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解鎖了,加力推進器。當這個加力推進器出現在制造器的操作面板上時,陸羽就知道,星際時代不遠了,它會制造加速環境,在能量支持下不斷提速。
在宇宙環境中可以控制在5000米每秒的范圍內,這意味著太陽系中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在一天之內抵達。
當然這樣的速度對飛船的能量消耗巨大,而目前能裝上的最優能源還只是液氫燃燒棒,所幸太空不需要消耗能量來維持速度。
在擴招后的研究隊成員更多了,也為了更好的建造戴森球,陸羽照例開了一個討論會。
陸羽坐在主位上:“今天是討論戴森球建造的具體工作規劃,多年前,戴森球一詞就已經出現了,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
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恒星開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體。這是一個利用恒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
戴森球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恒星并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
戴森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并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并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
戰術喝下水,陸羽繼續說:“我們已經不急去尋找外星超級文明了,因為我們要先建造自己的戴森球,讓人類文明成為超級文明。現在說說各位了看法吧。”
“為了節約太陽帆,我建議再在構建戴森殼之后,再發射太陽帆用以吸附,這樣我們可以用現有資源建造更大范圍的球殼。”說話的是一位青年,是陸羽從民間招來的戴森球宇宙游戲高手之一,名為肖建,目前是游戲大神團的代表人物,負責將他們的商討成果匯報。
陸羽點點頭,示意肖建繼續。
肖建:“可以先建造高緯度的球殼部分,畢竟游戲里的緯度科技我們可以直接跳過。”
“為什么?”張元如此問。
“這樣即使把太陽高緯度的范圍全部覆蓋,也不會對在軌道運行的行星的陽光照射有任何減少。在保障各種生物圈的正常運行下,這是最大化的利用球殼能量。”
…
一番討論下來陸羽決定采用讓肖建團隊的意見,而一邊大量生產并存儲太陽帆。
而地球聯盟也商討在南極劃地,用來準備戴森殼與太陽帆的發射。因此南極基地也在大建特建,用以維護兩者,并負責發射工作,還包攬了宇宙的觀察工作,配置著最新研發的觀察工具,和多個物流站。
確保對宇宙的觀察,及其他活動正常進行。
不過航天飛船得更新一下材料,確保自身指標合格。黃糖,紫糖,都已經進入生產階段了,而之后的綠糖解釋會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
最新報告:星際物流站已經建成,只需到月球與火星上便可進行組裝使用。
陸源正關注航天飛船的建造情況,沒想到研究所來了消息。
“先在月球建個中轉站,就先前我們和各研究所商議的那個國家批準的方案。”陸羽平靜的說著,一切都在規劃中,那還有什么能讓他手忙腳亂?
當然物流站太大了,以如今的航天飛船規模,要部件多次運輸才能完成這項工作。
等到加力推進器裝備到新設計的太空飛船中,便可以直接運輸物流站,啥?你問為什么不直接用太空飛船運輸資源,非要建造物流站?
李萬德也在大會上提出這樣的問題,他還記得陸源的那個答案:
‘星際物流站的所有運輸不需要人的操控,還有更快運輸的星際運輸船,更更更低的運輸成本,除了不能運輸生物外,都不是太空飛船能比的,而且還可以在火星上實現全自動化,采的礦物自動集裝運輸回地球,我們有什么理由不使用呢?’
…
此刻十二研究所陷入停工的狀態,他們研究所本來是擔任著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光榮使命,雖然壓力巨大,但是每個人都只會更勤奮的工作。
可是現在他們不用了,陸羽所在的十三研究所,在矩陣研究中又獲取了可控核聚變相關的所有技術,已經向國家上交報告了,他們研究所現在只能是,建造核聚變產物的生產線,當然這也是挺重要的,但對于李萬德和王賀這樣向往未知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是煎熬。
李萬德對著王賀苦笑說:“你看看,這小子你舉薦的不錯,讓我們都失業了。”
“失業是為了更好的就業”王賀笑了笑。
“發展太快了,所有方面都需要人手,陸源的腳步我們要跟上不然,就是拖累。”
李萬德點頭,現在陸源的研究方向沒有設計生物方面,這些地方將緩慢進步,所以地球聯盟大力號召多領域的人才,起碼在各個地方建起來的生物圈得有人看管吧,雖然有高級系統中央調控,但維修與升級的常用人才的儲備,還是必不可少的。
“在等等看十一研究所的人工智能,聽說他們向陸羽要了幾臺矩陣研究站,專門向人工智能開始研發,不知道有沒有效果。”
“你還記得前些天第十研究所用矩陣研究站的成果展示了嗎?”李萬德嘿嘿笑到。
王賀:“你是說癌細胞控制?那可是驚人的發現,我想人類的平均壽命會再次突破。”
“有沒有可能活個五百年什么的?”
“說不定一萬年都可以”
王賀與李萬德都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