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正俯首下拜間,忽聽得耳后鑾鈴聲響,正是盧太醫取了神針火歸來。
這神針火乃是以五月五日東引桃枝削成的五六寸長的木針,用時以綿紙三五層襯于患處,將針蘸麻油點著,吹滅后趁熱針之。
神針火名中雖有一“針”字,但并非針法,而是灸法。其法主治風寒濕痹、附骨陰疽、心腹冷痛等,施針時火氣直達病所,甚是有效。
隨行侍衛見李玨要為隆德帝針灸,連忙支起帳幔,并將隆德帝抬入帳中,以免再受風寒。
李玨依神針火古法分別以一十四枚神針火灸隆德帝雙腿委中、三陰交、太沖、陽陵泉、足三里、足臨泣、八風諸穴。其所用襯紙乃是以艾草汁浸過的綿紙,施法之時,火氣裹攜著藥力直透雙腿諸穴,以達到快速舒經活絡的功效。
一個時辰過去,雙腿十四個穴位灸完,李玨頭上已現絲絲白煙。眾武官皆知這是內力損耗過度、身上大量汗水蒸發所致。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桃枝灸,李玨竟使上了內力,還消耗了真元。
朝臣盡知,這逸安王李玨天縱奇才,兼之身無官職,遠避紅塵,弱冠之年以文入道,三百六十傍門諸藝兼修,二十歲入超凡境,二十三歲修成驅物、御劍之術,進入徹地境。
尋常武者運功之時,全身孔竅自行閉合,內勁游走于經脈之中。只有停止運功,孔竅放開,汗水才能滲出。
如果運功之時身上冒汗,則說明孔竅無法閉合,即為散功的表現,輕者功力盡失,重者外邪侵體,落下重疾,即為世人常說的“走火入魔”。
但如果運功過程中有外界干擾,則可能會導致內勁行錯經脈,更容易導致走火入魔。因此,眾人雖是見李玨功力耗散,仍是不敢貿然阻攔。
“父皇,您雙腿感覺如何?”李玨問道。
隆德帝搖了搖頭。
“手臂感覺如何?”
隆德帝右手食、中二指微微動了動,似是想抬起手臂,但仍無濟于事。
隆德帝再次搖頭。
“兒臣無能,請父皇賜罪!”李玨雙膝跪地,涕泗橫流。
“李玨,你到底把父皇怎么了?”李琳喊道。
“胡嚴之,父皇現在病情到底如何,若再隱瞞,當心你的腦袋!”李瑯指著胡太醫喝問道。
“永安王,陛下乃是風火上擾兼之外邪入侵之癥,此番內外交攻、經絡阻痹,逸安王醫術通神,能讓陛下醒來,已實屬不易!”
“然后呢?父皇為什么動不了了?”
“這……”胡太醫欲言又止。
“父皇經絡難以疏通,恐將終生癱瘓!”李玨一字一頓含淚說道。
“什么?”
李玨此言一出,群臣嘩然。
“大膽李玨!非法行醫,致使父皇病重難醫,你可知罪?”李琳戟指喝道。
“父皇在上,懇請父皇治李玨犯上之罪!”李瑯拱手拜道。
“唉,季琮,你自作聰明,乃致此禍啊!”惠肅王李硯嘆道,“皇兄,季琮雖說有犯上之嫌,但念他救駕心切、一片孝心,還望從輕處罰。”
“天命如此,怪不得玨兒!”隆德帝嘆道,“朕先前有言,無論成敗,都恕玨兒無罪。”
“父皇,兒臣不孝!”李玨伏在隆德帝身上失聲痛哭。
隆德帝微微搖頭,掃了眾人一眼,緩緩說道:“玨兒,朕做為父親,體諒你一片孝心,寬恕于你。但你未經太醫署許可,私自行醫,國法難容,若不施以懲戒,恐難以服眾。朕罰你流三千里,一年內不得入秣陵,你可認罰?”
“兒臣領罪!”李玨俯首道。
李硯道:“皇兄,古人云:刑不上大夫。季琮雖有過錯,但罪不至此啊。如此懲罰,是否重了些?”
隆德帝搖了搖頭,說道:“玨兒,此番流放,朕特免你拘役之苦,你自行流放,四海之內,任意而去,只不得入秣陵,你記下了?”
李玨心中茫然,不知隆德帝此言何意,只俯首道:“兒臣記下了!”
李硯、李琳等人聽隆德帝這般說,心下卻是明白,隆德帝自知天不假年,從此以后朝中勢必黨爭不斷,這隆德帝是要李玨遠離權力中心,免受黨爭之禍。
隆德帝望著李玨說道:“玨兒,你雖天資聰慧、悟性奇佳,但大道存于天地之間,你偏安一隅、閉門造車所悟之道不過小道而已。
朕聽聞,修成化神境者,可以道通天地、顯化萬物,更可白日飛升、壽與天齊。修行修行,不僅要修,還要有行。
朕此番罰你流放之刑,是盼你斬斷牽絆,多游歷人間,去領悟真正的天地大道。你若真心向道,便修成個陸地神仙給朕看。”
“兒臣明白了!”李玨從未涉及過朝政,哪里能意識到皇帝病重對朝局的影響?便真就以為隆德帝是讓其游歷江湖、求仙問道去了。
隆德帝點點頭,道:“明白就好。朕命你即刻離開秣陵,不得無故遷延,若今夜子時之前仍有人能在秣陵見到你,朕絕不饒你!”
李玨一聽此言,心下一驚,不知父皇為何這么著急驅逐自己。
但皇命難違,他只好向隆德帝再三叩首,道一聲“父皇保重”,隨后手捏劍訣凌空虛劃,欲祭出寶劍,怎奈背后劍匣中的寶劍竟無任何反應。
李玨心急之下,連試數次,仍是無法祭出寶劍。
眾人大驚,李玨此番散功,竟使境界倒退如斯。
眾人皆知,這李玨本是由文入道,因此不通武藝,后來修成徹地境,憑借御劍之術方能與超凡境的武學高手戰成平手。此次境界倒退,恐是連尋常武者都不如了。如若在江湖中遇上爭斗,恐怕連自保都成問題。
隆德帝眉心微皺,嘆道:“你匣中的龍淵寶劍乃是我李氏皇族佩劍。你此番境界倒退,如若攜此劍步入江湖,恐被人識破皇族身份,招致禍患,你更難以自保。”
李玨聞言一怔,眼中神色黯淡,微微頷首,遂打開劍匣,將龍淵寶劍雙手奉上。
隆德帝命近侍收起寶劍,嘆道:“走吧!江湖險惡,萬事小心!回宮!”說罷,雙目微闔,似欲睡去。他也著實感到有些累了。
李玨跪在當場,看著隆德帝被抬上了軟輿,漸漸遠去。
走在隊伍后邊的李琳回首哂笑:“想不到飛天遁地的李大仙人也有這一天。快走吧,李大仙人,若到掌燈時分再不出城,待到城門關閉,今夜可就離不開秣陵了。”
李玨目送人群遠去,直至完全消失,方才緩緩起身,揉了揉跪得發麻的雙腿,向逍遙峰上行去。
行了約有小半個時辰,日頭已經西斜,李玨也已累得氣喘吁吁。眼看逸安王府就在眼前,可偏要順著盤山石階轉過一個小山頭,才能到達王府門口。
這李玨今年有二十五歲,自入徹地境以來,一直是御劍而行、高來高去,兩年以來幾乎足不沾地,哪里想得到平時御劍眨眼及至的距離,竟需要走這么長時間?更何況背后還背著十幾斤重的劍匣。
說起李玨的這個劍匣,原也有一番來歷。
李玨二十歲時,從一本名為《飛星指要》的風水堪輿書籍中初學到一些觀星、理氣的學問。某日嘗學古人夜觀天象,察覺到有青、紅二氣徘徊于牛女之間,由是想到《張華傳》中雷煥豐城得劍的典故,心中暗喜。
李玨遂以羅盤仔細推演,斷定寶氣出于皇城東南方震位與巽位之間。待得行至東南方的鐘山逍遙峰時,羅盤磁針跳動加劇,乃見附近一破舊山神廟,山墻半塌,石像蒙塵。
李玨大喜之下,命人推倒山墻,移開石像,掘地三尺后,得一五尺銅匣,便是其所負之劍匣了。
啟匣視之,匣中有一長一短兩口寶劍,長劍四尺有余,二寸來寬,通體赤紅,吞口處鐫“雷魄”二字;短劍三尺上下,一寸來寬,色作天青,吞口處鐫“風魂”二字。
李玨得此風雷雙劍后,欣喜異常,視若至寶。
其時,恰逢李玨加冠,隆德帝令其擇地建府。李玨見此地山靈水秀,之后便將逸安王府筑在了此地。
只是李玨當時年少無知,未曾將毀掉的山神廟擇址重建,于是五年后便引出了一樁禍事。此乃后話,暫且不提。
再之后,李玨從隆德帝賞賜的幾本書中發現一本名為《丹道通解》的書,細讀之后,發現里邊講解的一些呼吸吐納方法很是有趣。
本來他也曾有尚武之心,但看那些武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兼之還要每天攀弓踏弩、打熬筋骨,覺得甚是辛苦,便逐漸放棄了習武之念。
可當他從書中發現通過呼吸吐納、坐著躺著就能增長力氣的時候,便覺得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于是便跟著書里的吐納方法練了起來。
也是李玨天賦異稟、遠超常人,再加醫家丹藥輔助,不過三年時間,便連破聚氣、馭氣、驅物三道關口,一舉進入徹地境界。
可這功法是一回事,技法就又是另一回事了。所謂技法,便是指技擊之術。李玨幾乎沒有任何外功基礎,自己本也是喜靜惡動之人,修煉悟道本就是興趣所致,因此也便未將技擊之術放在心上。
但此番流放出京之后,情況便不一樣了。一入江湖,處處危機,行動坐臥、衣食住行皆需費心籌謀。李玨遠避凡塵已久,忽然要應對紅塵俗務,一時竟是茫然無措。
李玨在石階上靜坐調息了片刻,又行了小半個時辰,方才回到府中。
逸安王府老管家是個見識廣博、心思細密之人,一見李玨竟是徒步回府,料知必然出了大事。
“王爺,您怎么走著回來了?陛下病情如何了?”老管家迎上前說道。
“終生癱瘓,藥石無功。”李玨嘆道。
“王爺,您的功力……”老管家一眼看出李玨腳步虛浮,似是功力減退,待到雙手攙扶時,頓覺其手臂綿軟無力,大異往昔,“您的功力怎會倒退得如此厲害?”
“我本就初窺地境門戶,根基不牢。此次欲運內息輔助藥力幫父皇打通經絡,無奈為時已晚。我拼盡全力,也終落得個境界倒退的下場。”
“啊?那陛下可曾降罪?”老管家驚道。
“父皇罰我流三千里,一年內不得入京,無人監管,任意而去。”
老管家一聽,忽然笑了:“王爺啊,陛下這哪是在罰您啊?不過是當著眾臣的面,教訓您一下,安撫人心罷了。您先暫且回房歇息,老夫明日一早便去城外給您買一處宅子,到時候您搬去住上一年,再搬回王府不就完了嗎?”
“胡說!圣命在身,豈可如此敷衍了事?”
“呵呵呵,王爺,咱們是悄悄搬到城外,神不知鬼不覺。只要您沒在城中出現,誰還去計較您走了多少里路呢?”
“張老此言雖是不錯,但所謂修行,修的是赤子之心,行的是至誠之道,豈可因貪小利而廢大道?張老此計可欺外人,焉能自欺?”
“王爺啊,您這性子就是太認真了。處事圓融、人情練達又何嘗不是一種處世之道呢?您搬去城外住,像往常一樣起居、修煉,與往日也并無分別,以您的資質,一年之內重回地境,也不是不可能的啊。再者說,江湖之中,處處兇險,您雖博覽群書,但江湖中多的是書中寫不到的學問,您一不好爾虞我詐,二不好拼斗廝殺,又何必只身涉險呢?”
“張老啊,正是因為江湖中有太多書里沒有的學問,父皇才以此來磨練我啊!俗世之中,多的是功名利祿,有的是酒色財氣,面對諸般誘惑而不改本心,才算得上是真君子啊!”
“王爺,若論功名利祿、酒色財氣,江湖之中哪有廟堂之上多啊?依老夫看來,王爺您出身皇族,功名利祿予取予求,但卻仍能恪守本心,已然是真君子了。”
李玨聞言,呵呵一笑:“張老您這話當真是捧殺我了。父皇言道,修行之道,既要有修還要有行。若只修不行,讀再多書,也不過是兩腳書櫥而已。若如此,于國于家,毫無意義,于個人而言,也再難有進境。”
老管家點點頭道:“王爺言之有理。既如此,老夫這就去給王爺準備衣物盤纏。不過,您此番境界倒退,功力已遠不如尋常武夫,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帶幾個護衛吧。”
李玨擺擺手:“不必了,帶著人反倒不自在。所謂財不外露,我準備以游方郎中身份離京,就準備幾件衣物和一些干糧就行,憑我這幾道草頭方,足以糊口。”
老管家笑道:“您這么大個劍匣背在背后,一看就不是凡品,懷璧其罪的道理您當懂得。有這么個重寶在身,誰還在意您那點盤纏?”
李玨摸了摸背后劍匣,撓著頭說道:“我說是藥箱子也不行嗎?”
“哈哈哈哈,誰家的藥箱子五尺多長啊?您熟讀醫書,哪有金屬箱子裝草藥的道理?”
李玨聞言一愣,苦笑道:“那我不帶劍匣了,只帶一把尋常寶劍防身總行了吧?”
“哎喲,哪有游方郎中帶寶劍的啊?您是殺人還是救人啊?”
李玨有些急了:“那……那我總不能扮成王公貴族的樣子離京吧?”
老管家笑道:“好了,哪有那么麻煩?您平時閑居不都是好作道人打扮嗎?扮作道士身份,一不用身份度牒,二可以攜帶配劍,三可以游方行醫。江湖中人多不敢得罪女子、乞丐、出家人,所以安全方面又多了一層保障。”
李玨眼睛一亮:“好主意!我怎么就沒想到?平日里王兄們見我穿道袍都訓斥我的,說什么有損皇家威嚴。”
“是啊!這回可就沒人管您了!不過,王爺,這三千里路可也不近,如果一直往西,幾乎能到益州了。現如今天下郡國林立,諸侯紛爭,邊荒之地更有外族侵擾,王爺您可千萬小心啊!”
李玨點點頭,嘆道:“如此亂世,不知何日才能太平啊!不提這個了,張老,您幫我合計一下,我此番出游,該怎么走合適?”
老管家拈須沉吟片刻,道:“依老夫之見,王爺您沿江水南下,先去饒州龍虎山,那里的天師觀可是號稱天下道門祖庭啊。之后過彭蠡湖,到洪州平安王那里盤桓數日……”
“別別別,三王兄那邊正是戰事吃緊的時候,我就別讓他分心了。”李玨一聽老管家竟要讓他去找平安王李環,連忙打斷了他的話頭。
“王爺,平安王此刻正在與楚國的豺師浴血拼殺,此一節我豈有不知?只是我聽聞豺師乃是楚軍六師中最陰狠的部隊,戰力雖然是六師中最弱的,但這支部隊的戰法向以兇殘著稱,而且往往是以多勝少,從不遵守任何戰場規矩。攻下城池之后,他們通常是先劫掠后屠城,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您的意思是讓我去幫助三王兄?可我現在境界倒退,連個尋常武夫都不如,到了戰場又能幫得上什么忙?”
老管家搖搖頭道:“王爺此言差矣!此刻平安王與楚軍相持不下,王爺您學了那么多兵書、陣法,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既然如此,張老,速速為本王收拾行李,兵發洪州去者!”李玨搖頭晃腦如唱戲念白一般,駢指往西一指說道。
老管家噗嗤一笑:“我的王爺啊,您是有多少年沒出門了?平安王此時正在袁州拒敵啊!”
李玨聞言,尷尬的一笑,忙捂著臉跑回臥房去了。
待得收拾停當,已是日色昏暗,暮云低垂。李玨辭了老管家,縱馬下山而去。
出了城南朱雀門,李玨勒住坐騎,驀然回首,已是萬家燈火。