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朱棣的選擇,水泥的功效
朱棣沉思不語,最終卻只能嘆了一口氣。
“自是大明江山重要。”
看起來是二龍相斗,但是以雙方的實力來看,他失敗的幾率更大。
兩敗俱傷不太可能。
皇太孫那是正統身份,再加上其本身又是被高人教導十年。
回歸大明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解決了大明白鹽產量不高的問題,獲得了朱元璋的賞識。
這樣的皇太孫,假以時日,便可能龍騰九空、君臨天下。
他不過是區區一藩王,雙方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道衍和尚其實知曉燕王朱棣心有不甘,當年便是,如今更是。
“王爺,皇太孫殿下乃是一變數。”
“大明將會紫氣東來。”
“我等何不靜觀其變?”
朱棣點了點頭,深沉地回道:“也只能如此了。”
……
京師。
朱元璋每天批改奏折的時候,都會讓朱英在一旁候著,細心講解每一份奏折如何批復。
自從胡惟庸案之后,他就罷了丞相這個官職,還有三省部門,直接面對六部官員。
所以每天的奏折會很多,事無大小,全都奏請。
“看你最近頻頻去將作監,怎的,又想要造個什么寶貝?”朱元璋伸了伸腰,活動了一下,對正在給他捏肩膀的朱英問道。
朱英站在朱元璋的身后,掌握著雙手的勁道,因為他天生神力,這要是使勁兒太大,估計朱元璋這一把老骨頭都要碎了。
“老爺子,確實是個非常好的寶貝,有了這個寶貝,大明以后的水患就更能夠減輕不少。”
朱元璋十分享受朱英的捏肩,聽到這里,便好奇道:“哦,看來,咱大孫又要做出驚天的壯舉來啊!”
“那,咱就拭目以待。”
這些時日,大明不少被廢棄的鹽礦再一次被征用,不少老百姓,能夠通過鹽礦來獲得微薄收入。
精鹽的制作要經過很多道工序,開采只不過是開頭第一步。
而為了讓老百姓能夠吃到精鹽,現在正在大量開采和煉制,然后囤積下來,等到一定的數量之后,再把這些精鹽流通到市場上,同時,廢除鹽引,百姓們可以直接從鹽運使的門店購買,價格非常便宜。
所以開采的、煉制的、運送的這些環節中的工人,都是要算工錢的。
朱元璋抑商重農,但是這鹽運乃是關乎于百姓生計的政務。
各地每日產出的精鹽總量,都會上報,看著每日劇增的精鹽,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興。
也就在爺倆談及鹽運政務的時候,司禮監的太監前來稟報,說是將作司的少卿求見皇太孫。
朱英頓時喜上眉梢,水泥成了?
“老爺子。”
看到朱英如此激動,朱元璋猜測應該是他們兩人談及的寶貝成了。
“宣!”
少卿上前躬身施禮道:“臣參見皇上,參見殿下。”
朱英直接問道:“可是那水泥之法成了?”
少卿回道:“回殿下,正是。”
朱英拉著朱元璋的手,興奮道:“老爺子,走,我帶你去看一樣好寶貝!”
相比較紅衣大炮的制造之法,水泥的制造之法要稍微簡單一些。
可不要小瞧了大明時期的工匠們的能力,他們能夠在短短幾年內完成紫禁城的建設,就足以證明他們不一般。
只是很多時候,能工巧匠技術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地消散了。
大唐時期就出現了石灰的用法,上等的石灰涂抹在墻上,能夠得到一種白如雪一樣的墻面。
一個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有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以至于很多人把自家的手藝看的比自己的命還重要。
還有一個是知識的局限性,就好比,我突然領悟了這個技術,成了看家本領,我想要教別人,可是卻怎么都說不通這個技術的原理,以至于每人能夠懂,也就沒人會。
如此一來,很多高端地技術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也就有了現代的古董收藏家。
因為有一些古董,那真的是絕品,獨一無二的存在。
限量版中的限量版!
朱英帶著朱元璋一路來到了將作司,少卿連忙讓人拿出了水泥。
朱英讓人一邊兌水,一邊為朱元璋講解道:“老爺子,你別看它看起來是灰塵,其實,兌水攪拌之后,等風干,就能堅固如硬石,比青石還要堅硬呢!”
工匠們熟練地攪拌,然后用了一個四方的模具放在地上,里面加了砂石,最后倒進水泥。
六月的天氣,太陽已經非常毒辣,外面的溫度有點兒高。
朱英和朱元璋直接就在這里擺上桌子,吃起了午飯,看著工匠給水泥塊兒澆了水。
到了下午,又是讓人拿著冰塊在左右,還把奏折也拿來了。
朱元璋和朱英兩人的行為,自然也被百官們看在眼中,他們很是好奇,皇上和皇太孫在將作司到底做什么呢?
可是,好奇歸好奇,卻沒有一個人敢亂打聽。
朱英看了幾次水泥塊,等到黃昏十分,覺得這水泥塊兒應該是成型了。
“老爺子,瞧好了。”
在朱英的提醒下,那工匠拿著大錘,一錘子下去。
水泥塊竟然完好無損!
朱元璋也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見到這石灰和水混合,再加上砂石,就能夠得到如此堅硬的大水泥塊,自是瞬間想到了很多用途,高興不已。
“神器!”
“當真是神器。”
“有了這神器,大明就可以筑堤壩,防止兩河的決堤!”
“好大孫,這可真是好寶貝啊!”
不僅僅是朱元璋激動,就是將作司的這些工匠也十分激動,他們何曾見到過這樣的手藝?
燒出來的灰塵,兌水晾干之后,竟然堅硬如石。
這要是用來筑堤壩,那簡直是在合適不過了。
不僅如此。
還能用來修長城。
以后再也不用不遠萬里地運送青石,只需要用水泥做成水泥磚,就能代替石磚。
說它是神器,那再符合不過了。
金鑾殿外。
文武百官聚齊。
他們也是突然被宣召,急匆匆地趕到了皇宮。
皇上很少有這時候召見百官進入皇宮,莫不是發生了什么大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