣,無所事事。
前番于郡縣所召,他又看不上,唯常浪跡于市井。
誰曉得,之前跟隨之孫氏兄弟,跟隨劉祈后,混得風生水起。
于其及其父書信后,臧父本是剛正之輩,否則當年也不會惡了太守而被下獄,使得兒子攜友,舍命來救。
故及時把臧霸教育了一頓,大體是能為鄉卒,守衛地方,以安百姓,也比臧霸于市井無所事事,且常需旁人接濟也要好得多。
知曉兒子眼高手低,臧父直接以漢高祖當年起于微末,而做勸導。
父所言,孝道于上,臧霸思索后,直接應下。
知曉劉祈有剿滅地方妄為豪族,還有臨近泰山一帶匪寇之意,臧霸花費十余日時間,挑選了三十多位市井好友同行,而往昌慮,并托付友人,照料好藏父。
這邊一入昌慮,即知韋氏等于昨日,便為劉祈滅族,又有泰山匪來襲。
臧霸二話不說,讓人往縣城,為劉祈通報之時,直接隨著董巍召集的亭卒大部,往嶺山一帶而去。
而曉得臧霸終于率人來投效后,收到消息后的劉祈,自然喜悅。
他同時向嶺山一帶去信,除嶺山大營人馬,繼續由孫富和王唯統領外,所召亭卒,正愁無首,暫召臧霸所領。
后又有率先將鄉地事宜安置好的許案,前去援助,整個嶺山周邊之所,聚集的縣衙人馬,已不下兩千。
探查到昌豨所領匪寇,并未離開,而是有集中來襲之情形后,臧霸聯合孫富、許案、王唯等人商議,決心給昌豨給予圍堵。
尤其是大盜昌豨親至的情況下,如何這般容易放走?
于局面做過判斷后,臧霸便親率人馬,于正面迎擊昌豨所領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