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開荒,甬道
一顆顆參天大樹被放倒,在曼努埃爾通紅的眼睛里,修剪枝葉裁切成一塊塊木排,半截身子入土,用細繩粗糙固定好,把挖掘出的泥土填入中心區域,再在木排上均勻涂抹濕泥,短時間一段“城墻”大功告成。
“抱舔天物啊!抱舔天物!”這是老頭近段時間用到最多的一個詞。
砍樹與填土,一個月的時間四面墻圈好,只需在城中修些房屋、公共廁所、排污口、打井,一座要多丑有多陋的城堡,靜靜佇立在獅球嶺上。
“太簡陋了!”三丫子忍不住搖頭。
陳海輕輕拍打她:“一步步來,牛奶會有的,面包也會有的。”
“大姐,俺想了想,今年已經錯過農時,俺們這么多人,拖家帶口的要沒田,穩不住人心。”陳祿開口,“而且這里田不知怎樣,燒荒也是需要時間的,拖不得。”
陳海拿出地圖:“所以兵分兩路,同時進行?”
“俺問過魚妹妹,她說淡水河下游河寬,能走小船,俺打算帶打魚號深入,其他船卸下人步行,在淡水河東岸開墾農田,在河對岸不遠處的山上也修個這種城堡。”陳祿簡單闡述想法。
陳海不解:“為什么不在河東岸建城?我看圖上是有山的。”
“都是小山包,微微隆起,離地面一倆人的高低。而若論起山,離河水最近的猿猴嶺有15里,兼顧不了港口,只好舍東就西了。”陳祿解釋道。
陳海點頭:“我同意,但有三點:第一,田不能白分,每家每戶有了田,必須出一個人來為我扛槍打仗,否則不給田;第二,居住地不得分散,要集體農莊化,要有武力,不能野人來了跟特么殺豬一樣;最后,種什么怎么種,必須無條件服從你這個墾殖部部長,莊稼也只能賣給咱們明國貿易有限公司。”
“前兩點俺明白,只是最后一條,按大姐你常說的,咱們是不是干預太多,太家長制作風了?”
“咱們是在開荒殖民,沒法子,這叫集中力量辦大事。”陳海辯解道。
陳祿又想了想:“給俺兩天時間,俺修改修改,修成屯田那樣子,想必能少些抵觸。”
“有抵觸也沒關系,咱們是海盜,又不是善人,敢扎刺就給我殺!”陳海目露陰狠,這才像窮兇極惡犯罪團伙頭目,拐賣母女兒童人渣,邊境走私違法亂紀份子。
兇狠的表情陳祿沒被嚇到,反倒是突如其來的一聲主公,把陳海嚇了一跳。
轉過頭去,是李華梅快步跑來。
“華梅,有事?”
“主公,我看過雞籠這里,有大問題,沒有河水,沿海平原太小,無法耕作滿足糧食需求。眼下城池搭建好,房屋搭建很快,港口稍慢,但能抽調出足夠人手,盡快去到淡水河平原去是當務之急。”
陳海反問:“你有計策除掉南北山上野人?”
李華梅答道:“主公是怕野人下山騷擾,斷我咽喉使得兩地彼此不能接應,可要阻止此是發生,并非只有殺光野人一個選項。”
“細細說來。”陳海來了興趣。
“主公可知甬道?”李華梅這么問,多少是有點賣弄文化水平。
單獨問把陳海問住了,自然看向陳祿。
“大姐,甬道是指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又有《三國演義》第五八回:“賊若來時,陳兵於甬道外,內虛立旌旗,以為疑兵”。”陳祿解釋道。
李華梅附和道:“《淮南子》有云:“魏闕之高,上際青云,大廈曾加,擬於昆侖。修為墻垣,甬道相連。”高誘注:“甬道,飛閣復道也”。《三國志·魏武紀》:“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裴松之注:“今魏武不筑垣墻,但連車樹柵以捍兩面”。”
陳海無語:“你們是想勸我多讀書嗎?”
李華梅惶恐:“屬下不敢!”
陳海冷哼道:“有事說事!”
“屬下想建甬道,從雞籠一直延伸到淡水去,兩側豎立高墻,墻上士卒巡視,若野人來能預警擊殺,同時保護通道不被野人卡斷。”李華梅建議道,“主公大可放心,甬道十分堅固,昔日秦始皇出巡天下,所至之處必走甬道;昔日章邯戰于巨鹿,項羽血戰先破甬道,后敗秦軍;另有............”
“停停停停!”陳海趕緊制止,“我懂你的意思,你需要多久?”
李華梅早盤算好,立馬作答:“兩個月,最慢兩個月,我一定在兩山之間構建一條安全的通道。”
“兩個月?”陳海看向陳祿,陳祿迎著她目光點了點頭。
“好,兩個月就兩個月,你去挑人,宣嬌輔助你。”
李華梅領命正要走,陳海卻攔下她。
“著什么急,來看圖。”陳海玉指點了兩個點,“從獅球嶺起,那獅球嶺就是入谷口,出谷口又在哪里?”
李華梅差這招盤算,暗暗眼神示意求助陳祿。陳祿接收到信號,出于仗義和其他因素,給她想法子。
“俺看這里不錯。”陳祿指向一點,陳海、李華梅看去,齊道一聲“柿子山”。
“緊挨著平原,離河水有十里,要是沒有意外,可以在此筑城。”陳海放權李華梅。
李華梅抱拳領命。
事情安排完,陳珍珠來到,二女主動離開。
陳海先開口問:“鬧出這么大的動靜,南北山里有動靜嗎?”
陳珍珠稟道:“大姐,大鍋煮食誘了一些野人下來,俺抓了二十個,但語言不通,拷問不出什么東西。”
“拷問不出就不拷問了,全部戴上腳銬枷鎖,貶為奴隸。”陳海說道。
“轉變策略,咱們主動出擊。”
陳珍珠應下:“俺這就去挑人偵查,俺親自帶隊!”
“不是這么個主動出擊!”陳海沒好氣,“分兩步走,先砍樹,縮小林海,壓制野人活動范圍,把他們變成驚弓之鳥;再炫富,給野人一種咱們糧食很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樣子,一步步把野人主力逼下山。”
心戰為上,力戰為下,所謂攻心。
陳珍珠恍然大悟,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