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
一日,剛吃完晚飯,看大家都在寢室,沁春突然說,“姐妹們,我這,有重大新聞發布!”接著,她從身后拿出一封信在楊柳眼前晃了晃,看見信,楊柳急得馬上去搶。
“那你說,是不是你男朋友?我看你都魂不守舍一天了,眼睛老往班長那兒瞅。”楊柳擔心信會抵不住沁春的好奇心被撕爛,只好停下來。
“是男朋友,給我吧!”
可真到了此時,姑娘們都停不下來了。
“念一念,念一念。”任晴說。
“是的,念一念。”林語跟著。
“讓我們聽聽,看他配不配得上你!”任晴繼續。
“讓我們也學習學習!”林語邊說邊想著沁春真任性,膽子大,還敢截留情書!也理解了為什么別人說,事情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楊柳腦袋里裝的盡是收到信的快樂,也沒多想。
“你們真想聽,就念吧,不過,不準笑。”
“不笑!”任晴第一個響應。
“笑也是開心。”林語說。
“我們哪有資格笑,又不是寫給我們的。”沁春邊說邊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經地將聲音調成男中音,擺出一往情深的架勢。
首先念封面,“寄件人天津大學統計學專業胡震南”,彼此心照不宣的在心里記下了學校、專業、名字,都是文科生,記憶力沒得說。
名字直接寫在信封上,這也太不含蓄了。林語腦子里開始給某南畫像,可能是熱情奔放陽光的一個人。
“親愛的揚柳.......”“哈哈哈,還沒什么關系,親愛的都用上了!”沁春邊念,邊忍不住注解。
“念就念,哪兒那么多廢話。”任晴不喜歡美好的節奏被打斷了。
“好好好,不說廢話。我的信你收到了嗎?我現在每天去的最勤的地方,就是學校收發室,.....”娓娓道來的開場白,暴露了信的實質。沁春也不好意思繼續往下念,已經知道答案……把信還給楊柳。
“楊柳,什么時候進入情況的,我們都不知道?”經過上次,大家都不敢跟楊柳開玩笑了,沒想到,醞釀了一段時間,事情發展的速度還挺快。
看楊柳沒回答,任晴又問“有沒有胡震南的照片?”
“沒有。”
楊柳身材比例勻稱,骨小肉多,說話聲音輕脆,像一顆顆的小蠶豆嘎嘣嘎嘣的響,被大家折騰了一番,累了,早早地睡了。小女生們滿足了好奇心,似乎一夜之間都變成了姑娘。
四位姑娘,經過短期磨合,在彼此心中也定了型:都有點得理不饒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特質,就是反應的快慢不一樣。最快的是沁春,接著是任晴,然后是林語,最后是楊柳。無論快慢,中心思想基本一致。
書就這么讀著,不曾想,竟然在校園里,發生了一件全國范圍內都不能忽視的大事。
那段時間,食堂門口的黑板上輪番張貼的各類短文,日日更新,每篇文章都飽含學子們的拳拳之心,文風犀利,措辭激昂。視力不太好,連上課都很少戴眼鏡,擔心影響美觀的任晴,每次去打飯時,眼鏡跟飯票和碗一樣,必不可少;沁春更夸張,隨身帶者筆和本子,看到喜歡的內容直接抄錄下來。
白天是廣播電視里的實況直播,晚上是些學生社團組織的上街游行,因離她們學校不遠處是跨江大橋,學生們一般先穿過她們學校,再走到橋中間靜坐,在齊步走的過程中,明顯感到橋身在晃動,嚇得同學們大喊,不要齊步走!危險!請大家錯開步伐!隨意一點。
四年級快要畢業的師哥師姐們是不敢曠課的,三年級曾有類似的經歷,知道這不是學生操心的事,給個火星子都能點著的只有一、二年級不知人間疾苦的愣頭青。
寢室的姑娘迫于他校學生的執拗,有時也會意志不堅定地跟著游行,或者參加些募捐籌集資金之類的活動。學校的老師每一節課都按時上,保質教。說“即使只有一名學生來上課,我也會來教,但希望你們想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那日,楊柳抵御不了了,說要去看看。原來胡震南正在風暴眼,林語高中的好朋友劉俐也在那兒,她有點擔心,也想去看看,沁春和任晴說,“我們去送你們。”
學校離火車站不遠。在站臺上,聽列車員說,尾部的兩節車廂是專門留給學生的,不需要買票,楊柳和林語先上了車,對下面來送的沁春和任晴喊,“一起吧!”,最后,沁春和任晴在熱血澎拜中也上了車,全然忘記腳上穿的還是往常散步的涼拖。
車廂里的人真的很多。
一條能坐三個人的凳子貌似可以從容而幸運的坐五個人,地上除了坐著的人的腿就是站著人的腿,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地板是什么顏色。火車上的餐車照常運行,每次通過時都異常艱難,需要所有的人齊心協力,盡量讓身體占用的空間重新合理布局。
平常的人想要通過,真覺得能長個翅膀出來才好,也有技術高超的,直接從椅背上一步一步地跨過。后來碰到買飯、找錢、遞東西什么的,全部空中傳遞,再也沒有人會魯莽地身體力行……
擠成這樣,不敢吃東西,更不敢喝水。四位姑娘的身體,好歹都放在了凳子上,已是待遇優渥!火車剛啟動時,就聽列車長說這節車廂超員厲害,車廂下面連接的彈簧幾乎全部壓到底,這樣行車是比較危險的,但也沒有說要誰下去,硬頂著往北開。
以為到鄭州站的時候,會下一部分人,誰想,又上來一部分,至他們來后,餐車基本也過不來了。人的可塑性真大,已經擠得不行,有才的人又開發了新的空間:行李架上,座位底下,站著的人換一下姿勢,又塞了幾個,長凳子上身量小的可以擠六個人,整節車廂的裝載能力被發揮到極致。
有位頗有見地的學姐還在那兒宣傳活動的宗旨要義;一位同學拿出一蘋果,分成五六份,讓盡可能多的人潤一下嘴唇,既解渴,又不用擔心上廁所。
鄭州的同學剛上來時還沒注意,過了一會兒,車廂里忽然多了股特別的味道。原來他們喜歡吃生蒜,很多人的口袋里還放了些,自己吃不說,還問旁邊的人可要。列車上的人本來就多,再加上空氣流通不太好,最后,整節車廂都彌漫著“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