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深信,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就應該深入廣大群眾的生活中,將民眾水深火熱的生活用自己獨特的文字描繪出來。
作家余華曾在《活著》中提到,只有不斷的寫作才能將自己置身于發現中,只有這樣,靈感才會降臨。
是的,如他所說那般,在最初由于我身處環境的惡劣,我無時不刻不在想將自己的筆下的人物禁錮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然后用我的筆來刻畫他們。
但漸漸地,我改變了自己的寫作方向,俯下身子去真正的了解他們心底的想法。
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追求,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會伴隨自己獨特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而改變。一個人會從別人的經歷里感受到自己的命運,也會將自己的經歷講給別人或者將自己的經歷和別人的經歷對比。不論于己,于別人都如同一面鏡子映射著彼此的影子。
也許會有人問,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見解,其實大多數原因還是受家里人的影響。其次,可能是命吧!爺爺說,也許從我第一次拿起筆寫文章時,我就注定要在這條路上漸行漸遠了。
2018年臨近放暑假前一天,我用攢了很久的三十塊錢從班里的一個同學苗歆那兒買來了期盼已久的小說《活著》。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將它打開,里面作家余華的文字無一不讓我震撼。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p> “我在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有時候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而我自己寫下的作品,有時候也同樣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態度?!?p> 由于《活著》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我果斷地將筆頭轉向了現實生活中的勞動者,描繪他們的心酸,汗水,勤勞。
因為我生長在農村,所以這使得我有更多的時間去積攢我所有的人物原型,在我多方面的努力下,終于為我的這部作品的出世提供了可能。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老齡化現象嚴重,經濟發展迅速,大多數年輕人背負著壓力遠走他鄉,去打工,去求學,留下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童……甚至有時候父母孩子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們埋怨老一輩人的不理解,老一輩人抱怨兒孫的不孝,孩子夾在中間不知所措。
三代人間的感情時遠時近,矛盾卻又不沖突,親情時而淡薄,時而親近。
在這種見解下,我把這部作品的題目改為《祖孫兒》,它不僅僅體現的是祖孫三代人間的相處模式,更體現是這三代人背后所代表的社會環境,從他們三代人的相處中體會責任,苦難和幸福,去體會落后社會對老一輩人思想的毒害,以及去呼呼當今年輕一代對老一輩人的關懷。
我瑾以這部作品來感謝千千萬萬為生活努力奔波的廣大民眾,希望你們能時刻銘記“幸福是靠奮斗而來,請對自己熱衷的事業抱以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