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4月30日閱讀
今天讀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前三篇。認識了兩個翻譯家查良錚,王道乾。特地去百度了一下,發現兩人確實很厲害。有機會得去看看王道乾先生的情人這部譯作品以及穆旦詩集。看看王小波以及網絡上是不是在吹捧。
讀這三篇,好像只有這些收獲了。
哦,對了。還有一個收獲就是王小波的類比。王小波很擅長用生活中的容易想象到的事情來類比某種感受。
比如,讀到好的文體時,他是這樣類比感受的。一群穿著清涼艷麗的傣族年輕女子從眼前經過,讓人不知不覺的想要跟隨。看到優秀文體和文字就是這種感覺。
而讀到那些報告文學以及矯揉造作的文字時,他又是這樣類比感受。
那是70年一個悶熱的夏天晚上,他路過一個城市,看到一群人在樹蔭下乘涼。水銀色的燈光下,大老爺們紛紛穿著上衣,而一群中老年婦女卻穿著清涼,露著膀子。這時候他會想寧愿自己是天閹,感覺自己的感受會更好些。惡劣的文字給他的就是類似這種感受:如果自己不識字,感覺可能會更好。
看看,王小波的類比就是這么讓人極易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