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屯田
屯田制是漢以后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士兵和無地農民墾種荒地的制度。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三種。屯田始于漢武帝時西域屯田,為軍屯。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當年得谷百萬斛。后推廣到各州郡,由典農官募民耕種,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稱“屯田客”。
以軍隊戍邊屯田,西漢時就常用于開拓和駐守西北邊疆。漢文帝時,大臣晁錯就曾建議“徙民實邊”。
漢武帝時,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并顧,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和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時亦不白花人力,乃一舉兩得之構想。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所有屯田的構想與實施都只限于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并不作為經濟和社會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作為經濟和社會制度來說)的則是曹操麾下的棗祗,此外還有韓浩,而實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時期的鄧艾等。曹操與他奠基的曹魏政權整合軍屯與民屯,在各地設立田官專門負責屯田。屯田制逐步確立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同時也解決了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
早在隨曹操鎮壓黃巾軍馀部時,棗祗就對亦戰亦耕、兵農合一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棗祗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
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棗祗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來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制得到廣泛推行。
是歲(建安元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三國志》)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笔菤q,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書》)
起初招募人民屯田時,人民一怕得不到實惠,二怕軍事編制的束縛,因此多有逃亡之舉。于是曹操采納了袁渙的建議,即變強迫為自由應募,新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屯田得以順利進行。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戰爭時期的產物,為供應軍糧而興辦,必要時參加民屯的勞力同樣需執戈對敵。不同之處在于,屯田民主要從事農墾生產,而軍士以攻防為主。從時間來看,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軍屯始于建安之末,
曹孟德始屯田許昌,而北制袁紹,南折劉表;鄧艾再屯田陳、項、壽春,而終以吞吳;此魏、晉平定天下之本圖也。
曹丕之時,國家還勉強掌控,曹睿的時候,世家大族,侵略泰半,司馬昭的時候屯田已經名存實亡。
等到司馬炎之時,曹魏的屯糧,直接被廢除了。
軍屯是指設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軍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產行軍所需糧食。軍屯以六十人為一營,且佃且守,士卒需繳納分成地租。
軍屯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現役軍人屯田,這是沿襲漢代的做法,隨宜開墾,且耕且守。另一種類型是士家屯田,用于屯田生產的士家包括從征將士的家屬和尚未抽調的后備役兵士
曹操時代,屯田事物主要由各郡國典農官主持。大的郡國設典農中郎將,小郡設典農校尉。典農官獨立于郡縣之外,是專為供應軍糧而設的機構。
若遇有重要事項,如屯田地點的選擇及處理農民逃亡等,則由屯田官直接向曹操請示辦理。此外,曹操領導下的司空和丞相府也對屯田官起領導作用。
自建安元年任峻主持許下屯田始,曹魏各州郡內遂列置田官,其后數十年間,屯田生產在曹魏管轄區域內推廣開來。據《三國志》、《晉書》等史籍文獻的有關記載,曹魏政權所轄區域共計為十二個州,各州內大抵均有不同規模的屯田,涵蓋了數十個郡縣。除了這些外,屯田區域分布與各州郡土地產量、水利條件密切相聯,這既提高了農業產出,也適應于糧食運輸的要求。
曹魏的屯田規模和數目,是漢代屯田所不能企及的,這也反映出曹魏政權所控制的國有土地要比漢代明顯增多。廣泛的屯田,其結果是州郡“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
所以曹操屯田的當年,就得谷百萬斛,鄧艾強于姜維也是因為鄧艾善于屯田。
鄧艾的屯田方略是:“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p> 三國時期最頂級的人才是什么?謀主?武將?統帥?都不是。
是搞糧食的,比如:諸葛亮、司馬懿、荀彧、陸遜等等,都是搞糧食的。
不過,說了半天,屯田的問題也不小,雖然通過屯田,封建政府能夠把大量荒蕪的土地開墾成農田,但采取強制的手段將勞動者編組進行勞作,派官員監督生產,對勞動者的監督比普通自耕農還要嚴厲,極大地打擊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此外,官府為了應對戰時經濟的龐大消耗,對于屯田勞動者的剝削相當嚴重,將他們一般以上的收成充公,使得其生活相當悲慘。屯田兵民們不僅需要繳納賦稅,還要負擔各種勞役,隨著時間的推移賦稅不斷加重,農民逃亡,屯田制度到最后越來越來維持。
個人理解,屯田制度雖然是戰亂背景下統治者修養生息,擴充實力的重要手段,但卻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是社會面臨危機情況下的應急方法,不能長久。
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屯田制度對于勞動者的管理必將與地方傳統郡縣體制的編戶齊民產生矛盾,不能繼續存在下去。
曹魏的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孫權也看在眼里,大約在漢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間,孫權開始推行屯田。孫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采用軍中編制,設置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服役。
基本上就是照搬曹操的屯田法,不過孫權大規模開始屯田還是因為陸遜的建議,是在章武五年,也就是三年后。
當時在今浙江境內開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區;在湖灘大規模開墾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陽、江乘、于湖、赭圻等屯田區;用南遷人口建造了金寶圩;在長江中游建立了潯陽、陽新、武昌、陸口、江陵、長沙漚口等10余處屯田區。這些措施促進了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
魏吳兩國都很早就開始屯田了,而蜀國其實很晚才開始,而且是軍屯,沒有民屯。
有很多人有誤區,認為蜀漢缺糧,其實蜀漢不缺糧,蜀中平原,天府之國,怎么會缺糧?
諸葛亮北伐,完全是因為道路不便,運糧四份,可能到了前線就只剩下一份了,你拿什么打?
諸葛亮后幾次北伐已經從漢中、敵境中屯糧了,完全吸取之前的教訓,結果司馬懿避守不出,硬生生耗死了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