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軍將至,新野危急
“元直,我今早已向主公請求過意見。”
“主公已經同意我的建議,拜你為軍師祭酒,平時將城中兵馬歸你訓練。”
“若是未來有征戰之事,便是由你全權輔佐主公,調配城中兵馬,我絕不妄加置喙。”
徐庶聽到徐風的話,頓時是驚呆在了原地。
原本他以為徐風初掌大權,肯定是要將所有權柄牢牢握在手中。
事無巨細的都要橫加干涉,才能貫徹他的變法。
自己縱有韜略,也只能于其帳下聽候調遣,難以盡展才華。
但此時,徐庶終于被徐風的氣量所折服,恭敬的一拜到底。
“鴻羽先生,請受我一拜。”
“元直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妄加揣度,慚愧,慚愧……”
徐風將徐庶扶起,繼續交代自己的下一步計劃。
“鴻羽早在許都,便早已聽說水鏡先生門下有三位大才。”
“臥龍鳳雛,皆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如今元直既然認定玄德公為明主,何不也將其余二人請來,共同輔佐主公?”
徐風知道,雖然看似三人都是謀士,擅長之處似乎有所重疊。
但實際上三人的才能恰好互補。
徐庶更擅戰場指揮,統兵決機。類似于戰術天才,可在陣中指揮軍馬。
諸葛亮更擅在一定的范圍內,統籌全局,達成一個大的局部戰爭目的。
例如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過很顯著的成果。
而龐統則是戰略奇才,擅長的是更大層面的統籌規劃。
例如龐統曾評價孔明,眼光過于執著一地。
占據荊州,固然占據地利,便于進攻。卻是將自己置于險地,稍有不慎便是腹背受敵。
最后制定的相隔千里,而兩路攻曹的計劃,也變數太多,實現起來易出變數。
當然,這么評價三人未免過于片面。
例如諸葛亮實際上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
單純以將帥的層次來評價他,未免有失偏頗。
若是能湊齊了這三位大軍師,自己就能安心坐鎮大本營進行變法。
天下征伐也用不著自己操心,沒準哪天醒來一看,天下早已經被平定了。
“先生?先生?”
徐庶的聲音很快打斷了走神的徐風。
“在下蒙鴻羽先生不棄,如此傾力舉薦,自當為主公善舉賢才。”
“可惜龐統龐士元,早在許久之前便游歷天下,四處進學。”
“一時之間,倒也無處去尋。”
“至于孔明,卻恰好在不遠處的臥龍崗隱居。”
“我擇日便去孔明處,勸其加入主公帳下。”
雖然龐統暫時不知下落,讓徐風頗為惋惜。
但若能找到諸葛亮,勸其加入,那絕對是如虎添翼。
徐風如今繁雜的工作量,起碼能有三分之一可以交給諸葛亮來處理。
現在城中的糜竺簡雍等人,不過是尋常文士,處理一些普通政務還行。
若是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們,徐風自己都不放心。
第二日,一連串的消息,便引起了城中官民的沸騰。
首先是徐風不顧諸將的反對,直接將名不見經傳的單福提拔為了軍師祭酒。
并且言明,若遇戰事,調兵遣將,統籌謀劃,將以此人為主。
徐風甚至將劉備佩劍轉贈,若城中將士不服軍令,可持劍斬之。
這可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行事。
劉備把軍事指揮的權利交給徐風。
那是看在你名冠天下,才通古今。
但你卻視之若草芥,輕易與人。
若是所托非人,豈不有負劉備的信任?
因此,哪怕連劉備都表示同意,城中的阻力依舊不少。
在原本的歷史里,這些壓力本來是該有徐庶來承擔。
由他打上幾場漂亮的戰役,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才能消除城中的誤解。
但徐風如今卻是替徐庶擋了這些壓力。
畢竟接下來徐庶要忙的第一要務,是幫助劉備盡早登庸諸葛亮。
如此大才若是投靠他人,徐風能把腸子都悔青了。
所以城中宣布的第二件事,便是劉備聽從徐風和單福的諫言。
準備帶著關張二人,共同去請一位賢才出山。
如果是前一條消息只是讓徐風承擔壓力。
那后一條消息幾乎讓徐風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
他想干什么?剛剛執掌大權,就找個借口把主公支出城?
跑到深山老林找個什么大才?
若真有大才,對方怎么不主動前來投效。
還要擺什么譜,要到深山之中去尋他?
“主公,萬萬去不得啊。”
“城中大事還需主公決斷,此時萬萬不可輕去。”
很顯然,眾人究竟在憂心什么,自然瞞不過徐風。
不就是怕劉備帶人離開之后,徐風會圖謀他的新野城嗎。
正巧城里有一半人是他剛剛招募的新軍。
還有不少人都是他大唐商會遷過來的骨干精英。
接管新野,可謂是順理成章。
徐風看著擔憂不已的眾人,輕笑一聲,主動站出來說道:
“眾人考慮倒也不無道理,如今曹操虎視眈眈,城中不可無大將鎮守。”
“主公帶三將軍前去,便可保安全。由云長公鎮守新野,料來也不會有什么意外。”
劉備也從善如流,聽從諫言。
將關羽留在城中,與徐風徐庶兩人共同守城。
而劉備與張飛,則是前往臥龍崗,準備請回諸葛亮。
徐庶還為劉備修書一封,代為引薦。
…………
三日后,正在府中處理政務的徐風突然接到探馬來報。
許都正在調集軍馬,派大將夏侯淵、夏侯惇領兵,賈詡為軍師,率兵五萬,準備進攻新野。
五萬大軍,是新野城兵馬的五倍有余。
而且這五萬全部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士。
幾乎都是披堅執銳,戰心昂揚。
比起新野這臨時拼湊的軍隊,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最關鍵的是,這五萬大軍里面的披甲率極高。
一半士兵身上都能多多少少有薄鐵甲防御。
要知道,這可是漢朝,鐵礦的產量極為有限。
一些窮困的諸侯,甚至連領兵的將軍都弄不到一身鐵甲。
這就是當年徐風建軍的理念。
冷兵器時代,有甲部隊碰上無甲部隊,就是刀子劈豆腐一樣的碾壓。
不管你多精銳的部隊,多強悍的陣法。
就算你是白起在世,霍去病轉生。
只要我老老實實的行軍作戰,不受你的引誘挑撥。
對方就絕不可能正面戰勝我。
官渡之戰后期,徐風甚至拼湊起一支重甲步兵,打的當時的袁家三兄弟哭爹喊娘。
最后甚至打出了五百比一的戰損比。
可惜當時大部分功勞都被統兵作戰的將領分走。
幾乎沒人注意到,他們能打勝仗,最大的功臣是殫精竭慮為他們拼湊出這一身裝備的徐風。
理論上來說,只靠這五萬大軍,只要運用得當。
足以橫掃剩余的天下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