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3
1994年,栗曉峰率領的中國女排在亞運會上敗給韓國隊,此前又在世錦賽落到第八,這是中國女排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降臨。
更令人擔憂的是,奧運金牌戰略使各地紛紛砍掉耗資巨大的排球項目。
短短幾年,排球在全國范圍內急劇萎縮。全國的女排專業隊伍由80年代的30多支銳減到1995年的16支。以賽會制展開的全國聯賽,沒有觀眾和贊助,也沒有媒體的關心。
1995年,剛開始負責排球工作的高沈陽前往江西觀看全國聯賽,這是他第一次觀看全國比賽。“全場只有運動員在比賽,冷冷清清,令人心寒”他回憶道,“不改革絕對不行了。”
當時,足球改革已經進行了兩年,籃球也已邁出了一大步。為了進行排球改革,排球管理者們和排球前輩,專門請當事人負責足球改革的王俊生作報告,后來又到足球管理中心請他們談了改革的思路和做法,也與籃球的管理者們交換了意見。
1996年底,以主客場打聯賽為主的革命全面推出,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情景令人激動,四川可容納一萬多人的體育館幾乎爆滿。年輕隊員脫穎而出,聯賽為她們的成長創造了最好的條件。”高沈陽說。
女排的這次奪冠,可以說是七年改革澆灌和孕育的果實。高沈陽說:“奪冠與改革有密切的關系。改革鞏固了當時的隊伍,保留了振興女排需要的最基礎的力量。沒有改革,那十幾支球隊可能早就垮掉了。”
但是,排球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達到像足球那樣的規模,(的確如此,現在也是顯而易見的。現在一支職業女排隊伍的總工資,大約是一名男足運動員的工資。)但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國家隊還必須要保持傳統的訓練體制。高沈陽:“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依靠舉國制發展排球仍然是一條捷徑,不能全部將女排推向市場。”
不過,17年后中國女排重新奪冠,無疑,給進一步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俱樂部體制,使球員職業化。注入了一針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