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圣朝末年,圣室羸弱,難伏天下。
東臨國、南曳國、西支國攜手,覆煙雨圣室,致天下三分。
在這亂世中,有一處院子,卻始終屹立不倒。
此院是煙雨圣朝第一任帝王煙雨至設立,名為太學院,幾百年來,太學院隨著煙雨圣朝興而興,在歷代院長的努力下,成為煙雨朝的國學院。能考上太學院的人,必是將來執掌皇朝命脈的人,或入朝為官,或行醫天下,或行軍打仗,或入教各國國學院。
這也是為何天下三分,而太學院屹立在鹿城不受戰火影響的原因。
三分天下后,太學院依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天下的太學院,而各國的最高學府為國學院。
……………………
分鼎十三年三月
太學院一年一度的選試再一次到來。
東臨、南曳、西支三國紛紛從本國選拔出學子,送往太學院去參試。
要知道,每年太學院只會選出三十人。
何況今年,太師陸文淵卜了一卦:今年入試者中,有定天下之能士。
就在天下學子通過層層選拔,爭取往太學院初試和院試的資格的時候,小小女子輕攬,也由鎮里的老夫子推薦,到了主城里的文教官處,與很多人一起經過測試,然后又進入了文教官推薦的二十個名冊里。
這二十個名冊,是要連同二十個學子,一起送往鹿城的。
同時送去的,還有天下的幾百名學子。
每年每一國可以向太學院推薦一百名學子。
無國無君的北荒可由北地文教官推薦二十個名額。
這些人還要在鹿城文學館里又再一次進行了考試,選出了其中一百人。
一個月后,一百人又在太學院大殿上參加了三國君上親臨的殿試,選出了其中三十名翹楚,入太學院,經三個月考察,方能師承太學院太師陸文淵。
三天后,太學榜貼在了鹿城的告示墻上。
輕攬肩上掛了個包裹,擠進人群,看看有沒有自己的名字。若有,便要在這鹿城住下去,若沒有,便得趕緊去追那輛說好的牛車,出發去南曳看看煙雨大陸的最南邊。
爺爺說過,那里有海。
輕攬看了看榜,自己的名字在第三名,倒也好找。
旁邊已有中榜的幾人,受著大家的恭賀,有富家子弟,家里備了馬車在一旁等著的,知道中了,見人就送了喜銀,有國之重士中了,還有裳銀錠子金葉子的,輕攬手里也一會多了幾串銅錢,還有好幾塊銀子,還有三片金葉子。
輕攬看著手里的銀錢,有些不知所措,想了想,轉手給了不遠處的乞丐,爺爺和圣人書里都說過,不是自己正道得來的,不取。
輕攬再走回來認真看了看榜,再三確認自己是考上的。
一個模樣周正與她相鄰年歲的學子大概是觀察了好一會了,此時走上前,道:
“我認得你,你和我一個考場,可考上了?”那人衣著華貴,聲音好聽,朗清得很。
輕攬此時思緒雜亂,便只是點了點頭,那人還待說什么,輕攬已經福了福身,離開了看榜的人群,之前在文學館時,就打聽好了,待考的學子住文學館時是供吃住的,也可以自由出入。輕攬便趁機找到了一家文墨鋪,幫店鋪老板殷老板看店,順便幫她的小女兒教書識字,賺些小錢,如今也攢夠了不少,輕攬有了些底氣。但是如果到了太學院,情況可不一樣,如果還是住在太學院,自然是供吃穿的,但是卻不能時時出入,每月只能出來兩天。
太學院有規定,如果鹿城有住處,是可以不入住的。只要日日準時入學即可。輕攬算了一下,太學院每日是辰時開早課,酉時結課,酉時過后就是晚課,但如若家里請得起老師的,晚課便可不學,但是若是寄宿在太學院,這晚課是必須要參加的。
輕攬想著,有些后悔和哥哥的堵氣,竟然銀子也沒帶夠。此時,只得細細打算,覺得酉時之后自己還可以找一份教女學生的工,這樣不但可以支付起房費,過段時間還能攢點錢,夠自己以后花銷。
輕攬早知道離太學院三條街的地方有個叫梵音寺的寺廟,那里有便宜的屋子可租。
殷夫人的文墨鋪也在那附近,因為挨著佛寺,殷夫人是信佛的,梵音寺也是鹿城大寺,來往香客不少。殷夫人見輕攬聰明機靈,又懂事有禮貌,又是有才學的,便很是照顧她,跟她說了,若中了,找學生的事情就交給住持了,又在梵音寺打好了招呼,所以輕攬中不中,都是要回來說一聲的。
殷夫人今日無事,自己看店,柜臺下卻放了一個小包裹,不時地看向窗外,又盯著一旁女兒的學業,不一會,便遠遠地就看著輕攬走了過來,見她臉上沒有喜色,也沒有悲色,一時有些捉摸不透,這女娃到底是中還是沒中。
直到輕攬走來,說中了,殷夫人的一顆心才放下,很是替她高興,她跟輕攬相處了一個月,也知道她的打算,是一個總是心思重重的孩子,可能是北荒那無國無界的小鎮出來的,這偌大的鹿城又只是孤零零的一人,所以不愛說話。
殷夫人本來是想把輕攬帶回家的,但是家里剛好來了寄宿的親戚,便一時也沒辦法,知道這梵音寺是好地方,便早早地跟住持說了緣由,住持便將一處極干凈的小院以很便宜的租金租給了輕攬,說了,這小院最近無人住了,還說若是輕攬中了,先免了兩月的租金。輕攬十分感激,又想起在家的好來。
殷夫人見輕攬考中了,便帶著她往梵音寺走去,住持正接待著幾位禮佛的人,是一位好看的夫人,氣質出塵,旁邊還站著一個和輕攬年歲相仿的少年,說著些“經年不見”“高中”“賀喜”“我佛慈悲”的話,輕攬細細看了下,只是看不真切,倒是那少年腰間的玉件吸引了輕攬的目光,是一朵蘭花的模樣,甚是精美,又兼雅致。
殷夫人看住持忙著,便先帶了輕攬去了小院,見果然是安全又安靜的所在,前院有玉蘭花樹,后院還有青竹點綴,是個好住處。
殷夫人看著輕攬出眾的模樣,雖然不放心,但一時也無他法,其他地方她更不放心,自己家里也亂。這梵音住持,是有高深佛法和修為的人,梵音寺里是安全的。叮囑了輕攬好些話,又讓隨侍的仆人幫著從院中井里面打好了水,這才走了。臨走前將揣在手里的包裹給了輕攬,說是大女兒出嫁以前穿過的衣服。
輕攬看了看自己的穿著,收下了。
輕攬放下包裹,將手上的錢數了數,想到還得去太學院登個記,便打開了殷夫人送的包袱,見著里面竟然是一套很好看的紅色衣裳,看著喜慶,輕攬穿在身上,正合身,便就著打上的水清洗了一番,梳了個鹿城流行的發髻,倒也有幾分鹿城人的模樣。
輕攬收拾妥當便將銀錢放進了錢袋,把剩下的物件放在房間里。
出了院子,見院子還有鎖,記得殷夫人剛才說過,是特意買的,輕攬便把門鎖了。不一會,走到了門口,見住持正跟剛才說話的幾人道別,便站在了一旁,等都走了,輕攬才主動上前,雙手合十地福身道了謝。
住持見她換了衣裳,問了知道是去太學院登記去,便點了點頭,向她道了賀。
輕攬再次謝過,道了別,出了寺廟,到了寺門外,卻看到了剛才那少年,那少年此時正低頭看著自己的腳下,并未看到輕攬,一輛馬車緩緩走來,馬車里探出剛才與住持說話的貌美夫人,喊道:“君兒,走了。”
那少年便上了馬車,等他坐上馬車,輕攬竟然還未走,直直看著馬車緩緩前行,也不知為何,行到輕攬前面時,那車簾居然打開了。
那少年探出頭來,本來是要再看一眼寺廟,但是卻看到寺門外立著的一個紅衣少女,身量纖纖,仿佛一陣風就能吹倒似的,少女此時正也好奇地打量著自己。那少年還待細看,馬車已經加快了速度,便再也見不得了。
輕攬回過神來,也未看清剛才那人的長相,便收拾了心緒,往太學院走去,到了太學院,拿了名籍登記,又說明了圣都有住的地方,說的是梵音寺的地址,領了三套太學院的院服,認真又記了記路,買了些干糧,便回了梵音寺,又換成了自己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把那套紅衣收著,覺得還是太招搖。
因三日后才正式開學,輕攬早上依舊幫殷夫人干活,過了晌午,便回到院子里溫書。第二天的時候,住持就找到了院子里,領了個夫人,也不知是跟夫人說了什么,進來先是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輕攬,然后點了點頭。
是住持幫輕攬找到了一份教女學生的工,恰好這夫人家離太學和寺廟不遠,府上有三位女學生,剛從老家接來,官話和學業都有些耽擱。住持聽說,便將輕攬的情況說了,夫人喜不自勝,誰不知道這剛剛入學的三十位太學生,頂得可是文曲星下凡的名號。
輕攬見了夫人,談吐得體,官話說得也甚是好聽,夫人那叫一個高興,正愁幾個女學生剛到鹿城,官話也說得不好,這人既是太學院的學子,肯定有些才學在身上的,夫人知道太學院有規定,不許學生外面教課。但是家境貧困的也是可以例外的。因此便當下帶了輕攬去了府上,看著輕攬教了兩天的課,三個女學生也是聽話愛學的,學得也快,也都很認同輕攬,便當下許了住持,聘請了輕攬為女先生,安排了別院居住,還有一個丫鬟幫襯著。
輕攬回來跟殷夫人和住持說了,還給看了陳府的聘任書,殷夫人和住持也高興,那天輕攬倒也沒著急回陳府,到了晚些時候,和一個小尼一起,把梵音寺里里外外清掃了一遍,然后才走。小尼告訴了住持,住持笑了笑。
陳府是有些底蘊的,不但許了殷夫人的小女一起學習,給輕攬的月銀也很大方,陳老太爺是鹿城里有些官職的,知道這次選試的意義,得知家里就住了個太學院的學生,細問,還是三甲,月銀便又翻了好幾倍,知曉太學院白天有課,便把書閣又改造得明亮,點了多少蠟燭,說是方便晚上聽學。
過段時日,陳府人見小姐們每日晚間必學兩個時辰,那老太爺吩咐點的那些蠟燭把書閣照得通明,久而久之,便把陳府的書閣改了名,叫做明學堂,這是后話。
到了第三天,輕攬便早早地起了來,出了陳府,去了殷夫人處,本來是要幫忙,可是殷夫人看她穿著太學院的院服,勸道:“這傻孩子,都要去學習的人了,去吧,知道你是好孩子,以后不用這么早跑來,多花點時間讀書問道,教好那些女學生還有蓉兒,若得空了,常來看看。”
輕攬知道殷夫人脾氣,便認真朝著殷夫人拜了一拜,又朝著梵音寺雙手合十福了福身,才道了別上學去。
爺爺說過,滴水之恩,也當涌泉相報。
殷夫人看著晨霧中走去的身影,又是心疼又是欣慰,這來鹿城太學院的,多是各國的名士,家境殷實,很少有考上了太學院還要來做工的。寒門學子極少極少,多難啊,何況還是寒門女娃,更是艱難許多吧。只不過看輕攬出塵的長相和清貴的做派,又沒有幾分貧窮之家長大的樣子,難得的底蘊在,心下也好奇這行事不同的孩子,背后是什么樣的故事。
輕攬到了學堂,倒很是寬敞,居然是第一個。看著總共十排座椅,每排三張座椅。輕攬想了想,便撿了第五排左邊的書案坐了。書案很寬敞,筆墨紙硯都有,輕攬想了想,便沒有把自己的拿出來。
只拿出些自己的舊書來讀,輕攬知道太學院不教這些,能到太學院的,這些都是底蘊。太學院的課堂大概多是時政商賈朝堂大賢之論的課,或許還有六藝。
不一會,入學者都漸漸地到了,輕攬便放下了書,稍稍看了一下,女學生有八人,男學生有二十人。前面第一排的兩個位置依舊空著。在放榜處問輕攬話的少年來得不早不晚,一進來,打量了一下,大概看到了輕攬,便坐在了她后邊。
“你叫什么名字?”那少年問得小心翼翼。
“輕攬。”輕攬答道。
“哪個輕哪個攬?”少年繼續問道。
“輕重的輕,攬月的攬。”輕攬依舊未回頭。
“昨天三甲里的輕攬?”那少年壓低聲音問道,不知為何,他本是生性開朗之人,但是隱隱約約覺得若是自己大喊大叫,輕攬必定不喜歡。所以刻意壓低了聲音。
輕攬只是點了點頭。
隔了半晌,那少年的語氣有些頹,“輕攬不問問我叫什么嗎?”
輕攬這才回頭,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見她回頭真問,又懵了片刻,然后回道:“我叫李景,南曳李家。”
輕攬點了點頭,便回頭等先生上課,不過若有所思,李景,第二名那個李景?
不過一會,夫子就到了,是一位沉穩豁達、眉目慈祥的銀發老頭,進來的時候步履輕盈,應該是一位很高的修行者。讓輕攬想到了自己的爺爺。
此人并不是太師陸文淵,而是他的弟子樂翁,樂翁滿臉笑意地道:“祝賀諸位學子在選試中名列前茅,得入太學院。此次入學者,三十人。有兩人已直接入學,所以本次入太學者實為二十八人。已入學者為榜首凌君,第五名韓文守。”
“西支國學院院君之子凌君,已師從太學院醫學館院師刑霖。東臨韓文守,因文筆通達,武學高深,已經特批修武科了。”
樂翁說完,眾學子只有羨慕的份,天啦,這都什么大才之人,西支國學院院君之子,學醫還是榜首,學武還是第五,怎么感覺我們這群人就是陪著玩的,那能定天下之人,或許就是那凌君吧。
“今日并不是太師不來,而是各位學子也知道,在座的二十八位學子還得經過三月的選拔,三月過后,會有一次最終考試,再根據大家這三月的表現,選出最終的入學者,再根據各自才能,分選各院,若此期間,行為不端、與人不和、德行有虧者,將被除名。”
樂翁說完,很滿意地看到學生們的反應,然后說道:“太師已經出了本日的論題,答完即可下學,前二十名答完者可以由師兄師姐領著熟悉熟悉太學院的各處。”
輕攬嘴角有些笑意,也就是說未答完者連逛太學院的資格都沒有是嗎?
這下馬威。
“題曰:何以為學?”樂翁說完,便坐下了。
輕攬聽完題,看了會窗外,院外已有不少師兄師姐們眼瞅著這邊看熱鬧,輕攬收回視線,磨墨,展卷,提筆,落筆,寫了起來。
寫完放筆,看了片刻,見墨跡干了,便起立示意樂翁,自己已作答完畢。
“嗯,還算快的,呈上來。”樂翁語氣里有贊賞,但是未達眼底,大概還是要看文筆才思的。
輕攬離座呈了上去,那樂翁看了,抬眼好好打量了輕攬一番,“嗯,你就是輕攬?”
“是。”輕攬神色無波瀾,淡然答道。
“去吧,讓耿樂師兄帶你看看咱們太學院。”樂翁贊賞道。
“謝夫子!”輕攬福了福身,便回身收了自己的書匣,走了出去,不過片刻,那李景也跟了出來,非得跟在輕攬的后面。
“輕攬,我們一起吧!耿樂是我表哥!我也對太學院很熟,我們帶你去逛!”
輕攬那天好好地把太學院逛了逛,太學院不愧為太學府,光是占地大概都是一個鎮那么大。有文學館、醫學館、武學館,其中文學館又分三院,醫學館分兩院,武學館分兩院,每院都有院師,院師下面各帶有八位夫子。而先生,是尋常人家稱呼的。
輕攬她們因為剛入學,所以尚未分院,三月過后才分,暫時在樂翁夫子院。
輕攬本來是聽耿樂師兄的介紹,耿樂是南曳人,是李景的表哥,是一位面善又隨和的人,身量高挑,說話也好聽,但是后來受不了一旁一直重復他話的李景,便退了一步,和本該帶著李景的師姐孫樂樂一起走了,孫樂樂是西支國大郡主,才學容貌都是上品。二人一走,便留下李景自己帶著輕攬轉了大半天的太學院。
輕攬一開始也覺得他聒噪,后來見他確實了解太學院,又難得滿臉笑意一點也沒厭煩的樣子,所以便接受了。李景見她轉到藏書閣的時候,格外地開心,便陪她待了很長的時間,又辦了借書的憑證,出門時,輕攬便抱了不少的書。
李景看著,搶過去抱了。
這邊樂翁已經都收齊了,拿著答卷看了看,便走到太學院最高的宗學閣去找太師,挑了其中幾卷出來。
陸文淵和樂翁絲毫不一樣,是一位精明干練的老者,眼犀利如鷹,做事更是果斷,絲毫不拖泥帶水,完全看不出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
陸文淵看了看幾張答卷,然后目光落在了一張卷子上,上面幾個秀麗、隨性而又力透紙背的字令人格外耳目一新:
至此,至遠,至微,至廣。
“是北荒那位叫輕攬的吧?”陸文淵問道,語氣里有喜色。
“是的,師父。”樂翁答道:“要打聽清楚她的底細嗎?”
“再看看吧,”陸文淵笑了笑,“一個無國無界的北荒,也能出了個像樣的人才?”
“她在上次答卷上的話,惹師父生氣了吧?”樂翁點道。
陸文淵眼睛一瞇,有些危險氣息,“為師其實也想聽聽她的解釋,可是現在她連解釋的資格還沒有。”
樂翁想了想,辯道:“師父,得東臨君上欣賞,入學太學院,是不是其實已經有資格了。”
陸文淵倒也沒生氣,想了片刻,自嘲地笑了笑:“可不是,東臨那小子欽允的。”
其實殿試的辯題是:卦。
凌君答了洋洋灑灑一篇,脈絡清晰、以理服人、論點全面,西支君上看了,點評“全才”二字。
李景答得不多,但立意別致,南曳君上看了點評了“知仁”二字。
輕攬還是很簡潔,只有七字,三位君上本來以為是哪個高傲狂妄的學子,但是翻了前面幾輪的考卷,發現前面幾輪,輕攬的答卷都是滿卷,且字字珠璣,和凌君倒是一個路子。但是不知為何到了殿試,卻只短短七字。太師不喜,本欲除名,但是三位君上再三斟酌,尤其是東臨君上對此頗為欣賞,欽賜第三名,把自己弟弟東臨儀推到了第四位。
那卷上七字乃是:
信也可,不信亦可。
東臨君上朱批:“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