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解讀系列:關于士農工商的地位,還有“商籍”
首先,說一下商籍的問題。
這個本來不想多說了,因為商籍這種事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但看到很多人一直拿“商人是賤籍”說事,不得不在此普及一下。
首先,時代是進步的。
“士農工商”是先秦時期管子提出的理念。
原文在《國語·齊語》和《管子·小匡》里都有記錄。
典故叫“四民分業”。
尤其是《管子·小匡》記載“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也就是四民不分貴賤,是國家的柱石或者基石。
這里的“士農工商”是并列的。
開始的時候,士顯然指的是軍人。
后來,士演變為統治階級的代名詞。
再后來,讀書人掌握話語權,士又演變為讀書人的專屬。
等到了明清時候,已經過去千年。
但這時候的戶籍制度,也不是“士農工商”這么簡單。
具體我就不說了,只說一點。
那就是明朝無商籍,清朝也只有一些鹽商為了科舉附了商籍。
可能有人覺得不符合“固有認知”。
然而,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
就好比你和人說《大明律》里的條款,但他就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這樣樸素的法制觀念,大概還停留在上古時期吧?
還有說起進士的年齡,很多人不看朝代。
只會提到“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可這是唐朝的詩啊!
這其中的代際差異之大,我簡直無法形容。
還不能說完全不對,只能說在某種程度上,思想被固化在某個歷史階段了。
用現在話來說,就是沒能與時俱進。
現在再說回本書里,薛家的定位。
原著明白寫著“仕宦名家”,我也用我的解讀盡量為大家還原了。
就算不接受也行,可若真有很多人以為有的“低賤的商籍”,這種大家族會被編入?
但凡薛家的人腦子正常,也不會改成賤籍吧?
護官符上的“金陵四大家族”,是本省公認的。
顯然頂多只是開始衰落,還沒倒臺呢!
我知道,說到這里肯定還是會有人和我杠,
就像我說原著里,薛寶釵管薛姨媽叫“媽”。
有人說原著的叫法也不符合古意。
那我只能說,您是比紅樓作者懂古人的。
“商籍”的結論說完了,那就是:
在明清時期,相當于沒有商籍這回事。
現在再說說“士農工商”的問題。
對于“士農工商”,我的觀點是:
封建社會的階級,不能簡單的套用“士農工商”。
而是該【用辯證的方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很多時候,很多事都可以找規律。
但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鐵律。
“士農工商”無論是定義,還是包含的階層。
在千百年來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比如商人,肯定有小商小販路邊攤,他們絕大多時期地位都很低。
但也有皇商,是皇帝的近臣。
帶個“皇”字,那他的地位就會隨著皇權而變。
一般來說都是不遜勛貴的存在。
除非讀書人,開始掌握話語權。
當讀書人開始掌握話語權,那么不止皇商,勛貴的地位也會有所下降。
因為讀書人要的是相權,是和皇權是對立的存在。
但讀書人在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段,地位也是不同的。
比如明朝。
洪武和永樂都殺了不少讀書人,可見讀書人也就那么回事。
反而當時依附皇權存在的權貴,地位就極高。
永樂開始組建內閣,當時也只是提供施政建議的地方。
也就是相當于一個顧問團,并沒有太多權力。
到了仁宣之后,國勢越發穩定。
內閣逐漸掌權,開始搞座師同年門人弟子。
讀書人的地位也跟著提升,逐漸掌握話語權。
這時候依附皇權的權貴,也慢慢被邊緣化。
我要說的觀點,也很明顯了吧?
那就是地位高低,就看是誰掌握話語權。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
【讀書人的地位高不高,看相權是否壓過皇權。
皇商和勛貴的地位高不高,就看皇帝是否集權。】
現在再說回本書的背景。
作者結合原著,寫的是王朝第三代。
我也在書中明確寫過,此時正處于轉型的拐點。
讀書人的地位開始上升,開國勛貴的地位逐漸下降。
但是,這個是大趨勢,還遠沒達到讀書人壓制勛臣的地步。
如果是凸顯讀書人的身份,非要說皇商、勛貴地位低下。
那這個背景設定,就應該在王朝中后期。
只有這樣才合理。
這就是作者想說的,結合大背景看“士農工商”地位。
如果看到這里,您還覺得有問題。
比如某些人高喊著:
“士農工商不是開玩笑的”
“作者你不懂士農工商”
“你根本不懂歷史”
那作者只能說:
很遺憾,是我費力不討好,沒有按照您的固有認知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