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紛爭不止
孫登剛剛成親,還沒有多久,東吳政壇就出現了一件天大的事,那就是,丞相孫邵病逝了。
此時的當務之急,就是任命下一任東吳的丞相之選。
早在孫權被封為大魏吳王,建立吳王國的時候,就有百官眾議張昭可以為相。孫權認為多事之時,職大者責重,不能照顧。遂以孫邵為丞相。
值孫邵卒,百官復推舉張昭繼為丞相,權認為丞相事煩,而張昭性剛烈,聽言不從,怨咎將興。故選定太常顧雍。嘗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又敬憧憚之,曰:“顧公在坐,使人不樂。”
孫權最后所說,孫登也明白,顧雍和他孫子顧譚不一樣,確實是個挺古板的人。
今年年初,顧雍在吳縣迎接其母至武昌。抵達武昌后,孫權親自祝賀,在庭上拜其母,公卿大臣都參加宴會,之后孫登也前來慶祝。
顧雍不飲酒,沉默寡言,舉動得當。孫權曾經感嘆:“顧君不說話,只要說了言必有中。”在眾臣飲宴歡樂之際,大家都唯恐自己酒后失態被顧雍看見,所以不敢盡情,顧元嘆就是這樣讓人敬畏。
顧雍幼時拜名士蔡邕為師,學習彈琴和書法。他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蔡邕贈之以名。故顧雍與老師蔡邕同名。
顧雍在孫權繼位后,被認命為會稽丞,行太守事,將會稽地區處理的井井有條。
注意,顧雍的老家,吳郡太守一直由朱據擔任,會稽本地也有四大家族,最終的結果是,郡界寧靜,官吏百姓歸服。
顧雍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擔任了近20年的丞相之后,還落得善終,只因顧雍,處事公允,終思國事,而且提出的建議,被孫權采納之后,更是把功勞推給孫權,如果沒被孫權采用,則一直不說,如此所做所為,不比張昭之流聰慧?
顧雍在朝廷上有所陳述與建議,言辭表情雖然恭順,但所堅持的原則正直不屈,顧雍為相后,他仿效漢初的治國方法,選擇文臣武將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好去選擇。而一旦派任后,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托他們。
東吳政壇此時的變化,就意味著,張昭已經失勢了,淮泗派處于下風。
軍事上陸遜,朱桓,各自名震敵國。
政事上,顧雍任丞相,也意味著東吳的世族占領了東吳的中樞。
不要認為顧雍就沒有不足的地方,也有,那就是世族掌權者的通病。
歷史上,顧雍否決了,駐守在前線所有將領的攻城討敵之策,并認為當時駐守前線的將領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功名,因此勸說孫權不應該聽從。
保守,顧雍導致了東吳中后期的保守政策。
孫登大婚不久,就聽說諸葛亮正在討伐南中,不日即將班師。
曹魏方面,并州刺史梁習大破鮮卑軻比能部,北方暫時無憂也!
又聽說曹丕已經在廣陵訓練無數士卒,打算再次征討東吳。
孫登剛剛忙完事,就又被孫權叫了過去。
“會稽,長沙,丹陽等地連續出現數次地震,東吳民眾,受損嚴重,眼下大戰將起,確實不好處置,若是被有心人煽動,恐怕會生亂!”孫權將事情簡單一說,就命令孫登帶領不少的糧食去救災。
孫登看著手里不過幾十萬斛的糧食,不由得只能從襄陽調糧,不過還好孫登改進了手推車,可以方便運糧一點。
不過,救災如救火,一旦晚了一步,就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翻陽地區的彭綺自稱將軍,趁亂起事,擁兵萬人,攻陷了周圍數縣,作為基地,并且打出了替魏討吳的旗號,聲勢大震。
不過都是些裹挾的民夫而已,孫登直接率領忠武軍,圍而不攻,并且源源不斷的運來糧食,同時不斷的往城內承諾,只要投降,不傷子民,還給與災兵糧食。
并且還在城外,當著賊兵的面打開了運來的糧食。
諸將不解,認為區區賊寇之民,烏合之眾,可以輕易攻破。
孫登搖了搖頭,“讓子彈飛一會!”
眾人不解,很快,不到半個月,彭綺的手下,就把彭綺親自綁了起來,獻城投降,孫登也沒有食言,將諸多糧食都分給災民,也沒有為難這些人,不過彭綺等首領,卻是被孫登直接帶到武昌,然后鬧市問斬。
曹魏的征東大將軍曹休,聽到彭琪反叛的消息,不由得十分高興,想要前去支援,不過還沒等到曹休出兵,就被孫登用不足月余的時間平定,彭綺被斬的消息,讓曹休唏噓不已。
“看來這吳國太子也有幾分膽色,就是不知道跟詐取襄陽的孫文比起來如何?”
“下次,一定要早早出兵支援,不然如何能消滅東吳?”曹休心中暗暗許諾。
隨后幾個月的時間內,孫登終于走遍了大半個東吳,除了交州。
勉強完成賑災工作,恢復農業生產,以工代賑等等。
等到孫登回到武昌的時候,才發現又來到了一年的秋天,可以說又過了一年。
孫登的工作完成的不錯,不過等到孫登回到武昌,孫權又給孫登安排了一大推的事情,美其名曰,熟悉政務。
同時也請了不少老師來教導孫登治國的道理,孫登一一禮遇這些老先生。
索性,現在東吳紙張產量已經大大增長,整個東吳政權,開始全面廢除竹簡,采用更方便的紙張。
東吳的行政效率現在遠超曹魏,只比蜀漢慢一點點。(蜀漢面積小)
于此同時,自然帶來了書籍的大規模發展,孫登更是直接成立皇家書苑,來吧!
早早準備好大量的書籍了,不過哪怕如此,也有人山寨盜版書來獲取利潤。
孫登還是老辦法,印刷的技術沒問題,不過是最基本的可以授權出去。
不過需要獲得孫登的書籍印刷證明,以及書籍販賣許可證。
賣錢,可以,但是得按孫登的規矩來,如果想要破了規矩,不好意思,孫登即是選手也是裁判。
封了你的書店,沒收你的書,然后再把你的印刷機查封,最后罰款。
不服?不服憋著!掀棋盤也做不到,孫登背后有人!
同時孫登,還頒布了書籍的標點符號規定,當然遠沒有后世復雜。
至于要最基本的幾個符號,比如逗號和句號,可以應付大部分文章了,再加上感嘆、書名等等,基本上夠用了。
符號的應用,大大簡化了圖書教學的麻煩,不用句讀了。
不過符號的施行在東吳出現了不小的阻力。
世家大族的掌門人,一看到這東西,就知道要遭,這極有可能毀滅世家。
直接幾大世家聯名,請求廢黜符號,并且永不在用。
很多小說中,都寫主角造紙印刷成書,然后遭到了世家巨大的反對,引起世族的敵視。
真的嗎?答案是不會,在沒有標點的情況下,世族們是不會在意的。
因為書籍只會更大程度的幫助世族自己。
因為世族掌握了知識的解釋權,一段文字,沒有強行規定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解釋權。
看你怎么斷句了,而這個斷句的解釋權,在世家本身上,所以才會經久不衰。
古代的文字,可是沒有斷句的,具體參考高考語文卷子文言文的斷句題。
普通人拿到了沒有標點的書籍,你能斷句嗎?能讀嗎?會解釋嗎?能看懂嗎?
杜預為什么可以位列文廟和武廟?注解了儒家經典。
說句難聽點,普通人想要看懂看沒有斷句的書很難,想要做官,去找個世家投胎吧!或者在清中期時期投胎大商人家里也行,能捐個官做。
也就是所謂的士紳階級。
所以書籍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才終于在宋代同科舉成定局了。
然后明清達到巔峰。(小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