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始,是一只猴子,唐子業心里的猴子。
一個人的心思一旦開始流蕩散亂,就會猶如猿猴一樣難以控制。唐子業就有這么樣一個心思。
心思的起源在那一天的朝堂。
大梁建元三年,上元節后的第一次大早朝。
十歲即位的少年天子司馬弈蹦蹦跳跳走向大乾宮太極殿的龍椅。
黑金的冕旒襯托下,司馬弈稍顯稚嫩的臉龐充滿貴氣,十三歲的身體還沒有強壯到能夠支撐起黑金色的龍袍。
司馬弈端坐于朝堂之上,即位三年的他正努力回憶著高太師的話。
天子威儀,帝王心術,君臣奏對。
鎮國大將軍唐子業,是大梁老皇帝駕崩之前冊封的大柱國,也是大梁王朝唯二的大柱國。
皇權交替之際,對手握十萬百戰之兵的唐子業如此恩進,在當時朝堂看來,既是托孤,也是提防。
大梁祖制,為防邊鎮割據,武將加封大柱國后應回京受封,在朝參贊軍事,不再外出領兵。
唐子業戎馬一生,在大梁行伍門生故吏遍地,尤其是在大梁西北軍民心中,有唐子業在,西南門戶便是穩如磐石。
南長小國不過瘡疥之疾,不足為慮。
但是,唐子業并不想交出兵權。
所以在昭慶十八年初春,當冊封大柱國的圣旨來到西南軍鎮龍塘,唐子業就以自已身體舊疾復發,不宜長途回京為由婉拒了大柱國的冊封。
昭慶十八年秋,大梁老皇帝司馬恒眼疾復發在鳳翔駕崩。
老皇帝駕崩之前除了一份詔書傳位年僅十歲的司馬弈,另外還有另外兩道圣旨。
一道圣旨冊封鎮國大將軍唐子業為兵部尚書,封大柱國,賜爵金匱公,世襲罔替,即日進京受封,不得有誤。
另一道圣旨加封中書省中書令高茂為太子太師,封大柱國。
一時之間,士林嘩然。
老皇帝駕崩后的第七天,半年前還稱自己舊疾復發的唐子業出現在了大梁京都鳳翔城郊外。
風塵仆仆,鐵甲縞素,眉雨間還掛著白霜。
隨唐子業回京的僅有兒女親人、家仆奴役,寥寥五十余人。
建元元年,大梁王朝的邊境并不安生。
一向安分的南長國居然趁著大梁新君即位,國少主疑,派兵越過大梁西南邊的邊境線。
建元元年冬至前夜,大梁西南九座軍鎮,五座軍鎮外被南長軍隊筑起了京觀。
西南的冬天不下雪,不結冰,但是鮮血淋漓的頭顱,仿佛是南長軍隊在嘲笑著離開了唐子業的大梁西南邊軍,只是一只美味的羔羊。
當軍報八百里加急傳回大梁京都鳳翔,滿朝震驚。
昭慶年開始,大梁王朝東征西拓,吞并了北惠,南吳,兵鋒所指,無不披靡。
文治武功,百年未有。
朝堂上這批臣子,生長于大梁的盛世,何曾想到過會被南長的蠻子屠戮幾座軍鎮。
唐子業重返西南,無論是朝堂還是邊境,這樣的呼聲都越來越高。
建元二年的年還沒有過完,兵部尚書唐子業,就領著三萬京都軍,向西南軍鎮龍塘開拔。
出征前,中書令高茂向小皇帝上奏。
金匱公唐子業乃先帝袍澤,上沐皇恩,下安邊疆,此乃為臣者,應盡之義;然念其膝下獨子年幼,帝應恤其妻子親人,使之居鳳翔,以安其心。
帝準奏。
五十余人白衣來,孤身一人風雪歸。
建元二年夏,南長退,西南安。
中書省出詔書,加封唐子業為天策大將軍,總領西南軍事,遙領兵部尚書職。
同年,中書省又出詔令,四方軍事總領,正月大朝會,殿前述職,每年一度。
建元三年新年的第一次大朝會上,身穿兵部尚書朝服的唐子業,拱手低頭,文官朝服位列武將之首。
唐子業微不可查的抬頭看了眼黑金的冕旒上金色流蘇后的稚嫩臉龐,他想到了自己今年也已十三歲的兒子——唐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